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转变与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转变与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转变与反思

作者:李恩琦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前言

相对于我国体育的迅速发展,当前国产体育影片的创作已显滞后,我国体育电影的创作与体育的发展不相称。自电影诞生以来,我国的体育故事片不超过100部,而美国至少有400多部[1]。当前,国民越来越重视体育在提升生活质量中的作用,相应地对体育电影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当下的体育和社会的发展为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产业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得以重新审视。因此,分析和总结我国体育电影的文化主题有利于探索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空间。

1我国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流变

体育电影是一种电影与体育相结合的特殊文化产品,体现着体育的特色和电影的艺术魅力,在表现体育的激烈对抗、拼搏意志的基础上阐释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主题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电影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著名导演谢晋的《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等一些体育影片更是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将体育与民族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努力用体育来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尊严,为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体育电影也和其他类型的影片一样,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与时代精神的同步性特征,体育电影从偏重意识形态向有着更加丰富的主题转变,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四代导演张暖忻拍摄的《沙鸥》,其文化主题就表现出急于从“”灾难性影响中走出来,摆脱束缚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乃至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较多地表现了相似的体育竞赛内容,如《我的九月》(1990年)、《来吧,用脚说话》(1992年)、《球迷心窍》(1992年)、《世纪之战》(1992年)、《赢家》(1995年)、《我也有爸爸》(1996年)、《滑板梦之队》(1996年)、《黑眼睛》(1998年)、《冰与火》(1999年)、《女足九号》(1999年)等体育电影。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电影的数量明显增加,形成了一个制作高峰。这些影片通过体育竞赛和运动员、中国普通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和运动员为亚运会的举办所付出的努力,展现了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中国人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通过体育去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我国体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京奥运为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发展机遇,一系列与北京奥运相关的体育电影相继完成。《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筑梦2008》等一大批以奥运为素材的体育电影辉映银幕,实现了体育电影的可贵突破[2]。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通过奥运这一纽带将民族、国家、体育、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上了深深的“奥运电影”烙印。

从现实状况与发展需要来看,当前的体育电影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体育电影不只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当前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着总体上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与我国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我国的文化大国地位不相称,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

2我国体育影片文化主题的局限与发展困境

2.1主题的把握局限于竞赛当前,对体育电影文化主题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将体育电影理解为表现体育,集中体现在对体育活动、竞赛场景本身的再现,过多地把影片情节内容都维系在一场比赛的输赢上,集中表现运动员个人或集体如何在体育竞赛过程拼搏奋斗的过程,这一主题难免给人以单调之感。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体育比赛的直播、转播已经非常普及,而体育电影对于体育竞赛中激烈竞争对抗、扣人心弦场景的把握显然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直播、转播来得更加即时和全面,比赛场面的竞争魅力以及千变万化已经被现场转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体育电影的复制与表现无疑是有限和逊色的。2008年4月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前举办了体育电影专题展映,包括《挑战星期天》、《闪光的羽毛》、《扣篮对决》等10部国内外体育题材电影参展。在展映后的专题研讨会上,对主题理解过于狭窄是很多专家对国内体育电影的普遍看法,体育电影的主题不应局限于体育竞赛本身,也不应局限于励志这一主题套路。无论是从电影的艺术角度看还是从文化角度看,体育电影都应该更多着眼于体育竞赛以外更加宽泛的社会,这也是国内体育电影与国外优秀体育电影相比之下的主要差距所在。因此,如何不再局限于集体主义等范式,而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表达现实社会和剖析人性就成了体育电影发展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们希望将体育电影与现实的个人生活和需求联系起来。在当前社会快速变迁和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民众对体育电影的实际需求应该成为电影文化主题选择需要重视的方面。

2.2商业化倾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传统文化意识正在迅速被商业伦理和通俗文化所影响,作为电影门类之一的体育电影无论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载体,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倾向。从一些体育电影,如《少林足球》、《功夫》、《大灌篮》、《头文字D》、《扣篮对决》、《电竞之王》等诸多影片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响和趋势。随着体育商业价值开发的逐步深入,体育电影的娱乐功能也在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娱乐相互渗透。剧情设置和主题的把握显然将娱乐性和票房作为了主要目标,在迎合观众娱乐需求的前提下,一些体育电影的票房自然也就会比较高。体育电影追求商业价值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商业价值作为主要目标以至于忽略体育电影的其他价值就难免进入发展的误区。体育电影具有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但也同样具备体育文化传播等社会价值。一些电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武打、传奇,影片情节荒诞离奇,质量低劣,缺乏文化品位,浪费人力财力[3]。在体育电影的全面价值功能发挥和商业价值开发之间应该有平衡点,兼取二者的优秀体育电影并不鲜见。2011年底前后上映的我国台湾体育电影《翻滚吧!阿信》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这部以体操梦为主题的体育影片不仅获得了影迷们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甚至连正在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体操队也走进影院,感受影片中的体育精神,为备战奥运加油打气。可见,体育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是可以平衡的。#p#分页标题#e#

2.3对体育电影价值功能理解得不全面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载体,体育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教化功能是客观的。在我国电影发展历史上,体育电影的历史时代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激发民众、启发民智、集体主义等社会价值倾向,而个人的娱乐价值则始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过于局限地强调体育电影的教化功能,其结果往往造成娱乐功能的相对萎缩,导致观众主体意识的失落,并进而引起观众消极的接受心理[4]。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文化传播形式,意识形态对体育电影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忽视的。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中,娱乐形态的体育影视和少数刻意探求影视语言表现潜力的类型影视同时并存,保持着体育影视艺术发展前行的动力[5]。这种状况表明,体育电影可以在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提高民众体育文化素养、普及体育运动等更丰富的价值功能。体育电影可以发挥其内容形式的优势,展现人的个性、宣扬拼搏精神与人文关怀,加上独特的主题、音乐的美感,让观众从体育电影中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感动。因而不必过于夸大体育电影与个人实际需求有异的价值功能,否则体育电影的价值实现也将无从谈起。

3对我国体育电影发展趋势的思考

3.1挖掘体育电影的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电影的魅力与意义并不应局限于影像画面的本身,而要看它是否能在反映真实事物的基础上超越真实事物,尤其是要看它能否赋予它所反映现实的时代含义。随着我国在世界体育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体育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体育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也开始增强,体育电影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应该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让文化主题契合时展应是体育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体育电影的素材和主题都是从体育和社会发展现实中衍生而来的,只有让体育电影的文化主题更大程度地契合时展,才能更大程度地契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国外体育电影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于成功地通过银幕诠释并提炼崇高的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的展现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的界限,也超越了体育竞赛本身,使得观众在欣赏主人公体育技艺的同时,更大程度地被那种超越竞赛的意志品质、乐观坚强和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所感染,让体育电影的魅力得到了升华。国外这样的体育经典电影很多,如《烈火战车》、《洛奇》、《奔腾年代》、《伯尔尼奇迹》等。其中《烈火战车》的主题并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竞争上,而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宗教信仰、体育精神等融于电影之中[6]。也正因为该片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影片一举荣膺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影片成功地实现了从体育精神追求到人性探索的上升,也由此成为体育电影中的经典。当前,我国体育和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无论是赛场上的巅峰对决还是赛场下的追逐梦想都具备了丰富的戏剧性、冲突性和矛盾性等要素,为体育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如何在此基础上突破简单化与模式化的电影创作模式,从内涵上实现主题的突破显然需要更多的探索。时展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需要突破单调与肤浅的主题局限,要看到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价值探求,应深入表现体育竞争背后人性的反思和人类共有的审美情趣。

3.2充分发挥体育电影的文化传播功能体育电影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基础上,因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和魅力而产生了一定的文化传播效应。当今社会,体育逐步进入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体育文化正在成为蒸蒸日上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体育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在彰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满足大众文化心理期待等方面理应有更多的作为。体育电影除了展现体育竞争以外,还应该向社会传播体育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体育是竞争,但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将这些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传播到更加广泛的民众之中,应该是体育电影应该肩负的使命。从国内外的体育电影发展中都可以看到其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如对一些新兴体育运动的宣传和普及就体现着体育电影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群体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激发和培养上,更能体现出这样的影响力。国外体育电影以及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地发挥体育电影的体育文化传播功能,于国于民于体育都是有益的。体育电影发展的好,观众看的就多,文化传播的效果就更大,这不仅满足了民众的体育文化需求,将体育蕴涵的理解、友爱、团结、公平以及奥林匹克宣扬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好地融进民众的生活,而且对于体育运动的宣传普及,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体育、参与体育都有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通过体育电影感悟到体育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和影响力。

3.3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一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步成为普遍的现实需要。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体育在民众中的影响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民众全方位地感受到现代体育对于生活的价值意义,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性体育活动都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都会在民众对体育电影的需求和期望中得以体现。体育电影过于注重表现体育竞技而忽视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电影和民众实际生活的割裂,与民众的需求之间也将难以对接。从观众的现实生活看,不能只是因为竞赛、因为运动会才想起了体育,而是要认识到体育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从这个逻辑上说,只有融进了生活的体育才更能将体育电影与民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为体育电影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创造了条件。体育电影的发展具备了更好的科技运用优势,理应为观众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体育文化产品。

3.4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体育电影作为一种商品,需要商业策划、包装,也需要占领市场和盈利。但是,体育电影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全部,还应该看到社会效益的问题,否则体育电影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发展都会成为问题。因此,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了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实际发展中,这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对立关系,国内和国外都不乏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体育电影。体育电影不应受运动项目桎梏,体操、篮球、拳击等等都能涌出佳作,项目之丰富,运动员之多,蕴含着海量的好故事[7]。当前的社会文化受社会变革影响很深,但对于人性和人生的追问是体育对于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人们参与其中的意义,是体育中的人的精神,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普遍的和不曾变化的。体育电影已经进入了平民化与商业化发展时期,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应该成为发展的方向。#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