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语言学科的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析汉语言学科的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析汉语言学科的发展

营造汉语言学科发展的外部条件

学科建设始终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大学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能否把学科建设好,关系到学校的建设能否登上新的台阶。学科建设无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谈起学科建设,人们自然会想到学科的内涵如何,学科的发展路向如何,以及学科建设的理论、方法、手段等问题。就汉语言研究这一学科来说,首先得考虑学科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应该具有哪些内涵?我们目前已有的学科内涵,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充实,需要改革创新;今后又该往何处发展,通过什么途径来发展;在发展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加以解决,等等。这些都是讨论学科建设时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回顾汉语言学科以往走过的历程,总结一下有过什么经验和教训,或许就会发现,学科建设其实并不单纯只是学科本身的问题,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许多内部和外部的条件,绝不是几个专业学者坐而论道,热烈讨论一番就能奏效的。从几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我们深深体会到:汉语言学科的建设,的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受到本学科以外诸多因素制约的工程。离开了各种相关条件的配合,单凭学科内的专业人员一厢情愿,冲锋陷阵,是很难把学科建设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制约我们语言学科建设的诸多外部条件中,管理部门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校长多一分关心扶持,学科多一分建设后劲

王力教授六十多年前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的语言学系,正是在当时中山大学校长王星拱的大力扶持下实现的;年纪大一点的人大概还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熙教授在北京大学也曾大声呼吁应该在大学里建立语言学系,当时语言学界的同仁签名赞同的也不少。但由于未能得到相关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始终未能实现。九十年代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在邢福义教授的带领下建起了语言学系,语言学科蓬勃发展,多有突破,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要问何以这么“轻而易举”办起语言学系来?无他,领导重视,“通天”有缘也!说实在,这“通天”的条件并非每个大学、每个研究机构都能具备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随着国家的发展,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大家都还是羡慕北大。就学科建设而言,总认为北大的办学条件特别好,堪称得天独厚,容易“心想事成”。所谓条件好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一项也就是北大能够“通天”。北大作为全国“重中之重”的学校,靠近教育部,靠近中央,一举一动都在教育部的眼皮下进行,自然容易受到关注,容易得到扶持,也就容易办成一些大事,建好一些大工程。“通天”通到哪里?像北大那样可以直接通到中央,通到教育部的,为数甚少。我们不能通到中央的,也应该想方设法通到省(市),通到校长那里。无论如何,在中国目前和今后可能相当长时期内的大学制度下,任何再好的学科建设方案,如果得不到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认可,到头来可能只是水中花、镜中月。只有在得到领导的关注和认同,得到管理部门的扶持时,学科建设才有可能会蒸蒸日上,迅速发展。这跟我们特有的“国情”不无关系。在这方面,暨南大学的汉语方言学科,在它二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就曾经历过不少曲折,出现过险情,近几年来又起死回生,重新踏上振兴之路,当下正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进。其间潮起潮落,直接印证着大学领导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服务社会语言生活,寻求社会支持

语言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应用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因此,语言研究必须与语言实践相结合;语言研究必须为语言应用服务,为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这本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汉语言学科,有着贴近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应用的优越条件,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用好这一条件,在学科建设配合社会需要、发挥社会效益方面下足功夫。只要能够做到使这个学科在社会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就一定会大力支持我们的学科建设。从事汉语言学科工作的专业人士,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必然会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不至于求助无门,干着急干发愁了。拿广东来说,长期以来,拥有两三百个语言专业会员的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在学会工作中经常强调作为广东的语言专业人员,每个人在做好自身教学科研,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关心、支持社会语言应用工作。为此,广东省语言学会的会员,都乐于和省市语委办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争取能为当地的社会语言工作做点事。学会也经常组织、推荐省内的语言专业人士参加各种贯彻、落实国家语文政策的工作,主动协助省、市语委办开展各项社会语文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牢牢树立起语言研究为语言应用服务的专业指导思想,使学科更能够充满活力,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省、市语委办对我们积极参与社会语文工作深为赞赏。每当他们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需要我们语言专业人士参与效劳时,大都能做到随请随到。专业人员能和职能部门紧密合作,社会认同我们汉语言学科在社会上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自然也就乐于支持语言学科的发展,乐于帮助我们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再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对方言的研究不只是限于纯粹的学术理论研究。现在中心的一批年轻人就很有开拓精神,以社会上广大群众对语言资源的应用需求为突破口,开展粤、客、闽三大方言的应用研究,服务社会。比如,粤方言是海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汉语方言,南下广东的人们,很希望能够学会广州话,了解岭南文化,融入广东的社会生活。不少去北美留学的学生,也都希望学会广州话,融入当地的华人华侨社会。因此,方言研究中心在方言资源库的建设、方言现代化等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与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语言技术研发。这样就容易获得社会的支持,实现产学研结合。因此,一旦形成“社会需要汉语言学科效力,汉语言学科需要社会支持”的互动局面,我们学科的建设就不愁得不到社会的给力了。总之,作为汉语言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的支持,是需要我们用积极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积极为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的实际行动去换取得来的。

着力解决语言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

前面谈到领导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持对于汉语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外部条件。但是,事在人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在着力争取好外部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时机,对准方向,拼搏进取,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说实在,要建设起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而又能够充满活力的汉语言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探讨,合理解决。这里面既有理论、路向的问题,也有内涵、体制的问题。只有把学科建设可能接触到的问题全都端出来,研究好,解决好,才有把握可以把汉语言学科建设好,使之成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充满学术魅力的人文社会学科。这里仅就路向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承传与创新

我们认为,当前汉语言学科的建设。应该坚持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只有一方面继承传统语文学丰富的遗产,一方面跟进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把传统语文学的优良学风和现代语言科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够建立起既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又不脱离现代语言科学轨道的汉语言学科。我国传统语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由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三大板块组成的中国语文学,也就是所谓的“小学”,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今天这三大学问在我国语言学的舞台上理应继续扮演它重要的角色,让传统“小学”的研究,在当今汉语言学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建设起一门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汉语言学科,不在传承我国传统语文学上大做文章,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具有现论、方法的语言科学,在国际学术界早已被公认为一门能够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学科,语言学跟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越来越热闹,这一切当然都是我国传统语文学所无法涵盖的。处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者,对于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决不能不闻不问,死抱着传统语文学的“三大块”而不愿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越雷池一步,这当然不是与时俱进的正确态度。我们始终不能无视以下的现实:自从现代意义的语言科学在我国出现以来,一直都和传统的中国语文学存在着承传与发展的密切关系。曾经有个别接受了现代语言学熏陶的人,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把两者对立起来,错认为它们是南辕北辙,难以兼容。以为要建立现代意义的汉语言科学,要深入开展现代和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语方言的研究,非把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完全撇开,束之高阁不可。事实证明,以这样的认识来建设我国现代的汉语言科学,难免脱离汉语言文字研究发展的实际,也背离我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旋律。毋庸置疑,以汉语为载体的现代中国语言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应该具有中国的特色,应该一方面充分珍惜和利用前辈学者为我们留传下来的大量学术财富;一方面也充分吸收现代语言科学的新鲜养料,在承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创建起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汉语言学科来!总而言之,认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紧记“没有传统就谈不上创新”的道理,只要我们始终沿着让传统语文学和现代语言学紧密结合的路子走下去,我们的汉语言学科就必然会在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得到健康的、稳步的发展。

(二)语言研究与语言应用

在这里,还要再三强调语言研究与语言实践相结合,语言研究为语言应用服务的问题。语言和方言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也是全社会人民须臾不能离开的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承载文化的工具。当今举国上下关注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牵涉到每个社会成员利益的问题,莫不与社会语言文字的应用息息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所制定和推行的各项语言文字政策,莫不是为了使我们的汉语汉字,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效能,使之在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开展汉语言文字研究的各项活动中,在进行汉语言文字的学术研讨中,就会有意识地把语言文字的本体研究和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社会成员更准确地、更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语言研究为语言服务就不至于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成为活生生的语言实践的现实,语言研究的社会效益也由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方面,备受海内外欢迎的《现代汉语词典》就做得相当出色。这部词典的编撰是直接为语言应用服务的。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现代汉语词典》问世以来,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们本着为社会语言应用服务的理念,跟随社会发展和语言变化,不间断地进行修订。在2005年的第5版中,已经吸收了许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词语,也淘汰了一些因社会发展而不再通行的旧词语,深受读者欢迎。近期在经过历时7载的修订后,又进一步贯彻推陈出新的精神,出版了这部词典的第6版。第6版共收条目6.9万多条,增加字600多个,增收新词语3000多条,增补新义400多项,充分体现了词典编撰者与时俱进,关注汉语应用,竭力为语言应用服务的可贵精神。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举国上下大搞文化建设的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急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更有必要在普及语言文字知识方面多下功夫。两年前发生在广州的那场“捍卫粤语”的语言风波,突出反映了语言知识没有普及的现实。许多人由于缺少对语言、方言、普通话、粤语等的基本认识,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错以为推广普通话必然导致方言的消失,推广普通话就是要禁止说方言,而不明白“推普”的结果是要提倡一种(普通话),保留多种(方言),是要形成普通话和方言在方言地区并存并用,有主有从,各司其职的多元语言生活格局。这才导致少数不明真相的人子虚乌有地打出“捍卫粤语”的旗号来,酿成一场轩然大波。事实说明,语言知识的普及,语言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该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认为:汉语言学今后发展的路向,在深入发掘汉语言文字内部规律、阐明汉语言文字各种特点的同时,一定也要在语言文字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多下功夫。有关汉语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以上只就其中数端,略抒管见,以求教于同道方家。

本文作者:詹伯慧 单位:暨南大学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