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竹笋美感意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古代的竹笋资源与竹笋的美感特点
据统计,目前,中国竹类植物共有39属500多种。[1]古代对竹笋品种的认识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先秦汉魏文献中所记筱、簜、箘、簵等名称,多与品种有关。晋戴凯之《竹谱》云:“竹之别类,有六十一焉。”[2]今本实际只有30多种。宋代赞宁作《笋谱》,“记述竹笋九十五种(一说九十八种)”[3]。元代李衎作《竹谱》,其中《竹品谱》涉及竹子品种,“属于竹类共三百三十四条”[4]。到明清时代,《竹谱》更多,竹笋品种多载于地方志“物产门”。竹笋品种还有散生、丛生之分。丛生笋见于文学作品较早的是在南朝。①就竹笋品种之多、分布地域之广而言,理论上一年四季皆有新笋。“望春擢笋,应秋发坚”(江逌《竹赋》佚文)[5],春笋相对于其他季节之笋更为常见,文学表现也以春笋为主。早笋生于冬末春初,较为罕见。扬雄《蜀都赋》:“盛冬育笋。”所言为蜀地,冬季不太严寒,故能严冬发笋。冬笋在岭南更为常见,如“岭南信地暖,穷冬竹萌卖”(黄公度《谢傅参议彦济惠笋用山谷韵》[6])。北方也有冬笋,如杜甫《发秦州》云:“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秦州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迟笋初夏才生。张衡《南都赋》“春卵夏笋,秋韭冬菁”,方干《山中》“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说的都是夏笋。还有秋笋,如陆玑云:“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7]《永嘉记》:“含竹笋,六月生,迄九月。”[8]《竹谱详录》载:“方竹,两浙江广处处有之。枝叶与苦竹相同,但节茎方正如益母草状,深秋出笋,经岁成竹。”[9]以上都是笋期在夏秋的品种,分布地域较广。同一品种的竹笋也可能因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不同而笋期有异。沈括云:“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四月生者,有五月而方生者,谓之晚筀。”[10]南方甚至全年有笋。《永嘉记》:“明年应上今年十一月笋,土中已生,但未出,须掘土取,可至明年正月出土讫。五月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含笋迄七月、八月。九月已有箭竹笋,迄后年四月。竟年常有笋不绝也。”[11]说的虽是永嘉,辽阔的南方也大抵如此。就常见品种而言,笋期自冬末春初至夏秋间持续大约半年。
二、竹笋的整体美感
竹笋既无艳色香气,也无婀娜身姿,不如其他花卉那样观赏性强。但是竹笋的众多品种、不同笋期与生长形态等植物特点弥补了其美感相对不足的劣势。古代文学中所表现的竹笋美感,首先是其颜色之美。新笋有青笋、翠笋、青箨之称,笋箨在春夏之季呈现青绿色。如“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潘岳《闲居赋》)。竹笋颜色还随季节逐渐变老,所谓“并抽新笋色渐绿”(李颀《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竹笋表皮的霜粉又使其呈现白色,如“成行新笋霜筠厚”(欧阳修《渔家傲》)。也有少数特殊品种竹笋呈现其他颜色,如萧纲《七励》“澄琼浆之素色,杂金笋之甘菹”,赞宁《笋谱》“(篁笋)皮黑紫色,其心实”。其次是形态之美。竹笋的形态,参差不齐如“新笋紫长短”(元稹《表夏十首》);亭亭玉立如“竹林上拔高高笋”(张祜《题临平驿亭》);“绿垂风折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是风折下垂之状;“绿笋出林翻锦箨”(赵长卿《浣溪沙》)是垂箨下翻之姿。其他如“地坼笋抽芽”(戎昱《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写其纤小,“粉细越笋芽”(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写其粉嫩。嫩笋可比为碧玉簪,如“嫩笋才抽碧玉簪”(无名氏《鱼游春水》)[12],形容群笋则说“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千玳瑁簪”(王禹偁《笋》其一)。诗文中层出不穷的譬喻指写,从侧面表明竹笋美感的丰富。再次是竹笋与其他花木的风景组合之美。绿笋与红芳一样具有养眼怡情的效果。竹笋与其他植物的美感组合如:“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骆宾王《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韦应物《园亭览物》)“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白居易《酬李二十侍郎》)“一抹青山拍岸溪,麦云将过笋初齐。”(韩淲《浣溪沙》)这几例大致按季节先后排列,既有竹笋与花(红蕉)、果(梅)的颜色对比,也有竹笋与枝叶、麦云的形态映衬,美感互补,视觉效果明显。
三、竹笋各部分的美感
以上是将竹笋作为美感整体来梳理的文学中的相关描写。竹笋由笋鞭、笋芽、箨皮等组成,笋鞭出土可长笋,剥开箨皮即见笋芽。它们合起成为整体,分开则各具美感。
(一)笋鞭
笋鞭是竹子地下茎,又称竹根、竹鞭、暗笋,一般横卧蔓延于地下,节上有芽和不定根,由芽长成笋或新竹鞭。笋鞭虽在地下,但顶起土层形成凹凸不平之状,从笋鞭可判断竹笋的生长走势,如“向阳竹鞭初引萌”(贺铸《春怀》)。越出竹林范围而生长的笋为过笋。笋鞭还会迸出地面、拱起阶基,如“庙荒松朽啼飞猩,笋鞭迸出阶基倾”(齐己《湘妃庙》)。笋鞭之美,主要在其狂怒奔走、冲破阻碍的气势,如“狂鞭怒走虬”(韩琦《长安府舍十咏•竹径》[13])、“石迸狂鞭怒”(杨亿《北苑焙•毛竹洞》[14]),还侵径入户,如“狂鞭已逐草侵径”(苏辙《林笋》[15])、“狂鞭入门户”(黄庶《忆竹亭》[16]),这种冲破一切阻挡、一往无前的气势,是文人审美观照时所摄取的笋鞭之美的核心要素。
(二)笋芽
笋芽为初生笋尖,其外包裹着笋箨。剥去箨皮后笋芽呈现浅绿色,如“新绿苞初解,嫩气笋犹香”(韦应物《对新篁》)。笋芽新鲜粉嫩,如玉如牙,所谓“抽笋年年玉”(张南史《竹》)。戴凯之《竹谱》:“筨竹,大如脚指,坚厚修直,腹中白膜阑隔,状如湿面生衣,将成竹而笋皮未落,辄有细虫啮之,陨箨之后,虫啮处往往成赤文,颇似绣画可爱。”[17]说的是斑竹笋芽。作为盘中佳蔬,笋芽与水果一样具有视觉、味觉双重品赏效果,如“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白居易《食笋》)是形容白嫩的笋芽,“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杨万里《晨炊杜迁市煮笋》)是说竹笋脆嫩的口感。笋芽或以肥为美,如“盘烧天竺春笋肥”(陆龟蒙《丁隐君歌》),或以瘦为美,如“从知种种山海腴,那有似此清中癯”(陈淳《和丁祖舜绿笋之韵》[18]),分别代表唐、宋两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与趣味追求。#p#分页标题#e#
(三)笋箨
笋箨又称笋皮、笋壳、笋衣,其颜色有青紫深浅之别,如“紫箨开绿筱,白鸟映青畴”(沈约《休沐寄怀诗》)、“箨紫春莺思,筠绿寒蛩啼”(江洪《和新浦侯斋前竹诗》);也有红箨,如“金风吹绿梢,玉露洗红箨”(沈佺期《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笋箨含粉,则绿底衬白,如“锦箨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钱惟演《玉楼春》)。笋箨多有纹理,如“满林藓箨水犀文”(皮日休《闻开元寺开笋园寄章上人》)、“看皮虎豹存”(韩愈《和侯协律咏笋》)。古代文化中常以竹比龙,笋则被比为箨龙,因笋箨酷似龙鳞。剥笋先须去箨皮,故有“剥笋脱壳”之说。竹笋不断生长,箨皮自行脱落“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鲍照《采桑》),涉及含苞、解箨、垂箨等生长各阶段。笋箨之美以初卷露粉或离披下垂为最可赏,如“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李商隐《自喜》)。竹笋含箨,如花朵含苞欲放,苏轼比之为“凤膺微涨”(《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笋箨离披,则如花叶相衬,所谓“箨缀疑花捧”(元稹《寺院新竹》)。这一意象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杨泉《草书赋》“或落箨而自披”[19],以笋箨飘零状草书飞动之势。
四、竹笋的文化意蕴
竹笋的物色美感不断向外辐射,衍生出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大致可从四个维度来梳理:
(一)形体之似:茶笋;束笋;笋头;石笋
植物幼苗或嫩芽似笋因而得名者很多,笋形物取名也多以笋为喻。银笋比喻冰柱,如“雀啄空檐银笋堕”(范成大《雪霁独登南楼》)。形容诗文稿卷积累之多如成捆竹笋,名曰束笋,如“深藏篋笥时一发,戢戢已多如束笋”(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古以竹简指史册,美称贞笋。唐李义府《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白杨行拱,翠檟方深;式刊贞笋,永播徽音。”竹、木等器物或构件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称榫头,也称笋头。连接和拼合榫头称为斗笋合缝,关节错位则说成错笋。挺直的大石、尖峭的巉岩,其状如笋,故名石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清魏源《黄山诸谷•松谷五龙潭》诗:“诸峰如笋城,古寺专其窔。”称“笋里”、“笋城”,都是因为石峰陡峭林立,若春笋丛生。丹笋则比喻高耸的红色山岩。[明]周浈《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镂矗丹笋。”
(二)物色之美:女性手足;玉笋班
关于美人手指的比喻有“手如柔荑”(《诗经•卫风硕人》)、“指如削葱根”(《孔雀东南飞》)。唐代以来,以笋喻指更为普遍,其原因可能是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为主要竹产区,春笋既是常见风景,又是家常菜肴。而在宴会游乐场合,佳人手指是欣赏焦点。弹琴是“十指纤纤玉笋红”(张祜《听筝》),吹笛是“纤纤玉笋横孤竹”(张先《菩萨蛮》),吹箫是“紫竹上重生玉笋”(徐琰【双调】《沉醉东风•赠歌者吹箫》),斟酒是“纤纤玉笋见云英,十千名酒十分倾”(徐俯《浣溪沙》),斟茶是“忍看捧瓯春笋露,翠鬟低”(周紫芝《减字木兰花》),执扇是“笋玉纤纤拍扇纨”(李昴英《浣溪沙》),掠鬓是“玉笋更轻掠,鬓云侧畔蛾眉角”(杨无咎《醉落魄》[20])。在这样的视觉盛宴上,春笋与纤指极易联想对接。笋与手指在形象上的共性也很明显,至少有以下相似之处:白、嫩、细长、有节。佳人之指色白似玉,如“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韩偓《咏手》)。还有冰笋之喻,如“红酥润冰笋手,乌金渍玉粳牙”(乔吉《一枝花•杂情》)。纤指之柔之嫩,如“斜托香腮春笋嫩”(李煜《捣练子》)、“十指嫩抽春笋,纤纤玉软红柔”(惠洪《西江月》)。玉笋与金莲是譬喻女性手足的传统组合,如“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笋露纤纤”(陈亮《浣溪沙》),金莲喻足是用典,玉笋喻手则是拟形。唐代又以“玉笋”形容女性之足,如“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杜牧《咏袜》)。春笋细长,可譬手指之纤细,如“闲拈处、笋指纤纤”(无名氏《多丽》[21])、“带笑缓摇春笋细,障羞斜映远山横”(王安中《浣溪沙》)。竹笋也可譬喻人才。《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复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世谓之玉笋。”其取譬之由至少有两点:一是玉笋之珍贵如人才,一是群笋之繁多似人才济济。其后“玉笋班”这样比喻朝班英才济济的譬喻流行起来,如“浑无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趋玉笋班”(郑谷《九日偶怀寄左省张起居》)。总之,竹笋物色之美一方面指向女性手足的譬喻欣赏,一方面用以形容俊秀人才,一俗一雅,并行不悖。
(三)物候内涵:樱笋;哭竹生笋;笋成新竹
韩偓《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自注:“秦中为樱笋之会,乃三月也。”樱笋会指以樱桃、春笋作佳馔的宴会,后泛指春宴。唐时,樱桃与春笋上市时,朝廷以此物作盛馔,故称樱笋厨。《类说》卷六引唐李绰《秦中岁时记•樱笋厨》:“四月十五日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后借指朝宴。无论三月还是四月,总之是暮春初夏樱桃、春笋上市之际,因此具有象征物候的意义。还有以候鸟、时蔬形成组合的谢豹笋、燕笋意象,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市中卖笋曰‘谢豹笋’。”《广群芳谱•竹谱五•竹笋》:“燕笋,钱塘多生,其色紫苞,当燕至时生,故俗谓燕笋。”谢豹(即杜鹃)与燕子都是春夏之交南方常见的候鸟。春笋的节令内涵与物候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笋未生时,如孟宗哭竹生笋的传说。《楚国先贤传》:“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22]传说突出笋生“非时”,所谓“孟积雪而抽笋,王斫冰以鲙鲜”(谢灵运《孝感赋》)、“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正是基于春笋应时而言。二是笋成新竹,借以表达闺怨情绪。如孙擢《答何郎诗》:“幽居少怡乐,坐静对嘉林。晚花犹结子,新竹未成阴。夫君阻清切,可望不可寻。处处多谖草,赖此慰人心。”[23]新竹、晚花组成晚春风景,主人公对此思春怀人。再如“厌见花成子,多看笋为竹”(王僧孺《春怨诗》)、“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周邦彦《浣溪沙》)等富于创意的诗句表达的也都是物候内涵。#p#分页标题#e#
(四)生命之力:雨后春笋;穿篱侵径;过墙撑檐;凌云志;妒母草
在古人看来,竹笋的生命力体现在凌寒而生,如“凌寒笋更长”(马戴《寄金州姚使君员外》)。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误解,因为温度过低会减缓发笋。影响竹笋生长的气候因素有温度(土温、气温)、雨量、光照等。所谓“薰风起箨龙”(魏了翁《南柯子》),主要就温度而言,成语“雨后春笋”主要就雨量而言。①虽然雨量只是影响发笋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阳气上升、寒气减退、薰风吹拂的气候背景下,正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春雨”。一旦雨下,众笋齐生,格外引人注意。春笋生长并非总是步调一致,既可能“深园竹绿齐抽笋”(徐夤《鬓发》),也可能“笋林次第添斑竹”(曹松《桂江》),或齐头并出,或循序渐生,但都彰显着春笋旺盛勃发的生命力。再如“万箨苞龙儿,攒迸溢林薮”(卢仝《寄男抱孙》)、“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钱俶《宫中作》)、“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元稹《寺院新竹》),从“溢”、“破”、“踊”等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竹笋生命力的旺盛。竹笋的生命力还表现于穿篱侵径、穿墙侵阶等生命形态。竹笋会穿篱而出,如“林迸穿篱笋”(白居易《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其一),“蔷薇蘸水笋穿篱”(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在不利的环境里展现生命的绿色。竹林中的小径因踩踏行走,导致地面坚硬,不利于生长,竹笋也会侵径而生,如“迸笋穿行径”(罗隐《杜处士新居》)。竹笋还入水穿溪,如“迸笋入波生”(方干《嘉兴县内池阁》)、“狂流碍石,迸笋穿溪”(严维、成用等《一字至九字诗联句》[24]),同样体现了生命活力。古人多庭院植竹,寺庙道观和园林建筑也常常墙围修竹。但墙是围不住竹子的,所谓“南池雨后见新篁,袅袅烟梢渐出墙”([明]高启《新篁》)、“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十离诗•竹离亭》),烟梢出墙与钻墙而出是春笋冲破牢笼的两个对策。竹笋也会自墙外进入庭院,如“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笋鞭还会侵阶而生,如“迸笋支阶起”(姚合《题宣义池亭》)、“笋鞭迸出阶基倾”(齐己《湘妃庙》),撑檐而上,如“迸笋支檐楹”(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嫩笋撑檐曲”(张祜《题宿州城西宋征君林亭》),可见竹笋不择地而生的生命力与冲破阻碍的无畏气势。“短笋犹埋竹”(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笋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凌云参天的潜在可能,如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翦凌云一寸心。”这种不甘落后、勃然挺出的生命力,常常使得新笋高过旧竹,竹笋也赢得“妒母草”的美名。综上所述可知,就品种之多而言,其他花木很难望“笋”项背,摒除特殊及稀见的品种,常见竹笋在唐宋时代也多达几十种。文学中的著名花木意象,如梅、柳、兰、菊、莲等易于凋残而花期不长,松柏等常青植物则品种较少而显得单一,都不如竹笋之品种繁多、形态丰富,也不及竹笋之四季可赏。竹笋美感相对不足的劣势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竹笋由笋鞭、笋芽、箨皮等组成,它们合起成为整体,分开则各具美感。竹笋的物色美感向外辐射,衍生出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形体似笋是植物以及许多事物得名的缘由,如茶笋、石笋等,具有博物学的价值。竹笋物色之美一方面指向女性手足的譬喻欣赏,一方面用以形容俊秀人才,一俗一雅,并行不悖。笋与时蔬、候鸟的组合意象有樱笋、谢豹笋、燕笋等,又生发出基于“笋未生”的孟宗哭竹生笋传说与基于“笋成竹”的迟暮之感与闺怨情绪。雨后春笋、穿篱侵径、过墙撑檐是竹笋的生命形态,展现了生命活力,形成凌云之志的象征意义。总之,竹笋的物色审美与文化象征意义产生的基础是其植物特点或生物属性,在长期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中,竹笋由一个纯粹的植物物象渐渐成为一个文学意象,也积淀了社会生活与人文思想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