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水石铫壶的艺术美,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殊的艺术品味。紫砂壶的美是通过壶器的造型美与砂土的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壶古朴而雅致的形象美,并给人以艺术欣赏和精神上的陶冶。壶器的造型艺术博采众长,集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之大成,观照了木雕、玉石、漆器、石刻、镶嵌、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等技艺,熔古铸今。尤其是宜兴紫砂壶千姿百态、气韵生动,在造型艺术中借鉴其他民族工艺文化,反映了紫砂壶淳厚、古朴、典雅的东方民族特色,蜚声海内外,获得了可贵的声誉。今天看来,紫砂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它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是紫砂创作的源泉,自然界给予紫砂造型艺术以丰富的题材。紫砂艺人以诗人般敏锐的心眼,善于在创作中利用大自然中鱼、水、鸟、云等物象的象征符号,巧妙地融置于紫砂形体之中,把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成为超越实体的隐喻之美,饱含艺术情趣。以“山水石铫壶”为例(见图1),它是在观照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致后,引发遐想、聚集成思,凝结在壶器的设计中表达诗情画意的。通过“山水石铫壶”的内涵和意境,人们重新领略了大自然活泼、跃动的生命力。 “山水石铫壶”以铫为型,呈扁圆形壶体,圆润舒适、周正隽永;方折形提梁,有着一派高朗的气质。“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的造型呈“金字塔”式,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身古朴庄重、大气雄浑。“山水石铫壶”的提梁临风壶上,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提壶的线条圆润,下边与壶面结合严密,上边方折的交接处既和顺又圆整有劲;壶盖内嵌,圆而平整,如平静的湖面;壶盖上的钮为桥梁型,桥的两侧对称,匀称不偏,如同架在湖面上的一墩小桥;壶嘴为直筒型,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就像是从壶体上自然生出来的。最为显眼的当属壶体绘制的自然山水图,山川气韵动人,湖面平静,如同淡淡的茶色;小舟轻泛,自由自在,恰似飘缈的云烟。使人不禁联想到宋代诗人苏轼《前赤壁赋》里描绘的景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于是便生发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出自苏轼《前赤壁赋》)的情思和意境。山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再没有哪一种绘画的题材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中国人更多的情感。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也饱含着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画中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可以说,山水风光作为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主题,在“山水石铫壶”上得以重塑和创新,营造了飘渺幽远的意境美。 细观“山水石铫壶”的材质,紫泥中掺杂斑驳的浅色细沙,甚似梨子之表皮,俗称“梨皮砂”。梨皮砂胎质细腻,颜色清浅而不乏质感,是朱泥中最为清新脱俗的珍品。此种泥质烧成后颗粒隐约,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这种色泽清丽的材质和此壶清新的山水图景相融合后,产生了一种幽远开阔的意境美。 紫砂艺术洋溢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魅力,蕴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和意境之美,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艺术园林。“山水石铫壶”将大自然的山水魅力融情于紫砂壶,使壶器充满形制美与意境美,并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 由此可见,紫砂艺术不仅是一种征服自然的象征,还是一种体现大自然意境美的形式。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着艺术不断地深化与发展的,并通过紫砂壶进驻我们的生活,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在飘然而至的茶香中领略“山水石铫壶”的意境美,陶冶心灵,我们的生命也变得简单而明净了。在淡泊的人生中尽情享受和欣赏“山水石铫壶”带来的自然而美丽的生命,实实在在地把握生活的每一天,我们也就更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