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六韬的文学语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六韬》的文学艺术表现方式 (一)多用四言句 《六韬》中采用的句式并无固定模式,三言、四言、五言及六言句等多种句式穿插其中,又间杂以长短句,其中又以四言句最多。三言的有:“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①五言的有:“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②六言的有:“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③ 《六韬》中的四言句比比皆是,例如,“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④“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⑤等。 《六韬》大量采用四言句,和战国时期的语言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四言句通常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使文章形成一种整齐的韵律。同时文中还大量地使用长短句,使文章形成一种音调上的落差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朗读记忆。 (二)特殊句法的运用 1.问答句。《六韬》中多以文王和武王发起提问,然后再由太公作答。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出了每一篇每一卷的中心思想。如《武韬•文启》篇中“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虎韬•疾战》中“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这些问答句都清楚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2.判断句。这是《六韬》一书使用最多的文言句式,每篇均有涉及。但在形式上又采用了多种句式,这就使得全书不像其他兵书那样枯燥乏味,犹如信手拈来,通俗易懂,也更能吸引读者,《六韬》中涉及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者,……也。如“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⑥(2)……也。如“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⑦(3)……者,……如“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⑧(4)以“必”作副词表示判断。如“夫欲击者,当审查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⑨(5)副词“乃”字放在谓语前表示判断。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⑩(6)以“是”字作主语表示判断。如“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瑏瑡?3.倒装句。倒装句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法,《六韬》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文韬•明传》中的“太公问:‘王何所问?’”“所”作为一个结构助词无义,所以句子本应为“王问何?”《文韬•守土》中“守土奈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将宾语“守土”前置了;《武韬•顺启》中“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句中的“何如”本应为“如何”,等等。 (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运用 古代文献一般都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情况出现,经统计《六韬》中共有35处出现了通假字,如“文王乃齐三日”瑏瑢?中的“齐”通“斋”,为斋戒之义;“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瑏瑣?中的“衡”通“横”,在这里是指强横之义。引申义在《六韬》中有23处,如“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瑏?瑤中的“一”原为“统一”之义,这里引申为聚集、集结;“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瑏瑥?中的“启”和“闭”都运用了引申义,“启”本指开启,引申为接纳、欢迎,“闭”本指关闭,引申为拒绝、抗拒。 (四)文言虚词的使用 1.“之”在《六韬》中,主要用于代词和助词。 用作人称代词如《文韬•文师》中“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诰命乎!’”这里的“之”应译为第二人称“您”。在《武韬•文伐》中“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则译为第三人称“他”。用作助词如在《龙韬•论将》中“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这里的“之”是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的意思。 2.“而”是文言里用得最多、最灵活的一个词,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代词。用作并列连词如《文韬•国务》中的“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用作转折连词如《文韬•举贤》中的“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用作连接状语,表修饰关系,如《龙韬•立将》中的“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3.“者”作助词,常用来构成以“者”结尾的“者”字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用在名词之后,其作用一般在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同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者”与名词构成的“者”字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其谓语部分用“也”煞尾,构成“……者,……也”句式,这是文言中常见的判断句。如《龙韬•论将》中“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p#分页标题#e# (五)修辞手法的多样化 《六韬》中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如“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瑏?瑦它使文章的语言节奏明快,条理分明,生动形象,语句气势恢弘,如江河直下,荡气回肠。对偶是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文韬•文师》中:“渊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比喻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如“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瑏瑧?此外,《六韬》中还有顶针、用典、借代、层递等修辞手法,而且灵活自然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 军事著作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既显示了作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同时也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获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六韬》一文论点鲜明,说理透辟,文如流水,晓畅自如,读来使人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二、《六韬》的文学语言艺术特点 (一)逻辑严密 《六韬》是涉及古代战争观、战争谋略和军事人才等多方面的军事理论,内容极为丰富,书中各卷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六韬》继承发扬了《孙子》所倡导的“全胜”思想,如“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瑏瑨?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甚至不经交战就达到目的,所谓“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孙子》虽然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命题,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却仅仅原则性地提出了“伐谋”“伐交”两种途径。《六韬》在这方面则作出了更多具体而深入的阐述,以逻辑相连的语言论证了以“文伐”为核心的新“全胜”理论。 (二)通俗易懂 《六韬》全文近两万字,其中绝大多数为常见的基本文字,几无难字、奇字和生僻字。在六卷六十篇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文王问太公曰”或“武王问太公曰”开启各篇内容,然后由“太公曰”进行回答。文字愈通俗化,文章也愈容易被人接受,教育作用也愈大,其影响也更广泛。 (三)言实气盛 《六韬》作为一部军事著作,书中记录的是文王、武王与太公之间的问答。太公要使文王和武王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必须注重语言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如“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齐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瑐瑠?此句不仅仅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就主将在战术指挥方面对三军所起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事例鲜明真实可信。气盛是指作品的气势盛大,犹如大浪奔涌叠叠层层,在气势上逼人压人。《六韬》语言的气势就极为盛大,其目的还是要使人信服,使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总之,无论从军事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六韬》都堪称先秦兵书之集大成者。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瑐瑡?历史上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从多角度展开学术研究,对其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之多,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