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转变教学理念,因时因人构筑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地处西部的一所财经类大学,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从2008年开设以来,一直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授课,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经历了从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变更,课时安排为32学时,周学时2学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不好学,理由是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让他们感觉既不像纯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课,又不像文学史课程。鉴于课程学时少、学理性强、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情况,笔者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不再对教材内容按照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顺序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侧重于普及学理知识,有选择性地以专题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分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研究类型介绍、中西文学比较经典案例赏析等。因为学生并非专攻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所以只要能让他们建立起对已学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文学现象和形成比较的意识,即意味着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利用专题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强调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厘清了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对该学科的理论认识。例如,在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时,“比较”就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立足相应的阅读文献,调动学生探寻不同理论家围绕“比较”所进行争论的意义,探讨“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学”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之“比较”的独特含义奠定了基础。但仅拘泥于基本概念是不够的,还应该适时将当前的学术动态带入课堂,这也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恰如陈惇先生所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教学如果在理论上兜圈子,必然把一门生动的课程讲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打开过去未能注意的天地,解决了未能解决的问题。新的学术领域、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是本学科的特长。”事实上,比较文学学科从19世纪末建立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而这也为其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女性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等冲击和影响下,关于比较文学学科是否死亡在中外学界都引起极大争论,为此,适时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这种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只能依靠期末考试的分数来判定。鉴于比较文学的学理性和专业性较强,如果仍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很有可能将比较文学课程变成死气沉沉的理论课。为此,在教学模式上笔者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力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如诸多教改成果所示,课堂讨论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从地位,让学生从单纯地听课变成主动参与课程。但课堂讨论必须有的放矢,且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并把控好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又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既可以避免学生对理论感到“空而玄”,又能通过例证印证学理阐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并吃透艰深的学理知识。举例来说,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授形式来呈现,笔者为每个专题选择了两到三篇中英文阅读文献作为典型案例,每篇文献皆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回答。根据阅读文献的难易程度,笔者或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或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在听取学生汇报后,教师应该给予点评,形成自由的师生互动的讨论氛围。比方说,在讲授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专题时,对于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由于涉及史料考证、翻译、传播等多种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篇学术论文作为案例,一篇是英文范文《寒山诗在远东和美国的接受》,一篇则是中文范文,即范存忠先生的《<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笔者要求他们除了写出每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外,还要梳理出作品传播的时间、媒介、路线、价值及意义等,这就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讨论,教师最后在点评时又结合学理进行总结,这就让学生对影响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等建立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这体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管比较文学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同时也面临着写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但在课后调查中笔者发现,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查找资料只会借助“百度”作为唯一的网络渠道,而从未使用过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事实上,在我校的图书馆网站上,除了购买各种电子图书之外,还购买了如维普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资料。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帮助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参与进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平行研究这一研究类型时,笔者推荐了《中国比较文学》刊物,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平行研究方面的论文,要求学生从中挑选一篇认真研读,并在课堂进行“论文推荐”展示。在结束该章教学后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该研究方法的认识,而且对自己写作毕业论文帮助很大。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视频资源,调剂学生听课情绪。在高校教学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当下,影视媒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已逐渐受到教学同人的重视。在比较文学课堂上适当运用一些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可以减少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例如,关于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就可以选择一两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让学生在结束观影后讨论电影和文学之间建立跨学科比较的依据、电影作品对文学作品是否有改编、其体现在哪些方面、电影对于文学叙述方式的运用等问题。利用这些视频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而且也从实践的层面有助于他们掌握研究方法。除了影视媒介资源之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名家讲座的视频资源进行播放,超星学术视频网站上有大量类似的资料可供免费下载。例如笔者在讲授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时,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乐黛云先生的《21世纪的比较文学》讲座的部分片段,既让学生领略到名家风采,又有利于比较文学教学的多样化和形象化。
四、小结
通过因时因人构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避免了将教学变成抽象的理论探讨,有助于将比较文学教学中的理论、范例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乐黛云先生曾经说过“: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原则,一种人生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如果即将成为21世纪栋梁之材的今天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能具有这种精神,未来人类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正因为比较文学对于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满堂灌,而是应该去积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发挥这门课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本文作者:陈静梅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