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语文教学素养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比较文学语文教学素养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比较文学语文教学素养分析

一.比较文学进入中学的必要性

历史进入21世纪,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语文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能否解决好与全球化的互动问题,决定着民族文化未来的命运。教育部颁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所谓“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无疑也就是在未来的全球化世界中适应、生存、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继续发展与繁荣呢?最有效的策略仍然是交流与沟通,即加强本民族文学、文化与世界文学、文化间的对话,吸取各种文化的优秀之处,发展、创造新的民族文化,同时在交流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文专业内部,最适合承担这样一种重大历史使命的,无疑只能是比较文学。正如美国学者韦勒克所说:“比较文学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认为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是统一的。根据这样的看法,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伦理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全球化时代对于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它的终极目的是从文学的本质意义上研究文学,探索文学内在的、普遍的、共通的规律,并进而通过文学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这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实际上,比较文学进入中学的必要性已经受到了许多比较文学研究者和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的可能性。1995年“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协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比较文学与中学教学的关系。1998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在中学语文教师的继续培训课程中明确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2002年5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在潍坊举办了“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们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比较文学定能在几亿中学生中扎根,这门学科定会获得无穷的生命力。”2005年,刘献彪教授主编的《中学比较文学十讲》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具体实践上更是将此研究推进了一步。但总的来说,比较文学在中学开展和运用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尽管有不少教师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但往往只被视为一种试验性的教学探索,其普适性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比较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师资力量、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这种现状与新课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比较文学的需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入比较文学

如前所述,中学引入比较文学并不是要培养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高校教育中的比较文学完全不同,所以在教学上必须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比较文学观念指导教材建设。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时代,吸收、传播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当今文化交流的常态。实际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建设本身就体现着这样一种趋势。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收入了意识流、荒诞派戏剧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更是体现了明显的比较文学特色。如高中语文第四册,就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中外悲剧编制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很自然会引起学生比较研究的兴趣。在“名著导读”及专门的《语文读本》教材中,也收录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本。实际上,文学翻译特别是现代文学历史上的文学翻译,绝不应仅被视为单纯的外来文化,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和与现代汉语的水乳交融,已经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正如孟昭毅教授所说:“中国翻译文学是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媒介,它实际上已经属于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具有异域色彩的中国各民族文学。”这种比较文学的新理念,对于我们选用、自编语文教材,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的阶段,接受新鲜事物极快,但分析辨别的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激进说法蛊惑。我们所谓的“比较文学”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观念或观察方法,还意味着一种更加宽容、平和、公正的文化心态,使学生在面对异民族文化时,既反对殖民者心态的“西方中心”主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又反对将传统文化极端化而导致的文化封闭主义。如北京大学的严绍璗教授所说:“一个与异文化接触的民族,它的文学文本的发生与发展,一般说来,都可能具有‘变异’的特征。所谓民族传统、民族形式,皆是在这样的‘变异’过程中得以改造、淘汰、提升与延续的。对于世界大多数民族来说‘,纯粹的’民族文学是不存在的。”中学语文教学牵涉到中国古代、现当代、少数民族、外国等多种文学文本和文化语境,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文化观念,语文教学就只能是一种文字训练,显然无法达到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

3.将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教学活动。中学生尽管在认识能力和学养水平上还较为稚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接受能力就一定差。实际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比较文学的观念、学说、原理,学生会感到很新鲜,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运用比较文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日常教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传统的感性层面上的文本解读相比,学生普遍感到,以比较文学为视角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深刻,有助于视野的开拓和认识的深入。比如在讲授鲁迅作品时,可以穿插一些鲁迅作品受到西方哲学家、文学家如尼采、果戈里、契诃夫等影响的例子,对于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加深相关篇目的印象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在讲授西方现代派文学时,由于其思想的先锋性,不仅学生,许多教师都会感到无从入手,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其实可以联系学生较为熟悉的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如贾平凹、莫言、余华、王朔乃至韩寒等,讨论他们思想、艺术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而比较其差别、变异,就会将学生原本感觉非常陌生的西方先锋文学与他们原有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p#分页标题#e#

4.在课外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为了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意课外教学的研究,这其中比较文学亦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可以用比较文学的观念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有一个所谓标准答案的,但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多经典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内涵的多义性。通过引入比较文学的观念,可以组织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阅读经典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阅读方式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僵化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有些具备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在中学教学中引入选修课,也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向学生介绍一些更加深入的比较文学知识,或是以教材或读本中常见的篇目为基础用比较文学的方式进行一些专门的学术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表面上距离较远,实际上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只要我们把握好一个前提,即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比较文学的拓展,那么比较文学在中学就一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