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的来源及其概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后奥运时代的来源及其概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后奥运时代的来源及其概念

 

北京奥运会虽已落幕多年,但对中国人而言,史无前例的“盛世体育”仍然萦绕于脑海。于是,“后奥运时代”这个词依旧呈“惯例之势”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媒体甚至官方的报道中。从2008年8月24日晚8点那一刻起,似乎在一夜之间,很多事物均被贴上“后奥运”的标签,人们也欣喜地默认了“后奥运时代”这个叫法。诚然,从媒体方面来说,这种叫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吸引许多读者的眼球,但是,当我们秉持着科学的精神,从历史和逻辑学等角度重新审视这个叫法时,发现它有失偏颇,并不够严谨。   1从历史角度对“后奥运时代”溯源   要溯“后奥运时代”之源,有必要提及当代文化学三大潮流之一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多元边缘的后现代性特征渗入当代文化肌体,泛化为错综复杂的当代‘后’文化形态”。在其影响之下,不论是知识界、学术界抑或是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一时间追新逐“后”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大家都对“后”这个词缀有着莫名的好感,带“后”字的词语层出不穷。“说这个社会是‘后工业’,这个时代是‘后冷战’,正在消失的留下‘后共产主义’,正在出现的是‘后历史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自然也孕育出了“后奥运时代”。   依上所述,“后奥运时代”如同其他“后”字一样,来源于“后现代”,而“后现代”一词最早来自于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在1870年左右提出的“后现代绘画”的概念,指称当时颇为现代和先锋的绘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得到充分发展,到了90年代正式形成。而这一“舶来品”传入中国,如果从杰姆逊1985年到北京大学讲学算起,已20余年了。但当代学界这些年对这一问题的追逐,并没有使其彰明较著,反而随着探讨的深入,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纷繁芜杂。   对于“后现代”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并不容易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来描述它,但我们能够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各种标志特征,比如,崇尚非理性、差异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真理符合论等等。众家学者更是“泾渭分明”,有为“后现代”大唱赞歌的,也有坚决反对的。各种理论观点复杂多样,层出不穷,但其基本内涵还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概括:(一)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概念,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二)代表一种美学风格,概括了1960年以来在消费文化主流中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的风格特征;(三)代表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说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代表了现代的思维方式,那么,德里达、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则代表了后现代的思维方式”。   正是由于“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涌动,加之学界这些年对它的追逐产生了所谓“后”文化,以至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后奥运时代”这种提法就已经粉墨登场了。   2从逻辑学角度对“后奥运时代”概念的审视和辨析   从目前对“后奥运时代”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后奥运时代”与“后现代”的关系也仅限于语词本身的表述上,即它们都能够代表一个时间概念。但当我们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后奥运时代”这一语词时,发现它是行不通的,甚至还会对人造成某种程度的误导。   在逻辑学中,语词和概念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3〕。”概念就是人们头脑中针对某一事物所形成的思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我们要想把头脑中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就必须借助于有声或有形的语词。许多语词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概念方面的问题,语词应用的混乱,同时也是对概念认识的混乱。所以,形式逻辑要求概念必须明确与准确,也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并且准确地使用语词。   现在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后奥运时代’并非奥运改变了社会进程的方向,或促使社会进入一种全新的时代,只是媒体基于奥运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融入了奥运因子的一种思考和显性称作”。而更多的人认为,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并且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鉴于现在人们对“后奥运时代”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后奥运时代”这一语词也用得并不恰当。概念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按照现在所使用的“后奥运时代”这个语词表达的概念来看,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奥运会(并没有特指哪届奥运会)之后的一个新时代;其外延就包括“1896年雅典奥运会后的时代”、“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的时代”、“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的时代”等等。任何一届“奥运会后的一个时代”所组成的类就是其外延。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是一个周期性的活动,“后奥运时代”这个词本身并没有指明是“后”哪一届“奥运”,特别是对若干年后那些不曾经历过这届奥运会的人,或是世界其他国家那些对这届奥运会没有如此热情的人,“后奥运时代”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是会造成理解混乱的。因此,从逻辑角度来看,“后奥运时代”这个语词的外延过大了。退一步说,即使“后奥运时代”中的“奥运”特指北京奥运会(现在也有使用“后北京奥运时代”一词),那么,当若干年后,中国甚至北京再次举办奥运会时,“后奥运时代”这个词又要“粉墨登场”吗?萨马兰奇先生曾说:“中国下一次举办奥运会,至少要20到30年。”如果我们使用“后奥运时代”一词,试想,那下次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后又该叫什么“时代”呢?#p#分页标题#e#   3替换“后奥运时代”的新叫法   通过以上对“后奥运时代”这一语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不当之处主要在于逻辑上的外延过大。因此,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比规律,可以用限制法来减少其外延,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就是增加限制词,通过加多概念的内涵来减少其外延。据此,提出使用“后08奥运时代”一词。   从时间观念上来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结束,就表示中国进入了“后08奥运时代”。但“后08奥运时代”这一说法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以时间来划分的概念,它强调的是这届奥运会对当前及以后的中国甚至世界会产生什么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后08奥运时代”中的“后”在英文中是post,译为柱,杆,标桩;起点柱,终点柱。所以每一个“后”都是一个界石,一个全新时代的起点,在此界石之后事物的存在方式、性质、特征、价值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后08奥运时代”,它的变化在于:(一)政治方面,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国力的展现,一个蓬勃发展的东方大国已展现在世人眼前,政治影响力得到提升;(二)经济方面,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对体育、旅游等具体行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三)文化方面,“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提出,使得城市建设、市民自身素质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北京的城市魅力。同时,奥运会也是世界人民的舞台,必将大大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进一步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08奥运时代”的内涵远比“后奥运时代”丰富,因而,它的外延也就比“后奥运时代”减少了,进一步说,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外延,其指代与定位更加明确了。另外,如果讨论的范畴仅限于中国体育领域,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更简练的叫法———“后08时代”来代替“后奥运时代”。   4对“后奥运”衍生概念规范使用的建议   当然,北京奥运会不止孕育了“后08奥运时代”,一切事物似乎都能冠以“后奥运”之名,带有“后奥运”的词犹如雨后春笋。比如“后奥运地产”、“后奥运营销”、“后奥运旅游”、“后奥运经济”、“后奥运观察”、“后奥运生活”、“后奥运行情”、“后奥运楼市”、“后奥运中国”、“后奥运猜想”、“后奥运机遇”等等,以上这些词是现在已经出现的最主要几个“后奥运”衍生概念,仔细看来,这些叫法中的“后奥运”也仅仅代表了北京奥运会之后的意思。但正如“后奥运时代”一样,这里的“后奥运”所包含的外延过大了,它并不是一个单独概念。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我们可以用“后08奥运”来替换这些词中的“后奥运”,以使其更具有普适性,使用更加科学。   但另有一个“后奥运效应”的提法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术语了。“所谓‘后奥运效应’是指奥运主办国及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出现的经济衰退现象”。这里并不特指哪届奥运会,“后奥运效应”是在任何一届奥运会后都可能出现的。历史上受“后奥运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实际投资超出预算近20倍,中心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超出预算6倍,亏损高达10亿美元以上。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市民承担了一个新的税种———奥运特别税,直到2006年11月,蒙特利尔人才还完1976年欠下的债务”。“后奥运效应”还给蒙特利尔人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市民们不愿再为耗资千万的重大体育比赛提供资金。于是,就诞生了奥运史上赫赫有名的“蒙特利尔陷阱”。另外,在悉尼奥运会、汉城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之后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后奥运效应”。   当然,对于我们的北京奥运会,在其前后提醒警惕“后奥运效应”的出现,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与“后奥运效应”一词类似的还有“后奥运衰退”、“后奥运低谷”、“后奥运现象”等,这几个词所代表的意思大体上是相同的,它们并不是某一届奥运会的产物,而是任何一届奥运会后都可能出现的现象,叫法都是比较科学的。   5结论   奥运的烟花已淡去,但如今我们的生活已融入了太多的“奥运因子”。如果在历史的坐标系上找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方位,那么它将是奥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是另一个崭新时代的起点。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的确已迈入了“后08奥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