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文化对策及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碳经济文化对策及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低碳经济文化对策及途径

作者:潘克森 王代明 单位:江西科学院

0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我国策应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可能引发地球灾变的需要,更是应对我们国家资源匮乏的状况、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和引领。下面就低碳经济文化实现的策略与路径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1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文化

1.1低碳经济的提出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发表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出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未来强化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包括《京都议定书》)的领域,随后世界各国逐渐开始建立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向低碳经济转型。继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等多项经济政策来推动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后,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美国先后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和颁布了《能源政策法》,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先后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9月,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1]。

1.2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更低或较低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式来引领经济发展的经济,这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可能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通俗地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本质特征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而确保整个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低碳经济实现的主要途径表现在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其中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是关键,可以以此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1.3低碳经济文化

所谓“低碳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简要地说,“低碳经济文化”是关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对人们生存和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人文文化形态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形式有密切关联,低碳文化也经历了一个萌芽、发生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作为族群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几乎不分彼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与人类相融相契,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度比较高,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碳排放几乎为零,存在于人类集体记忆中的只能是一种觉察不到的“零碳文化”。到了农耕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随之增强,碳排放的高低一般根据政权的交替而起伏,但还不足以对自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自然本身的修复和再生功能仍然保留,此时的人类和自然属于和平相处的“平衡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只能是“中碳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下,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高涨,“战天斗地”掠夺式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地球环境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严重毁灭和资源的严重枯竭,这种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排放的“高碳经济”,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的是人类自己。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到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海洋技术的不断发掘和运用,人类已经开始对工业文明形成的“高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特别高碳经济所引发的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可能导致人类灾难问题,更是引起世界各国的忧虑和担心,都希冀通过共同携手来应对和抑制这种灾变情况的发生。所以,以节能减排为主的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与此相关联的低碳生产、低碳交换、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也催生和发展了低碳经济文化。

1.4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文化

就低碳经济而言,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既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战略选择,属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但经济问题必须要有文化来支撑来引领,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和深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低碳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那么就低碳经济文化来说,虽然指的是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应该拥有的自然而然养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伦理追求,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等科学特征,还包含系列关于低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等形成的低碳“文本”观念形态,这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的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显然,作为硬实力的低碳经济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或可以度量的诸如低碳能源类型、低碳节能技术、低碳约束指标等有形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所指的却是精神力量,是人们的低碳信仰、低碳价值追求和风俗习惯等影响人们生产、生活行为与方式的软要素。它们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既相互区别,又互相关联;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既相互碰撞,又相辅相成。低碳经济的硬实力是基础、是前提,也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和物化形态,而低碳经济软实力却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科学先进的和正确的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能引领和反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硬实力,对低碳经济发展有无形的助推和促进作用。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低碳经济的硬实力发展固然重要,可以起到阶段性的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低碳经济文化的软实力同样不能忽视,它更具有潜在的、宏观的、超强的和长远的传导性影响,能长期唤起人们对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等理念觉悟和追求,对低碳硬实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性支撑作用,甚至对人们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p#分页标题#e#

2从技术层面构建低碳经济文化支撑体系

低碳经济已经是个世界性话题,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都回避不了这个话题。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能源消耗仍然于“高碳消耗”的状态,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因此,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就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而自己却消耗了能源,破坏了环境”[2]。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还是着重从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办公等技术层面来构建低碳文化,以此来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构建工业低碳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发展,往往忽略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依存共荣关系,“战天斗地”掠夺式的发展最终导致是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灾患频发,使人类不知不觉地陷入各种困境。构建工业低碳文化是人类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是人类理性的自省和生态的救赎。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各行各业中培育各种类型的节能减排低碳企业或环保科技企业,以此来打造低碳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调整工业企业产业结构来减缓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趋势;大力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来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来改变以往过多地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状况,以达到从宏观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的。

2.2构建农业低碳文化

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3]。农业的落后与三农的不低碳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在单门独户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效率低下,包括过度使用高碳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残留的农用薄膜,以及不科学处置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等,结果使土地退化、水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溪流河水、山塘湖泊和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就是要使我们广大农民兄弟不仅要熟悉低碳文化的基本常识,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等,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池,使农村的生活垃圾、粪便、作物秸秆等残留物发酵变为沼气,将沼液取代农药,将沼渣替代化肥,甚至将各种农作物秸秆尽可能变废为宝,走适合我国农村实情的低碳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要在国家层面,将农业定位于推动国家低碳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使农业发展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重要产业,成为国家低碳发展中的重要支撑,逐渐完成农业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精细化和低碳化,着实改善农村居住的生态环境,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2.3构建能源低碳文化

据说全球20个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来自中国的就有16个。这与我国城市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无关系,而这些都是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当前世界发展趋势是尽可能保护和储藏自己国家的不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再生能源。从世界范围看,一般能源低碳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得好的国家,民众的低碳文化意识也比较普及,像法国和北欧一些国家都是我国学习样板。“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4]。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占有量是比较低的国家,人们的能源低碳文化意识也不浓厚,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相对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却较为丰富,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还有相当多的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因此,要尽快以构建能源低碳文化为切入口,举各行各业的力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来改变我们目前不可再生能源高排放、高污染和高消耗的情况。

2.4发展交通低碳文化

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我国已经成为年产1800万辆的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私家车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一年要增加3000万t,现在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化石对外的依存度也高达55%。如果能审时度势地构建交通低碳文化,处处从节能和环保等角度出发,那么这个节能减排的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尽快发展公共交通和开发充电式汽车,尽可能将化石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转化为电能加以充分利用。从微观层面来讲,不管是公车还是私车的“开车族”都要拥有低碳节能意识,在城市的短途旅行,应该鼓励和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或地铁;至于长途旅行就更应该学会汽车的节油技术,尽可能考虑低碳排放,使各类驾驶变得绿色环保。特别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尽量保持匀速行驶,避免低档高速,避免大脚踩油门或急刹车。在选车上宜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或安全系数较高的小排量车,尽量选择节能轮胎和低黏度润滑油,定期保养车辆,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逐渐从化石能源匮乏的困境下解脱出来,使我国的汽车工业得以绿色和持续发展。

2.5发展城市低碳文化

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高碳发展的过程,因为城市的扩张需要大量的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而二氧化碳恰恰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因此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碳排放。而城市低碳文化又集中表现在低碳建筑文化方面,一个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就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这已经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共识。因此,各级政府、建筑商、建筑材料供应商、业主单位和市民都应该自觉接受城市低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充分吸纳中外先进的城市低碳建筑理念来构建和发展绿色园林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着眼于低碳,要用环保绿色的眼光审视城市发展,要从广泛使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吸热玻璃、防火玻璃等外墙节能技术开始;到采用泡沫聚苯板等外保温建筑;再到使用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节能技术;最后到地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的开发利用;以及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等新能源技术,这才是发展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p#分页标题#e#

2.6发展办公低碳文化

政府部门及其公共领域也是一个隐性的高碳区域,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不低碳的浪费现象也是惊人的,将直接对民众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倡导健康节约、绿色环保和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行动”首先应该从公务领域开始。各行各业的公职人员都要从衣食住行的节能减排开始,从节约每度电、每滴水、每滴油、每张纸、每粒米开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办公室做起。在大的方面,政府部门要在推广使用符合节能标准的汽车、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节能灯和办公家具等做表率。在小的方面,公职人员应该多使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下班时或离开办公场所,要随时关灯、关闭空调、关闭实验仪器、关闭计算机及显示器。此外还要营造绿色办公室环境,室内应摆设或种植一些吊兰、非洲菊、无花观赏桦等能吸收甲醛、苯净化空气的植物,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来培育公职人员的低碳管理理念和低碳文化氛围。

3构建精神层面低碳经济文化的路径

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可以助推低碳经济硬实力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以上从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和办公等6个技术层面对低碳经济文化支撑体系作了论述,那么下面拟从精神层面就如何构建低碳经济文化的策略和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索。

3.1人类应对气候变暖及本国国情需要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是21世纪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气候变暖引发的灾变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威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造成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可见碳减排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基于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于那些超前增加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负有主要责任的工业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应当承担主要或更多的责任。那么,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置之度外,虽然允许有一个逐步减排的调整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就我国能源、资源的蓄积量和石化燃料对外依存度来讲,显然是一个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我国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博弈过程中可以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利,实际上我国已经提前加入碳减排的行列,承担了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最终来说构建低碳经济文化也是我们国家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毕竟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和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逐渐恢复地球生态系统或适合人类与生物多样性相契相融发展的经济。何况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地向低碳、无碳或零碳能源经济转变,能源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质变,也正在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无碳或零碳型绿色结构转变,广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等低碳能源或技术为内容的绿色产业正在悄然兴起,这完全符合人类低碳发展的大潮流。

3.2传统低碳文化资源的现代有序转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之根和智慧之源。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低碳文化资源,只要怀着谦逊平和的心态潜下心来进行梳理和挖掘,就会发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低碳哲学思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默默实践休生养息的低碳史。诸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仁民爱物”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德俭恶侈”的思想、“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以及在善待动物植物、爱护生态环境及改善生态环境上提出的一些积极的主张都符合低碳理念。道教文化更是拥有许多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换的结果,倡导“道法自然”、“兼爱、节俭、义利合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尚俭戒奢”和“清心寡欲”等低碳哲学思想。特别是佛教文化倡导多吃植物,少吃肉类,讲究“因果报应”、讲究“六和敬”、讲究“慈悲为怀”、讲究“普度众生”、讲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杀盗淫妄酒”五戒中的“不杀生”等理念,这“不杀生”不单单是指不杀人,还包括不杀为人类生存服务的“地上跑的”、“水下游的”和“天上飞的”其他物种的生命,哪怕是蚁蝼草芥般的生命。倡导素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养生问题,还蕴藏着一个深邃的低碳哲学思维,客观上是对低碳生活的呼唤。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食用肉类需要豢养许多家畜动物,而家畜会排放出甲烷。一头牛一天最高可制造出60L的甲烷,大气中的甲烷约有25%由畜牧业饲养之家畜排放。甲烷是继二氧化碳之后第二种最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许多低碳专家认为甲烷在全球暖化这件事上应该与二氧化碳排放一样受到重视。由上可见,我们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与低碳经济文化不谋而合的黄金因子,对当代低碳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3.3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文化的法律平台

2011年9月30日,英国最高法庭举办了一场生态灭绝罪的模拟审判。发起者波莉•希金斯(PollyHiggins)是一位英国女律师,她对“生态灭绝”的定义是:“无论是人的能动行为或是其它原因,致使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受大规模的损害、破坏或损失,以至于极大地减少了该地居民所享受的安宁”[5]。“我的委托人就是地球”,波莉•希金斯说。她已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试图将生态灭绝罪提升到国际法高度,与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并列,定为第五类反和平罪。他们以2010年墨西哥湾的溢油事件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破坏森林和沼泽的焦油砂开发2个事件为案例进行模拟审判,结果判定前者无罪,后者有罪。理由是焦油砂开发破坏的森林多年后难以恢复甚至不可能再恢复,所以判为生态灭绝罪。而溢油事件的对于生态的影响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专家称3-10年后影响即可消失,所以判为无罪。可见生态灭绝与高碳的排放是息息相关的,发展下去的本质是一样的,无非前者是质变的,后者是渐变的,前者是激烈的,后者缓慢的,但最终造成的生态后果是毁灭性的。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我们既要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细化落实有关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部门、企业和其它组织不低碳的做法和行为,借以打造低碳经济文化,为低碳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组织保障。#p#分页标题#e#

3.4努力拓宽低碳经济文化的传播渠道

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4项职能领域对构建低碳经济文化是可以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政府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建立碳交易市场,引导对碳交易的管理,借以倡导低碳生产、低碳交换与消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构建低碳经济文化中的作用,通过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国际合作和发展碳交易中介机构,形成“碳”市场管理体系来推动全社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手段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引导广大民众循环消费、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其次,企业是低碳经济文化传播的主体。低碳经济是最讲效益的经济,企业自始至终要把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作为全体员工的一种价值伦理追求,成为一种常态的企业文化,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含金量,逐渐使企业实现由高排放向低排放的模式转变。其三,社区和家庭互动是低碳经济文化传播群众基础。要通过办墙报、发传单、组织座谈、讲座和文艺小品演出等形式传播低碳文化的基本常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低碳经济带来的好处,普遍推崇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家庭和社区。其四,民间绿色社团是低碳经济文化传播的推动者。绿色社团组织既是低碳经济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又是不低碳行为的监督者、约束者。

在推动低碳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有时绿色社团等非政府组织往往更能起到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不能起到的作用,他们可以真正融入到各种低碳宣传活动、揭露各种不低碳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中去,积极营造一种舆论监督氛围,去构建各种低碳生产、低碳交换和低碳消费理念,把低碳活动变成全体民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其五,既方便又快捷的互联网中的网络电视、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信箱、QQ聊天群、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也是低碳经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使整个社会成员在互动中尽快熟悉有关低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能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交锋碰撞中主动接受低碳生产理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尽早步入低碳生产生活的健康轨道,促进社会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3.5大力营造低碳经济文化的教育氛围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和品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经过改革开放近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确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的确提高了,但不低碳的生活消费却比比皆是。正如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武维华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仅粮食及其副产品的浪费就触目惊心:在2006-2008年经过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大致推算,中国2007-2008年1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是:800万t和300万t。根据这项研究结果,依据餐饮浪费的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综合推算,中国消费者仅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就最少倒掉了约2.5~3亿人1年的口粮[6]。奢侈容易节俭难,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过度的奢侈消费,不只是一种浪费行为,更是一种不道德欠账的行为,高碳消费等于提前消耗了本属于子孙后代消费的资源或能源,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态度。加强对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不可忽视重要环节,已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的重要措施。所以,不仅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更要在全民当中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要不断完善低碳经济文化社会大众的参与机制,因为只有全民参与,才能产生低碳经济的宏观效应;因为只有全民自觉拥有能源节约和低碳消费意识,才能营造一种低碳经济文化浓郁的教育氛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尚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之所以能传诵至今,说明它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警世真理和低碳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