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学课改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学课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学课改

作者:谷亚华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本文是通过查阅民族志、发放调查问卷、访问访谈的方法来收集材料,并从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撰写而成。

一、大田村的经济文化与教育概况

大田村位于云南省广南县者太乡北部,距者太乡政府8.00公里,距县城90公里,到乡政府的道路为土路,去县城的道路更是崎岖不平,交通极为不便。大田村由29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农户1310户,乡村人口为5788人,以壮、苗族为主(是壮、苗族、瑶族混居地)。全村土地面积100.06平方公里,属于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20.60℃,年降水量1,26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油桐、野生菌等农作物。全村荒山荒地118120亩,林地25960亩,耕地面积5433亩,人均耕地0.95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由于耕地崎岖不平和土质坚硬,大部分耕地只能是刀耕火种。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0万元,农民人均毛收入2090元,纯收入只有1231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23万元,占总收入的43%;畜牧业收入190.1万元,占总收入的15.7%;林业收入101万元,占总收入的8%;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188.3万元,占总收入的15.5%;其他收入占17.1%。种植业等为主。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

由于该村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支持力度不强,教育也相对落后。该村建有小学12所,中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2310.00平方米,拥有教师31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26人,民办代课教师3人。在校学生1142人,其中小学生880人,中学生259人。中学生只是总在校学生的29%。平均36个学生才有1位教师。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图书馆0个,教学和文化设施简陋。校舍三分之一属于危房,配套设施严重欠缺。全村总人口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受过中学教育,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人仅有8人,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只有3人。大田村地处偏远,属于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但就大田村的经济文化类型特点和优势来看,经济文化发展还是有较大潜力的。

大田村荒山野岭较多,可耕地偏少,土质不肥沃且坚硬。由于多是山地,可耕地耕种也不方便,不能使用机械化的耕种方法,甚至牛耕都困难,因此大多数农民都是用锄头铁锹等手工耕作种田,可谓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这种耕作方式不便统一施肥浇灌,因此农作物产量不高。但是自然资源丰富,一些荒山富产野生菌、灵芝等,且山地便于油桐、茶叶的生长,产量也较高。而且荒山便于牧羊、牛等,适合发展畜牧业。大面积荒山适合用于开垦植树造林,种植油桐树、茶叶,小部分用于放牧,然后利用畜牧和林业第一原料办一些油、茶叶、野生菌、牲畜毛皮等加工厂,大田村的民族经济发展将会迅速增长。

大田村是少数民族杂居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主要民族有壮族、苗族和瑶族等。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偏向,由于多年杂居,各种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以又有一定的共同性,在一些文化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大的相融性,互相接纳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服装虽然保留着各自的特色,但审美习惯已有很多认同。并且这些民族大多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擅长编织、绘画、歌舞等文化艺术。根据本村村民的文化背景和特长,可以组织村民利用林业产品如树枝、树皮,畜牧业产品皮毛等编织一些花篮、器皿、家具、帽子、首饰等民族手工产品。还可以组织村民绘画一些民族画,搞一些剪纸等。如果他们能把经过加工后的农林、畜牧产品、手工民族文化产品销往各地及国外,换来的收入将比仅仅靠传统的农林牧业要大的多。因此大田村利用自身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大力发展优势林业、畜牧业以及民族文化手工业,再利用林业畜牧业原料进行深加工,大田村的经济定会有惊人的发展速度,大田村的村民物质文化生活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二、民族教育发展的优势及其中学课程设置的缺陷

大田村教育发展情况与本地区同样条件的村子相比有一定优势。很多早年没有入过校门的农民接受了扫盲教育,能够简单认识部分汉字,进行简单加减运算等。最近几年几乎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了中学接受初中教育。小学辍学率在18%,中学辍学率在32%,辍学率在本地区基本保持在中等水平。经调查了解到,小学辍学原因多数因为厌学、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少数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中学辍学原因40%是因为认为学的知识实用性不强,不如种地打工挣钱有用;35%是经济的原因,因家庭困难供应不起,认为即使拼命学习考上高中或大学还是上不起,不如不上学而去务农或打工挣钱养家,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15%的辍学学生是因为厌学,认为老师讲的听不懂;另外10%为语言障碍等其他原因。从上面所列出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学校所设的课程仅仅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课程授课,学习内容不实用。学校所增加的民族课程也只是涉及当地民族文化历史等一些简单的知识,没有实用技术课程。这是学校所设课程的主要缺陷。一般来说,学校所设教学课程与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学校的教育理念较为保守,基本上仅是遵循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安排课程和选择教材,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文化类型和经济发展需要,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谋生的实际需求。所以这样培养的中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用到实际生活和劳动当中去。留在村里种地务农仍然不懂科学技术,也不善经营农林牧业,收入不高。

另外,出去打工的人也因没有专业技术,只能做体力活,收入也不高。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中学阶段课程设置需要改革。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很多教师只是中专学历,还有一些初、高中学历转正以及没有转正的民办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陈旧,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几乎没有,很多教师只局限于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不能灵活讲授,也不能丰富学生教材之外的知识,另外教师仅限于数学、语文、历史等方面知识,懂艺术绘画音乐的教师几乎没有。所以,艺术课程很少正常开设。因此,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在学校硬件设施方面,教室少,危房多,而且中学没有专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学校图书基本上没有,学生的文化活动场所,只有占地较小的操场。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改进和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的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发展水平。大田村的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收入低,村委会也没有资金投入到教育发展上来。另外,县乡两级政府每年也很少对大田村有高出教师基本工资的额外财政投入。其结果造成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性不高,也缺乏资金去建设学校的配套硬件如教室、图书、实验室、实验设备以及超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用教材等,更没有资金去城市或发达地区引进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以及懂实用生产技术的教师。由于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投入较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使学校教育失去活力,很难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民族教育的发展受民族经济发展制约,反过来说,民族教育的发展滞后同样也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由于大田村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发展缓慢,人才培养不能面向当地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实用性不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离开学校后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造成了困难。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多为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基础数学、语文、理化、生物、历史等文化知识,对于实用生产劳动技术与绘画音乐等艺术了解很少。又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是精英教育,升学需要一级级考试选拔,所以大多数中学生毕业后不可能直接升入高中,而是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投入生产。那么这些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一些书本基础知识,不懂实用生产技术,一旦投入生产,就出现不能适应生产劳动的现象。反过来还要向父母等村民学习劳动技术。而且因为不懂科学生产技术,面对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当地刀耕火种以及山林畜牧业的经济文化类型,无所是从,只能听天由命,随父母一起从事原始耕作。这样很难提高生产水平,也不能增加农林牧副业收入。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失去上学追求知识的动力。民族地区这种教育的不足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经过中学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收入基本上是一样的。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的发展缺乏促进作用,这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如果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那么,这种教育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四、促进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协调发展之道

基于民族地区与民族教育的关系,大田村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应该进行课程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引进懂生产技术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配套设施,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着眼点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与实用人才教育并举。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国家和省市财政适当向民族地区教育倾斜,县乡政府财政投入与村委教育投入相结合。县乡两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偏远山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要给以支持,派县乡优秀公办教师轮流到偏远的民族山村教学执教扶贫。并安排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科学与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去民族地区任专职教师。另外,偏远民族乡村自身要重视教育,要向村民宣传投入教育的重要性,并节约其他开支,把乡村的财政收入重点用于乡村的教育发展。

(二)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应该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在初中一年级统一传授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把学生分成两部分进行授课,一部分有文化发展潜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而另一部分愿意初中毕业后务农和外出打工就业的学生要大量补充实用技术课程,减少基础文化课程。以大田村为例,农业科学技术课程可包括:茶叶加工、榨油技术、野生菌加工、皮毛加工、牲畜肉食品加工、编织技术、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服装裁剪、牲畜饲养技术、茶叶种植技术、野生菌种植采摘技术等实用技术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培养民族地区的实用性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外出务工和当地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县乡两级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把财政收入一部分投入工厂企业,在民族地区多办一些农林牧业产品加工厂,比如茶厂、野生菌加工厂、皮毛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编织厂、制衣厂等,并且以招聘本地民族工人为主,刺激村民和学生学习实用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励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开垦荒山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有政府财政支持和吸引投资办厂,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的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就有了坚实的平台。

(四)民族地区的村委会也可以自行组织村民集资办加工厂,村民合伙开垦荒山,种植适合当地生产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等,刺激本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积累一定数量资金后,再投入教育,进一步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加设更多实用技术课程,引进教育人才,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这样,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就有了良好的互动,两者共同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