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

洞察时政,立意出新

 为切合制科考试的目的,秦观策论写作之第一要务在展现自身的识见和才学。进策论政化得失,显其对时务的应变能力;进论评历史人物,见其学识和史识。考其大略,可注意者三:

其一,对时务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举凡官制、法律、财政、用兵等等,皆自抒己见,见其洞察时政的能力,且就敏感议题发表看法,表明态度。秦观作为苏门弟子,原其政见观点,有承苏轼而来者,亦有其自得者。如其《朋党》篇承欧阳修《朋党论》与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而来,力陈党争之害,主张人主应“不务嫉朋党,务辨正邪而已”,且于党人、朋党之名,应辨名实,方有利于政事之兴。同是针对党争问题,《任臣》上篇讲不避嫌疑,惟贤是进,惟当与否;下篇讲对谏诤之臣应取大节而略小过,“何至一空台省而逐之”,实是有感而发。再如针对差役法和免役法之争,秦观《论议》上篇主张各取其长,其观点与苏轼有一致之处。其他如《官制》下篇痛陈寄禄格之弊,可谓决弊精;《财用》论理财之道与理财之术,说理透辟;《将帅》《兵法》《盗贼》《边防》等等都是针对边防、用兵之事一抒己见,如是种种,皆可见其高度的政治关怀和热切的用世之心。苏轼即肯定秦观策论中论兵及盗贼等数篇“卓然有可用之实者”﹙《答秦太虚七首•其四》﹚,非纸上谈兵也。

其二,别出新意,善为翻案文章。应制文章重在技巧,立意新颖,不同旧说,翻新出奇,自是引人注目,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尤为难得。这方面苏轼乃个中高手,秦观亦踵武其后。如二人策论中皆存《晁错论》一篇,苏论重在探晁错取祸之原,秦论重在评袁盎之策的决定作用,二论皆不拘成说,且都言之成理。﹙意度之,秦论应自苏论技巧中取法不少﹚秦论中这类文章不乏佳篇,如《张安世论》议张安世并非“匿名迹,远权势”之人,《司马迁论》不同意班固“是非皆谬于圣人”之说,《诸葛亮论》论诸葛亮不足以兴礼乐,《鲁肃论》肯定鲁肃借荆州与刘备对东吴局势的作用,等等。虽则喜做翻案文章自是制科人习气,所谓目的决定形式,然秦论之翻案不似苏论之常蹈虚踏空,将无作有,而有其理路可寻,于此,亦可见其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其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如其《主术》《任臣》《朋党》《人材》《法律》《论议》《官制》《将帅》《奇兵》《辩士》《谋主》《盗贼》《边防》诸篇,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涉及用人问题,占其进策篇幅太半,可见其关注程度。而就其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言,亦可见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人材》篇说明其人材观念,将人材分为成材、奇材、散材、不材四类,并分析个类人材的特征和任用之道,富于创见。《辩士》一篇分析用兵奇变之中,辩士握胜败之机,说明辩士对用兵的重要。说理详赡,极富鼓动性。通观秦观策论,其用人观、人材观自成其完整系统,洞见古今,不仅切合应制目的,于今亦有史鉴意义。

章法严谨,叙次井然

秦观曾向苏轼请教应制文章事,轼曰:“但如公《上吕申公书》足矣。”汪应辰记吕本中评秦观策论“尤可为后人楷模者,盖篇皆有首尾,无一字乱说。如人相见,接引、应对、茶汤之类,自有次序,不可或先或后也”。﹙《淮海集笺注》引《文献通考》卷二三七《别集类》﹚,江西诗派极重文章法度、经营布置,联系前述黄庭坚评秦观策论之言,所谓“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可见秦观策论在文章做法上悉有法度可观,亦其可议之处。就整体性而言,少游五十篇策论以序篇提挈各篇主旨精神,二十九篇进策讨论时政问题,展现能力,二十篇进论评述历史人物,见其博学。进策通常先陈述治国行政的基本原则,再联系现实说明己见;进论之人物史论则与之对应,以史例、史证深化、强化其观点。略言之,进策《国论》开宗明义,讨论国是,以下分出《主术》《治势》《安都》《财用》《用兵》诸篇,又以《主术》分出《人材》《朋党》《任臣》诸篇,以《治势》分出《法律》《论议》《官制》,《用兵》于用人方面分出《将帅》《辩士》《谋主》,于兵法分出《奇兵》《兵法》,于具体事务分出《盗贼》《边防》几篇,具体而完整的表述其政治观点,亦可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史论部分,《晁错论》《袁绍论》《鲁肃论》《李泌论》分别对应《谋主》篇,《石庆论》《张安世论》《诸葛亮论》《王朴论》对应《人材》篇,《李陵论》对应《奇兵》《兵法》篇,《李固论》《王导论》对应《任臣》篇,《陈萛论》《白敏中论》对应《朋党》篇,等等,由此进策和进论彼此关联照应,相互发明,而成一结构紧密、条贯清晰、完整浑成的统一体。

就具体章法而言,秦观策论在结构安排上尤其讲究铺叙次第、抑扬开合,其纲目、关键都能见出作者用心之处,可称得上章法严密,叙次井然。②如邢和叔评少游之文“子之文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算上算来也”﹙见李蝄《师友谈记》﹚。即如其《石庆论》即为讲究法度之美的范例。其文旨在分析石庆以鄙人之质终其相位的原因。首段开题,讲到汉武帝在位之时势,点出大臣皆不保,而独公孙弘、石庆全其位的特例及其各自的缘由,而石庆比公孙弘又不足,指出事势相激而然,截断有力。第二段重心在以阴阳之说来类比君臣关系,分析君强臣弱与君弱臣强两种情形。汉武即位之初,受田羛之制,乃阴盛而僭阳。汉武隐忍不发。田羛之后,汉武尽收权柄,大臣取充位而已,稍不如意则痛法绳之。阳盛而翨阴之时,刻制之功亏,虽有豪杰亦不得而用,虽用而不得其终。君强臣弱,事势相激,用之而终者,惟鄙人而已。信乎斯言!第三段引用《汉书》材料具体叙说石庆之见容于汉武,全在其人之鄙,点明石庆全位的特例与田羛的关系。讲完石庆之后,又不忘点出公孙弘在位之表现,其曲意揣摩上意乃是全位之关键,由此补充了首段讲公孙弘以经术取相、以文法吏事全位的另一面,使这一历史人物的细节更为全面,可谓照顾周到。其曰:“弘与庆为人不同,其所以获免者一也。”笔锋犀利,一语道破。末段概括汉武威掌权柄,大臣多以罪诛之势,充位者类多鄙人如石庆者,君强臣弱,一众偃伏,特见汲黯抗节死义之耿介不易。文末感叹汲黯真豪杰之士,笔带感情,发人深思。此文笔法老到,气势纵横,运单行之气,一笔双写,讲石庆又讲公孙弘,对举成文,于对比中,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大是大非之下,褒扬节义,可见出作者的人品和史识。章法周密,前后贯通,笔笔有照应,笔笔不落空,前伏后续,滴水不漏。出语痛快,沉着有力,论证严密,法度谨严。#p#分页标题#e#

其后的《张安世论》可与《石庆论》参看,互相发明。石庆在史传中已定评为“鄙人”,少游之论乃是就此而展开立论。张安世则不然。《汉书》本传称其“匿名迹,远权势”,少游不同意这一论断,行文就此展开驳论。首段就摆明观点:“以臣观之,安世亦具臣耳,贤则未也。”随之就臣子之品性界定说明之,何为大臣,何为具臣,何为奸臣,皆由臣子在进贤退不肖的大关大节的把握来判断。第二段顺承而引安世之史料来支撑其为具臣的观点。详述之后,说“臣故曰:‘安世亦具臣矣,贤则未也。’”重申己见,以此来截断此段,顿挫有力。第三段引伊尹相汤、周公相周之典实,就“阿衡”、“太宰”之名探讨名实之关系,深入比较伊尹、周公事其君与张安世之远权势,二者之异同,见出异中之同,断言“其于有心则同也”,可为独具只眼。第四段再引叔向祈奚事、范滂霍?事、管仲伯氏事、诸葛亮廖立李平事,从好贤、嫉恶两方面,说明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匿名迹、远权势的范例,其理想境界就是“名迹之或匿或见,权势之或远或近,皆可以两忘矣”。第五段引山涛例收煞全文。山涛刻意不予人知自己进贤进善之举,在王通不以“仁”而以“密”评之,并非真正的遗忘名迹权势。少游引王通之言,通之不与山涛,少游之不与安世也,对举并行,结尾留有余味,意味深长。全文对比了张安世与伊、周、叔向、范滂、管仲、诸葛亮、山涛等等史例之后,少游的名利观、大臣观也就卓然可见、呼之欲出了。与此相类,秦观策论行文皆结构完整,段落层次上巧为安排,悉心布置,务求匀称均衡,立论、引据、归结各个步骤纹丝不乱,确乎“铢两不差”,“算子上算来也”。

考论得失,论证充分

策论务求说理明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故而讲究说理方式是一大要义。综观秦观策论,他常用的说理方式大略有例证法、类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等,以佐论述,以达初衷。为了“考论当今之得失”,秦观策论主要采用以史鉴今的例证法,以前世之盛衰为当局提供历史借鉴。据粗略统计,秦观五十篇策论引用经传子史材料达一千一百多条,其中引用《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的材料约占总条目的半数,可见其博学多识,亦可视为应试的充分准备。如《主术》篇为了阐明人主之术在于能任政事之臣与议论之臣的观点,既举汉成帝宠信王风、唐明皇专任李林甫之例,说明单用政事之臣之弊,又举汉武帝重用严助、朱买臣、唐德宗专信李齐运、裴延龄之例,揭示单用议论之臣之害,令人心悦诚服。他在策论中反复评述汉末党锢之祸和唐末牛李党争,也是有感于元.党争,希望朝廷能够吸取前代教训。秦观策论纵横驰骋,包容古今,辞采绚发,得力于他对史籍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他的论述提供了充分的例证。

秦观策论善于运用类比法,善于正比、反比,正说、反说,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以打动人心。《治势》上篇讲治术与形势之关系,文中说:“天下有强势,吾则有宽术。天下有弱势,吾则有猛术。”就治术之宽猛与强弱之形势,对比展开论述。下篇则分述仁宗之宽术、神宗之猛术,对比说明当今宜用中和之治。《奇兵》篇论用兵之出奇制胜,先列举天地万物之奇来类比用兵之奇。如骥、卢等畜之奇,鹰、虎等禽兽之奇,天雄、堇葛之药之奇,繁若、忘归等弓矢之奇,鹈、莫邪等刀剑之奇,乃至山海之奇,天地之奇,由此引出用兵之奇。对此行文,徐渭评之曰:“笔端奇横,是古今文中利器。”﹙《淮海集笺注》引﹚《王俭论》论王俭自况谢安为非,以谢安事业、志趣与王俭比勘,以陶渊明之高节来对比王俭之为人,此为反比。《韩愈论》以韩文为“集大成”之文,以杜诗为“集大成”之诗,相提并论,此为正比。秦观策论常常从正面展开论述,如《陈萛论》以陈萛诎身应世为是,此为正说。此外,他又采用反证法,从反面论述,以达到论证目的。如《鲁肃论》以鲁肃借荆州给刘备为善策,设想不借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反证借为善策。此为反说。

此外,秦观策论也常常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来展开论述。如其《治势》《朋党》《法律》《官制》《财用》等篇,都是上篇讲原理,下篇讲现实,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个别,演绎论证其观点。而在具体引证论述现实问题时,常常是先分而论之,再归纳总结。如其《国论》篇分举史例以论证“太上忘言”、“其次有言”、“其下不及言”三种,再归纳到今宜“有言”。秦观在具体阐述观点时,常常是演绎、归纳、类比、直陈等综合运用的,这样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文情顿挫,明切晓畅

秦观策论以识见立主干,章法严密,说理方式灵活多样,于创作艺术还讲求文气之美。其行文张弛有度,抑扬结合,于字句之间,文之呼吸顿挫可感。所谓“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宋•吴可《荆溪林下偶谈》﹚文势一气鼓荡,在章法的管束下,共同形成一种结构的张力,予人以激荡人心的艺术美感。如其《晁错论》论点在肯定汉斩晁错乃破七国之兵的关键,论证是以胜败之机系于理之曲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来支撑其观点。首段先以短句带出长句,起势较平,内里则一破一立,反驳长久以来的定见,即“以汉用袁盎之谋斩晁错以谢天下为非是”,肯定汉之作为,亮出观点,于平起中蓄势,令文气有不可移易之势。再以“何则?”问句带出下文,接续文气,随之引用晋之退师三舍的史例来解说胜败之机系于理之曲直。这一串短句引证分析,简捷明快有力,文气在起势平缓之后一变为迫急,令文章节奏变化鲜明,有移人之功。第二段解说晁错主削地予吴王起兵口实之本事,分析汉与诸侯之争的理之曲直。诸侯之地乃高祖所封,虽吴王有不臣之心,然用错计鏝过削地,确于理不合,属诸侯直而汉曲。而当汉斩错而七国兵不罢,则其逆节暴露,诸侯曲而汉直,分析入情入理,条畅明快。其后又间入袁盎进言斩错与盎错之嫌隙的背景,就开篇的驳论而分析事理,导入楼缓之言,则是非明辨,一目了然。这一段文气在畅快淋漓中又见细致曲折,有顿挫之美。第三段假设汉不斩晁错的后果,以“然则”设问,令文气再次转折,以“七国之兵未易破也”引入唐安禄山事,两相对照,比较事理之异同,以明皇反鉴汉景,则见出斩错之举实属必然。此段以相似语句确定首尾,自设问答论证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文气贯通,神完气足。文章到第四段又翻出波澜,文意再转入一层,层转层深,假设哥舒翰用兵以清君侧,非但不能破贼,适足以危身。结论斩国忠以破禄山,事非明皇不可为也,申论到此,再无疑义。统观全文,《晁错论》在文气运转上,常以短句带领长句,对举成文,文气舒徐中又有疾行,富于变化。又或以领字、一词句统帅多词句,一气贯注,间有短句贯穿,有如长波之中又间微澜,极具声色之美。文中常以接续词“虽然”、“然则”、“或曰”等关连上下文句,勾连文气,贯通意脉,又以反诘句、问答句使文气曲折跌宕。又以对比手法,比照汉唐史事,互相发明,使文意层次更加丰富,耐人寻思。又多用虚词传达语气和情感,动人心神。又于段落中以相似文句从不同角度反复申义,强调观点,也强化文章的气势。所谓“张之以气,束之以法”,文气和章法互相作用,互相生发,章法上以史事对照呼应,文气则贯通无碍。明徐渭评此论曰:“以忠形错,复以错形忠,两案于一论发之,可谓余勇贯革。”#p#分页标题#e#

文气关乎文情,前人有言:“无情之人未有能工于文也。”﹙清•王《文情》﹚“无情之辞,外强中干”﹙黄宗羲《李杲堂先生墓志铭》﹚。少游策论,其写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为执政者提供施政参考建议,所阐发的事理,所引证的史例皆有为而发,有感而发,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其感情表达都是“即事以寓情”﹙刘大鏪语﹚,于说理引证、褒贬人物之中自然披露,文气充盈,感情充沛,千载之下读之,其人如在目前。如其二十篇人物史论,不拘成说,自出机杼,对人对事有褒有贬,或于抑扬中有保留,于臧否人物中传达出鲜明的情感倾向,为文字注入勃勃生气。褒扬如其《司马迁论》《李固论》《陈萛论》《鲁肃论》《韩愈论》《李泌论》《王朴论》,贬抑如其《韦玄成论》《石庆论》《张安世论》《袁绍论》《臧洪论》《崔浩论》《王俭论》《白敏中论》《李训论》,于褒贬中有保留有惋惜者,如其《李陵论》《诸葛亮论》《王导论》,等等,都是笔带锋芒,感情披露,或激越,或内敛,或叹赏,或嘲弄,或贬斥,或惋惜,无不真切动人。

综观少游策论的抒情方式,最常用的大略有三,一是即事以寓情,于阐说事理时,情感随之表露。如《陈萛论》肯定陈萛诎身以应宦者,因时救弊,进而涉及汉末士大夫制行与党锢之祸的关系,作者对史事的反思与喟叹于字里言外都可以感知。其二,善于应用对比手法,强化论证效果,突出情感表达。如《袁绍论》论及袁绍杀士取祸,一面极写袁绍当年的豪杰气概,极言其“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谓非一时之杰也”,随即陡转,折入袁绍之败,曰:“然杀一田丰遂至于此”,之后的结论“则天下之祸,其有大于杀士乎?”就特别令人警醒。故此,以强烈的对比效果,令文气转折、峻峭,感情力度饱满,笔力千钧。其三,善于应用感叹句、反问句及虚词来强化情感表达。观少游策论,遇感慨处便精神,如《袁绍论》比较了刘邦和袁绍于战败之后对士的不同态度,前者封侯,后者杀士,随之感叹曰:“呜呼,人之度量相远,一至于此哉!”又《崔浩论》讨论有道之士与有才之士,不同意崔浩自比张良之见,比较二人作为之后,一则感叹“浩曾不如荀、贾明矣,何敢望于子房乎?”再则感叹并结语说:“呜呼,岂欲为子房而不知所以为子房者欤?”笔法吞吐抑扬,文气舒徐朗畅,神采动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韩愈《答尉迟生书》﹚。刘熙载说:“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艺概•经义概》﹚观少游策论,其遣辞造语,的确称得上“雅而切”。制策为说服人主,语言以平易为宜,故而少游策论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晓畅平易、深入浅出、典雅明切、优美可诵的总体特色。少游有意识地学习《史记》《汉书》笔法,于陈说事理时,融合叙述、描摹、议论等多种手法,以排比句式广征博引,铺张扬厉,强化文章气势,亦善用比喻、故事说理,引物连类,语言雄辩,说理透彻,又文采斐然。

总而言之,秦观策论在表达识见、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前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至于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之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明•张謌《秦少游先生淮海集序》﹚少游五十策论可称得上是这一文体的文章轨范,其严谨而成熟的写作范式对达成其写作目的多有助益。策论作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一直为古代社会科举取士所沿用,近年公务员考试之申论科目,其命意设计可谓对策论文体的推陈出新。于今,考察少游五十策论的写作范式,其创作经验庶几可资后人熔裁借鉴。

本文作者:朱晓青 单位:武汉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