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经典课程教学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经典课程教学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经典课程教学分析

一、准确切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论语•雍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61)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力,对于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不喜欢空中楼阁式的理论说教,愿意探寻现实世界惊、奇、险、特的事物。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先秦时代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并以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诗经》的导入课上,我们曾经尝试把《诗经》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名言名句作为导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重点提示学生的是:“当你离开高中压抑的生活,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你有一种彻底解放的感觉。于是你吟诵起《王风•黍离》中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学里的俊男靓女举目可见,你瞪大眼睛寻找你的意中人,终于你发现了目标,于是你真情表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转眼间假期到了,和你挚爱的朋友就要分别,于是又吟诵起《王风•采葛》中的诗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开学之后与朋友相见,你情不自禁又吟诵起《邶风•击鼓》中的诗句:死生契阔,与之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尽管有些诗句的引用不是那么准确,但能一下子让同学们感觉《诗经》原来是那样熟悉,就在自己的身边。《诗经》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联系现代生活来讲解,比如《诗经》中《周南•关雎》、《卫风•伯兮》、《郑风•出其东门》等众多的爱情诗,这些诗作无不是先秦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见证。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通常联系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游戏心理,引导其形成忠贞、执着、专一的健康爱情观念,完成了文学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诗经》教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还可以通过学以致用来实现。《诗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在于它往往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了古今一致的情感体验,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带领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审美,在审美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学会思考,通过运用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这样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教学,很好地做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产生兴趣,充满好奇和探究之心,从而让学生们自觉地学习《诗经》,真正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精讲多咏———体会《诗经》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注重吟诵性情,创造意境,讲究韵味,这些审美特点是不可分割、浑然交融的艺术整体,整体关照则美不胜收,条分缕析便索然无味。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遵循“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精讲多咏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那些富有意境的诗篇更适合于此。精讲,指教师只做简要的提示点拨,给学生指点些阅读、鉴赏古诗的方法,或者做一些示范性鉴赏,作为学生初学古诗鉴赏的范例。多咏,既指教师深入情境的范读,又指播放配乐诗朗诵的录音,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多读、多背。讲授作品时,应当首先介绍鉴赏方法,如把握意向、静心关照、想象联想等,接着精讲作品。以《周南•芣苡》为例,诗歌很短,但极有特色,特别是写妇女采摘车前子时就用了“采”、“有”、“掇”、“捋”、“襭”六个不同的动词,极生动细微地描写了妇女的先采后捋,直至挽起衣襟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讲这首作品时,我们让同学们注意《诗经》中精炼的动词运用艺术,体会作品中节奏的变化。留给学生的学习题目是阅读欣赏《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魏风•十亩之间》、《秦风•蒹葭》等诗篇。下次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欣赏体会,教师因势利导,做些必要的订正、补充或概括总结。学生们反映,过去他们读古诗,要么读不懂,要么只是笼统地感觉到好,却体会不出好在何处,如今在老师指导下读古诗,觉得引人入深,吟诵之中便不知不觉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

三、课堂竞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学习《诗经》时,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晦涩难懂,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安排上,我们经常采用“活动-体验-表现”的方法。比如在讲《秦风•蒹葭》这样一首作品的时候,首先会让同学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然后让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描述出来,最后评价谁的描述更加契合这首诗歌的意境。再比如讲到《郑风•将仲子》时,先让同学们自己尝试翻译,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译文评比。最后,由教师介绍周振甫先生《诗经译注》中的译文。刚刚接触周先生的译文时,同学们往往会哄堂大笑,但经过细细品味,学生们普遍认可其译文并通常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同学的参与意识,教学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在学习《诗经》思想内容时,我们并没有按照通行文学史的思路给学生指明《诗经》具体内容的大致分类情况,而是按照类别分别学习了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突出作品的讲解、分析,然后让学生来总结《诗经》思想内容的大致类别,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增强学生的选择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教师也应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加强实际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梳理《诗经》的教学线索的时候,在讲授完《诗经》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特征后,学生已经对《诗经》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所以,最后在学习《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时,我们首先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与《诗经》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是人生感受。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基本上就把《诗经》的抒情性特点、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比兴的垂范作用等等总结出来了。#p#分页标题#e#

四、拓展视野———引入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处于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那种认为古代文学的内容已经是历史,只要写好讲稿,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观点无疑是极不科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地解说明白,更需要向学生渗透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拓展新的视野。在古代文学领域,研究最热门的恐怕不外乎《诗经》、屈原、陶渊明、李杜、《红楼梦》,其中《诗经》作为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元典之一,每年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以百计。在课堂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每一次《诗经》学术会议的召开,每一篇《诗经》研究论文的发表,甚至学术期刊网上出现的博士论文,我们都会及时整理并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以启发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下继续钻研。对“现有的先秦原始文献尽可能一网打尽,从材料的会同走向学术的突破”[2](P215),这一说法不但适用于《诗经》的学术研究,也同样适用于《诗经》的实际教学。当前《诗经》研究的热点在于《诗经》的意象研究和《诗经》的地域文化研究,让同学们了解这样的学术信息,会让同学们觉得即便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也同样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总之,文无定则,教无成法。教学步骤、方式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是于教学有益,于学生有益,对于《诗经》及其他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探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