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陶瓷艺术审美的贡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茶文化对陶瓷艺术审美的贡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审美的贡献

 

一、概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陶瓷艺术美的贡献   研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离不开对茶文化的深入探究,中国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唐宋时期的陶瓷艺术审美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茶文化历史悠久,很早便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春秋时期的晏婴、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等皆好饮茶,而饮茶发展到魏晋时期与玄学、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结缘,被品性高洁之士视为一种修身、助修行的方式,随着禅宗在南北朝时期的创建和兴盛,茶文化以其淡泊、自然的性情和超然物外的不俗品性迎来了她发展的黄金时期。自此,有了宗教文化的推波助澜、文人雅士的追随附庸,更有了皇族帝胄的身体力行,终于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和装饰上演绎出崭新的审美哲学,并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茶禅一味的审美哲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茶文化已经在社会上渐渐兴起,并出现了与之对应的饮茶器具,但各自为政的宗教文化似乎仍然主导着生活在动乱中的人们。这个时期陶瓷艺术造型器皿仍然多以魂瓶(谷仓罐)、熏炉、烛台等为主。三国流行的羊形烛台,西晋盛行的狮形烛台,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鸡首壶、羊首壶,似乎仍在重温钟鸣鼎食的青铜文化。然而,时过境迁,唐宋的盛世文化在歌舞升平中迎来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深谙茶道的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还有一代名臣蔡襄的著作《茶录》,这些著作为茶文化在唐宋时期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们大力宣传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是茶、禅一味的生活高度,把对生活的享受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则是唐宋盛世为中国茶文化共同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王褒《憧约》中“烹茶尽具”,到宋朝皇帝对“供御”、“进盏”的无止境地索取,爱茶成痴,爱器之狂;从“茶之于民,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到士大夫藉由斗茶之趣,以茶盏为道具,品清茶、赏美器、供清谈,品茶、择器似乎成为怡情悦性的时代风尚。如图1,或许是更符合茶性、茶理的煎茶法促进了执壶在隋唐的闪亮出现,或许是宋代的点茶法在高朋满座的斗茶中将唐代执壶的流加长以适应斗茶对水温和水速的特殊要求,或许正是宋代志趣高雅的君王们在“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的赞美中,呼唤出了自然天成的建窑黑盏,并将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兔毫”、“油滴”(图2)、“鹧鸪斑”等可遇不可求的窑变釉推向了极致。事实上,茶味中禅的境界已经深深渗透进了唐宋陶瓷艺术造型和装饰之中,使之在视觉上体现出禅宗的素简为美的哲学精神。正是人与瓷的交流,“茶禅一味”式的哲学思索和审美主张,让唐宋陶瓷艺术变得浪漫而又充满灵性,符合刘勰“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的自然美准则。   三、类玉似冰的尚玉情结   唐人尚青,与中国文化中对玉文化的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陆羽在《茶经》中不遗余力地推崇越窑青瓷分不开。唐人对饮茶时色、香、味的追求使唐人对陶瓷器具釉色的选择十分考究。唐代名窑林立,邢窑白瓷似雪,越窑青瓷类冰,其他的如湘阴窑、洪州窑、寿州窑、长沙窑等各具特色。除此之外,唐代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品种其实也很丰富,其中对元青花影响深远的长沙窑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技术已基本成熟,另外唐青花在河南巩县窑首次烧制成功,隋、唐的白瓷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这使唐代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面临多种选择。但陆羽在《茶经》一书中从品茶的角度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对茶色影响的分析,认为“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宜茶。邢瓷白而茶色丹,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确实,以“南青北白”天下陶瓷格局平分秋色之地位,以“圆似月魄堕,轻如云魂起”的精湛工艺,仍不能使出现时间略晚于青瓷的邢瓷摘取“秘色瓷”之桂冠让人惋惜,即使成全了邢窑白瓷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繁荣局面,但唐代文人在文治武功的盛世里多盛赞越窑青瓷,如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与“玉”皆与越窑青瓷的特征相仿。陆羽也在《茶经》里进一步阐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若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若越三也。”这种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尚玉”传统,因而将情感不自觉地转移到了类玉的越器上;另一方面则是以茶色为标准并迎合士人信仰发展出了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茶文化的审美主张。唐人“尚青”的传统使当时和后来的文人或多或少地有了“扬越抑邢”的心理。难怪乎芳踪难觅的“秘色瓷”(图3)竟在历史中忽悠了无数代人的猎奇心理,并在文人墨客如椽之笔下传诵为神话,她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青瓷在品种和品质上能够先于其他陶瓷釉色品种在唐宋时率先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自唐代以后,宋代出现了“汝窑为魁”的天青釉,耀州窑引以为傲的橄榄青,还有南方继承了越窑衣钵的龙泉窑创造的梅子青、粉青、豆青历史上的青瓷知名品种如雨后春笋一般几乎在宋代集聚一堂,这恐怕与唐人对越窑青瓷的钟爱和早期在政策上对其巨大支持和投入分不开的。当然也与类冰似玉的秘色瓷在唐宋时期获得茶文化的极力附庸分不开,在历史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为唐宋陶瓷艺术发展之路选择了方向。   四、结语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曾几何时,茶文化在文化艺术处于全面繁荣的唐宋盛世中竟如此风靡,或策肥御轻的贵人,或引车卖浆的平民,或吟风弄月的士人,都对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及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陶瓷艺术,有着深层的内心向往和攀附。不管心志高洁的唐人如何在文化信仰中有着“冰心玉壶”式的惆怅,也不管宋人的文人墨客在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中如何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茶文化以及她所附庸出来的审美时尚,在文化的大融合中将唐宋陶瓷艺术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审美高度和类玉似冰的尚玉情怀。或许千古绝唱的建窑黑盏是为悦己者而容,也许神秘含蓄的秘色瓷本应是为唐代茶文化而生,唐宋陶瓷艺术的辉煌离不开茶文化潜移默化的深层滋润。在对茶文化的解读和浸淫中,风雅绝伦的陆羽和宋徽宗等或许想不到,他们身体力行的茶文化无意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陶瓷艺术的第一个高峰。#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