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经济文化的时代性与制度化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增强经济文化的时代性与制度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增强经济文化的时代性与制度化建设

作者:李建民 张海伟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2011年以来,随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一些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非道德行为不断发生,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过,现实中人们更多地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道德问题,强调经营主体的自律行为。事实上,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文化的形式塑造而成的。目前我国凸显的各种社会责任问题,首先是由于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造成的,如果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没有根本改变,这一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

一、经济文化与社会责任概念分析

(一)何为经济文化

所谓经济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实践中形成的指导、约束人类经济行为的观念、制度以及对经济行为加以控制的手段[1],是渗透到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道德及知识、才能等要素的总和[2]。经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具有社会化功能:它能够培育出人的经济意识、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形成一种自觉的社会运行机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发展经济必须要发展经济文化。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文化是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发展战略及相关制度安排。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表明经济文化以社会共有价值观的方式约束企业行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文化的深化与发展,是经济文化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媒介之一。

(二)何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以及实施行为[3]。狭义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仅是企业责任的一个构成部分,强调的是一种义务。广义观点则将企业与自然、经济和社会融于一体进行考察,认为社会责任体现的是一种企业的价值观念或商业行为模式[4]。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后一思路更能够体现这一概念的价值追求。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存在的出发点是为投资者营利,应该首先考虑自我生存与发展。不过,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企业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与价值标准,即企业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目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追求利益实现方式的一种理念和价值方式,以损害赔偿为原则的强制性责任和以福利增进为原则的选择性责任是所有企业考虑社会责任问题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两个维度[5]。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对经济文化的认知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弱的关键。企业社会责任在本质上属于企业文化[6],因而必然成为经济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观即经济文化理念。就现阶段的中国来看,无论是强制性社会责任,还是选择性社会责任,相应的文化氛围都未形成。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经济文化的作用。正如总理指出的,“在文化建设上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7]。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经济文化理念。我国很多企业谈论企业文化时遵循的通常是“投入—产出”原则,没有将社会责任作为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如果企业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背离主流经济文化,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起到营造新的经济文化的作用。社会责任理念如果能够内化到企业行为中去,就能为企业建设明确伦理方向,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还会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实现经济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前,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企业代替国家承担了大量社会保障职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是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与经济文化理念的变迁,我国企业放弃了过去的表现型角色定位,转而追求功利性,才造成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失范。

(一)利益至上,忽视消费者权益对利益的追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但是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大量使用灰色技术就是突出表现。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以及地沟油的泛滥成灾,可以看做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典型案例。“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不仅直接导致三鹿集团倒闭,而且对我国奶制品行业的冲击至今仍然存在,虽然抽检结果表明国产进口无差异,但是七成消费者已不选国产奶粉。2010年9月起,国家进行乳品行业整顿。截止到2011年3月底工作结束,全国只有643家企业通过生产许可重审,通过率不到55%。这一现象暴露了我国相关奶品企业技术上不过关,或者利用国家政策法规漏洞采用灰色技术谋利,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部分企业在最初从事生产经营时,就没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其他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以高铁为例,虽然有人不断强调,应该保证普通人的出行成本不致过高,但是高铁挤压普客列车的情况还是不断发生。直到2011年4月,铁道部才决定,京沪高铁采取降低运营时速、拆除豪华座椅的方式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技术先进性要与市场性相结合,经济利益要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否则必然影响企业利润的获得,也无法发挥技术应用的作用。企业主要不是以科学或技术上为重,而是要以对市场和顾客的贡献来衡量其创新的价值[8]。如果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消费市场的萎缩或困境,其价值就值得怀疑。其他诸如河南大型超市以成本过高为由,集体上书发改委请求不打价格标签,家乐福、沃尔玛价格欺诈等情况说明,部分企业关注的只是自己得益多少,根本缺乏对消费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规避法定义务,漠视劳动者权益2010年深圳富士康连续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而富士康不仅经营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被多个内地城市延揽,根源就在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没有引起各方的真正关注。当然,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还有很多,如自2007年山西砖厂“黑窑工事件”以来,新疆、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都曝出智障人被贩卖为奴工的事件;沿海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工资还很低,“欠薪”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民工在政府门口下跪讨薪。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劳务派遣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高工资行业的平均工资,掩盖了事实上的收入不平等,不断强化社会疏离感,为社会和谐发展埋下隐患。部分国企置国家规定于不顾,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起了不好的带头作用。如2010年2月,国家相关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单位用人时禁止乙肝歧视。然而数据显示,有六成国企明确表示入职体检时要“检测乙肝项目”,四成国企歧视乙肝携带者[9]。不仅在准入问题上,就是原有职工因企业原因健康受损后,也很难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福建仙游、安徽凤阳、甘肃古浪农民工群体性尘肺病事件表明,职业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更是凸显劳动者维权的艰难。在劳动关系层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p#分页标题#e#

(三)道德失范,破坏良性经济秩序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道德主体,不仅具有经济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性[10]。不过,造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非道德现象的部分企业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出后,企业不是考虑如何将消费者的损害降到最低,而是忙于计算自身损失。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故发生后,该公司百般推卸责任,竟然声称事故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国美骗取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同样是一个突出案例。国家出台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是为了减轻消费者在电器更新过程中的负担,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家电。但这一政策却被商家当作促销工具来牟利。恶性竞争与涉嫌行贿也凸显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2010年底的“3Q大战”充分说明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职业操守。近年来,媒体披露的UT斯达康为了获得商业合同向中国电信公司行贿、雅芳中国区高管涉嫌行贿被免等事件,既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冲击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忽视公共功能,强化自身利益的倾向同样对市场秩序造成损害。中石化组织网络宣传员围绕油价调整开展博文评比等,都是国企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产物。

(四)技术进步迟滞技术创新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201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值达7.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160亿美元,为各国之首,但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苹果公司手机iPhone虽是“中国制造”,却只有3.6%的价值来自我国;我国每年生产35亿支圆珠笔,但是笔芯90%以上要靠进口或进口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导致我们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频繁发生的铅污染、香烟重金属超标、大米镉污染等说明我国重金属污染情况已相当严重。但是,目前国内重金属治理技术还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应该说,重金属污染现象的出现,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企业没有在这个问题上防患于未然,首先就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在问题暴露之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寻找商机,说明我国企业前瞻意识不足,不能从经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技术选择。当然,在企业技术进步问题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某些高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同样可能对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如节能灯与融雪剂推广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防止在科技发展中出现新的污染源。

三、全球经济文化发展趋向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仅拷问企业良知,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警示[11]。因此,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检讨我国经济文化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一)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向与特点

1.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转变现代经济文化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批判封建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现在,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也附带产生了各种异化现象。作为对这种现实的回应,当今经济文化更为关注对物化世界的挑战、超越以及对发展合理性的追求。人们认识到,公众不仅有免于各种具体侵犯的权利,而且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的尊严,使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与经济发展的主体,必然受到这一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约束。

2.从“利润最大化”向“利润———责任平衡”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机制是利润最大化,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企业经营方式,是工业社会向未来社会转变的经济机制[12]。未来的企业竞争焦点不再是单纯的人才、技术和产品,而是企业社会责任品牌。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追求社会责任,是当代经济文化的另一主要特征。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放弃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强调生产过程对人、环境和社会的贡献。唯有如此,才能克服经济中心主义,防止发展异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3.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经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高科技含量与日俱增与信息经济逐渐扩展是目前经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13]。经济主体只有适应这一趋势,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从根本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升综合国力都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生产和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快速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来维持经济总量增长。4.可持续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观念当代经济文化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增长,是否具备这一价值理念,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的企业决策准则基于“经济人”的假设,企业行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企业决策需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决策模型[4]。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既要求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要求克服发展异化与科技异化现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同样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经济文化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总量的追求成为过去30多年经济文化中最主要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在发展后期,我们认识到了这种价值理念的负效应,先后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增长等概念,以适应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不过,由于在市场权力扩张与政府权力削弱的同时,公民社会并没有发展成熟,导致经济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没有同步跟进,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凸显。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是对经济文化理念的一种客观反映,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是由这些年来形成的主流经济文化决定的。

1.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短期收益,缺乏战略思维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避免发展异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但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对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的认识。工具理性意味着行动仅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14],由此导致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意识,长远发展前景有限。从根本上来说,企业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在于其经济文化理念存在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博弈中,必然包含一个成本和收益分析的过程[15]。这本身是不错的,但在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这个成本收益分析往往是短时段的,这在企业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态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经济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其内容包括开放思维、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信用观念等[16]。但是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观念下,地方政府官员需要依靠企业创造显性的物质财富来为自己的升迁创造条件,因而对企业忽视自主创新等有违社会责任的行为往往予以默认。我国制造业处在国际产业链的底端,对靠压低劳动者工资来维持高收益发展模式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企业致力于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不佳问题以复合型的方式表现出来。#p#分页标题#e#

2.市民社会发展不成熟,对企业发展制约能力差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包括了企业和社会两个主体。我国有较好的经济文化传统,“义利一体”、“亲和自然”等价值理念,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不尽人意的关键在于缺少社会层面的相关利益团体的制约。首先,消费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制约能力差。我国消费者是价格敏感型的,企业可以用低价来抵消消费者对其不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反感。有数据显示,降价5%会导致负面刺激下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最高上升21%[17]。其次,我国社会文化的高容忍度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频发的根源。市场上有很多跨国公司对我国与外国消费者区别对待的案例,我国一些企业也奉行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市民社会的不成熟。社会对失信等非道德行为的超常容忍度刺激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冒险冲动。外国企业在我国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比在本土差,就在于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空间。消费理念与权利意识的不成熟,使得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除了政府力量,根本感受不到来自消费者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压力[18]。在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治疗医院上下缄默等说明,社会层面的问题不解决、社会性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就不会根本好转。

3.地方政府不作为导致对企业监管不到位

经济文化涉及生产、销售、消费等经济生活环节。其中要研究人们行为、风气的现状,但更有价值的是要研究应该如何规范的问题[19]。面对屡禁不止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虽然政府总理多次过问,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事实上,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中,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站在了资本一方。例如,为了迎接大运会,深圳发文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手段讨要工资。另一方面,对于重庆出动特警为民工讨薪,却遭到了所谓知识分子的质疑。所有这些争论,实际上都归结于一个问题,即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制度规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不过,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刚性约束是经济发展,社会利益的约束相对较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往往迁就和容忍企业的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府行为偏好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11]。特别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情况,必然会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难度。2011年4月,沈阳查获40吨毒豆芽,但是工商、质监、农委等各监管部门均称不归己管,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经济文化确立了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价值观、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从而对社会经济行为起着导向和约束作用[1]。政府在经济文化制度化上的不作为,强化了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哈药六厂非法排污事件曝光后,地方政府同意将异地建厂作为问题解决的办法,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件半年过后法院才受理渔民诉讼申请等事件,非但不利于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而且容易误导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四、经济文化、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协调的对策设计

经济文化通过对经济意识形态化的批判,揭示人的价值观念、政治体制、风俗习惯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20]。这一论断表明,加强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管理,培育长久竞争力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频发,关键在于追求利润和社会责任的平衡没有成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回应社会期望,按照主流价值理念调整经营行为。企业的合法性是法律和社会双重认可的结果。忽视社会责任,即使企业可以逃脱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制裁,也很难逃脱非正式制度———“社会谴责”机制的惩罚[21]。在负面信息下,所有消费者都会对企业产品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忠诚[22]。这说明,即使从利益实现的角度出发,企业也要根据社会大众的期望和道德要求对经营理念作出适当调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社会资本,增加长期收益。

第二,强化战略管理,形成新的逐利模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性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所谓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价值链创新活动,使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社会责任行为[23]。由于公众维权意识不断高涨,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强大的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压力。我们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使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盈利一致性的必要与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以人为本,重建企业评价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不会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也不会真正好转。因此,必须重建企业评价体系,要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技术先进性与市场性的关系,在企业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维度,克服发展异化问题,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里的“人”,不仅指股东、企业员工,还包括社会、环保等方方面面[24]。要认识到,重建企业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是形成以社会责任为内容的经济文化的重要措施。

(二)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经济文化的制度化

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及关系原则、规范等属于经济文化的制度层面[1],它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一,改变政绩考核观念。在政绩考核过程中,把GDP总量增长作为决定地方官员晋升主要依据的做法导致地方政府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缺乏事前主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在经济文化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的变化导致价值观以及行动方式的变化。同时,经济文化必然要通过制度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因此,改变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不佳的状况,关键是要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只有如此,地方政府才会真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才会符合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法律的缺失对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不了“可置信威胁”。在我国现阶段,国家法律和政策范围以外的社会利益组织化程度很低,无法对企业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施以有力的约束。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法规、规章体系来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5]。要明确,法律义务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起码的要求和底线。政府必须通过法律的规范性来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从而降低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危害。#p#分页标题#e#

第三,强化监管执行力。没有经济文化的制度化,符合时代特征的经济文化理念就无法形成,它的积极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多发与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密切相关,既不能让有道德的企业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尊重,又不能使违规经营者受到法律与社会的制裁。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的,其效果严重依赖政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这就要维护政府公信力。因此,在强化执行力上,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而不是企业的监管是更加有效的策略选择[18]。

(三)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与治理功能

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实施不能单纯靠企业的自觉。经济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尊重企业的社会性。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政府、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处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那部分制度空间的社会,主要是指各种非政府组织[11]。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高速发展,公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越发难以忍受资本逐利的负效应,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对立逐渐消失,只关注经济利益对企业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部分愿意接受产品溢价来支持“做好事”的企业,以及不受产品低价诱惑抵制“做坏事”的企业的消费群[17]。我们必须通过努力,逐渐加大社会责任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分量,促进良好经济文化氛围的形成。

第二,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如果投资者和消费者不在意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那么以此为由批评企业将没有什么效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社会力量必然而且也确实在利用法律机制推动企业行为发生积极变化。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发挥劳动者、消费者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对我国来讲,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要认识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形成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承担公共责任的多元社会治理机制[26],这样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通过经济文化的制度化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与社会参与方式,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强自主创新,奠定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解决其他方面责任缺失的前提。作为具体的政策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是连接经济文化、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纽带。由于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在国际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维持自身利润,企业往往采取降低工人工资,过量消耗自然资源,依赖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如果能够使技术进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现在受人关注的社会责任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通过经济文化的制度化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发挥自主科技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追求价值管理,形成健康的企业文化。文化为企业提供了行为框架与准则。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机制,必须根植于文化的价值信念[14]。没有文化的跟进,技术创新的效果是不会好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促使企业扬弃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从提供产品到创造价值的转型。而价值管理注重的是价值链上的位置升级,因而必然带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推进经济文化的时代性。技术进步只能发生在高工资的环境中,即随着工资上升,对利润的追求促使企业必然将重点放在技术进步上,由此带来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调整。目前,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因就在于,虽然国家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行的,但由于执行环节的问题,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文化观念与行为模式,使企业技术创新回报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只有在时代性基础上切实推进经济文化的制度化,企业社会责任状况才会最终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