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言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言文化

俄语数词与语言文化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民族的全部文化。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并影响、制约语言。俄语数词是俄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词类一样,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俄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等。本文叙述俄语语言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语言文化单位这一概念,以数词中具有民族文化语义的数字为例论述语言文化单位如何表现文化。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单位、数词

一、俄语语言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谈到俄语语言文化学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俄语语言国情学产生之际,语言国情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文化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启迪下诞生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使语言研究领域冲破语言本身而进入到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它以原苏联语言学家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合著的《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一书为诞生标志。该学科自创立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以词汇背景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事实上,和语言单位的内容平面一样,其表达平面同样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吴国华,彭文钊,2000:205)。早在1984年,Г.Д.Томахин博士就指出,语言国情学应当是一门语文科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含有某一民族文化现实的语言单位,它的任务是利用文化知识更加完整地揭示词义和在交际活动中提供相应的知识准备,表达民族文化及民族生存环境鲜明的民族特征(Томахин,1984:9)。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提出词的语言国情学理论(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теорияслова),即词汇背景理论(теориялексическогофона)之后,他们继续思考语言国情学新的发展途径,并在对外俄语教学界和俄语语言学界对这门新诞生学科的争议中认识到,语言国情学在学科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理论上悬而未决的问题,Верещагин和Костомаров在1999年2002年期间先后出版了三本专著。通过这三本专著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国情学的鼻祖仍在继续寻找语言国情学的出路,并对这门学科的继续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学术思想,即两个新的概念:语言文化信息单位(логоэпистема)和言语行为方式(речеповеденческаятактика)。(刘宏,2005:47)基于对语言国情学的批判与继承,俄罗斯学者В.В.Воробьев先后出版了《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парадигмаличности》(Москва,1996),《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теорияиметоды》(Москва__________1997)两本专著,系统地提出了建构语言文化学这门学科的设想。与语言国情学不同,语言文化学是一门在语言功能中研究文化与语言所表现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整合性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通过系统方法和对现代生活、文化取向的定位体现语言单位的语言内和语言外内容的整体结构(Воробьев,1997:36237)。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Воробьев以各民族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科学地论述了语言文化学的学科依据及主要研究任务,提出了系统分析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的原则,阐述了辩证地反映语言与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化单位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与语义场进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语言文化信息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еполе)的结构及特点。我们认为,语言文化单位是作者以静态的方法系统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途径,同时以“俄罗斯民族个性”(русская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личность)这一语义场为例进行了语言文化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从整体文化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有效途径。Воробьев对语言文化学这一新学科进行了系统的语言学基础和方法论阐释。语言文化学近些年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1、语言个性

(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和第二语言个性(вторичная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的研究;

2、语言的世界图景的研究

阅读全文

语言文化的跨文化发展途径

 

语言一直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偏重听说读写、语法等传统英语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教育,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怎样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达到听说读写与外语交际均衡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语言文化的内涵和英语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中,任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语言发展,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借助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合了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由于上两个世纪英美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学术上的领先地位,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准国际语言。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指英语教学,其文化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从16世纪起先后历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阶段。美国自1789年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至今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在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世界文化发展。   2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正确和流利的基本前提下,要保证特定语境下的准确交流,就必须运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避免一些可能的交际误区。所以,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是语言本质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有意义。教学中应该通过文化学习语言,通过语言领会文化,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介绍,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外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导致学生在交际时缺乏相关文化背景,严重影响语言表达交流,甚至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交际误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教师应将语言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相结合,讲授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相关语境要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境语言应用,提高交际水平。   3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的途径   3.1改革教学教育模式,增强教师语言文化素养   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吸引性,很多学生也仅仅把英语课作为通过四六级的保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急需改革教学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外语教育体系,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教材编写入手,选择一些影响力大的英文名篇,如名人演讲、文化著作等,无形中渗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其次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如国际礼仪、英美文学选读等,让学生多途径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另外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进修机制,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   3.2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的手段,教师应将中西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也可采用导入法,在教授课程内容时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如在西方国家见面礼仪是拥抱或亲吻,而在东方国家见面礼仪仅局限于握手。如在英美国家寒暄一般以天气、交通等大众问题开头,谈话中不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等隐私,在中国谈话则多围绕工资、人际、婚姻等。如国外对于别人的夸奖一般回应“Thanks”表示对欣赏自己的感谢,而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出现在“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中,但在英美国家,人们把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充分了解语言文化有助于更好的交际。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比如展示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外国的艺术、雕塑、风土人情等。比如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或生动的讲述,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语言知识。比如播放相关影片,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感官享受,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和记忆。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老师、同学讲述其真实生活的见闻感受。   3.4丰富课外活动,营造异国文化氛围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起到补充巩固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更要丰富课外活动,积极营造异国文化氛围,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如布置难度适宜的外文阅读任务,撰写读书心得,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有助于学生扩展词汇量,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模仿秀等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英语口语,加深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语言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是外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既要教授基本的语言读写知识,更应注重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文化下的语言文化表达

旅游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不同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依靠旅游这个重要途径来完成的。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譬如跨文化交际现象屡见不鲜。在此影响下,中俄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来中国游玩,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使得中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瓶颈,例如俄罗斯游客对我国旅游景点名称的不认识、不理解,这也是一种文化空白现象,一旦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差异,则会影响旅游景区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甚至会因误译引起误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基于此,做好旅游翻译工作,准确地表达俄语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时映梅、戴卓萌主编的《旅游俄语》一书于2012年8月通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站在乡村旅游文化视角下,采用俄语语言文化表达方式介绍了俄罗斯与中国的主要旅游城市及著名景点。总览全书,有两大特色,概述如下:

一、系统全面,讲解详细到位

旅游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较广,包括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一个合格的导游,应充分了解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带团途中能够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如何编写出一本内容丰富,又不流于表面的旅游俄语教材,是本书的宗旨。作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首先在开编之前,对目前通用的各种俄语教材进行了一次充分而详细的调查,并且邀请了各大高校俄语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以及资深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出谋划策,从而编写出一本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教材;其次在内容编排上选用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大国家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基本文化知识,譬如围绕俄罗斯与中国的旅游文化、景点、民俗知识展开全方面的概述,通过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导游业务知识,再进行导游实务操作,从而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实践之中;最后为了让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和相关词汇,在每一章都设立了练习题和听力环节,以实现提高俄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另外,作者还在每章节中配有常见句型、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及有关景点的实用信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职场中做到学以致用。《旅游俄语》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常识,熟练运用俄语,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编写,以俄语导游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掌握旅游俄语交际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在不同场所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本书共由两篇、三十三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篇包含了十五个章节,主要是围绕俄罗斯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论述;第二篇包含了十八个章节,围绕中国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系统地阐述,并且还重点介绍了丝绸、茶道、中餐及习俗等内容。作者将三十三个章节视为一个个具体的环节,通过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俄语教学链,有助于高校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学习。

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突出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俄语与英语不同,英语在我国属于应试教育中的一种,但俄语与其不同,学习俄语的学生大部分是没有基础的,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即便经过一两年的系统学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仍难以掌握,尤其是听力和俄语语言表达方面。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俄语交际能力,特意编写了《旅游俄语》这一本教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提高学习俄语效率的目的。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的一种教学,都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俄语也不另外,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就导游工作来说,它是一个交际性较强的职业,若是学生张不开嘴,则无法完成导游服务工作,作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每一章节都安排了课文阅读,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间接地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一改以往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模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而是以职业教育为理论基础,围绕导游实务工作进行深入且有益的探索,例如将课堂布置为机场、酒店、饭店、商店、旅游景点等场所,再采用情景教学法,即让学生在导游实务工作中扮演导游、司机、领队、服务业等各个角色,从而熟练掌握导游实务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作者正是将情景教学法贯穿于书本内容中,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建立面对游客开口说话的信心,这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旅游俄语》一书是根据导游人才需求而编写的,贴合应用型俄语人才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将情景教学法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旨在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朱宏 单位: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阅读全文

商务英语中语言文化融合途径

 

1992年,胡文仲教授首次撰文提出了“文化教学”这一概念,即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把商务英语本科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并由此构成商务英语专业三大课程体系: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和(全英)商务类课程。可见我们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时要以语言、商务知识与技能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应该要突出对学生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虽然在我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中,英语文化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但实际上,这三大课程体系有交叉融合的部分,通过改革现有的语言类和商务类课程的教学,合理融入商务文化的内容,也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国际商务文化知识的传授。   笔者在担任大四上学期商务英语专业《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英文)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招聘和甄选,设计了从工作描述到模拟面试的情景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考试中来。   当时多数学生正在找工作或实习,后来应学生要求又补充了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随后的访谈和问卷表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于是笔者便开始尝试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如在语言知识和技能课内创设相关的文化实践环节,既能让学生探究文化知识,实践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论商务英语口语课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整合   (一)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知识现状调查   笔者在2009年10月以班级为单位抽样调查了商务英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商务秘书方向)学生商务礼仪知识了解的状况。问卷设计了20道判断是非礼仪知识测试题和8道学习动机及个人信息问题。1.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开设《社交礼仪与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得分较高。礼仪课在工商管理学院和文学院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等均有开设,但并未在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问卷中,有97.6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商务礼仪课;100%的学生认为学习商务礼仪知识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对目前找工作和参加面试和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100%学生认为学校应开展礼仪培训,并赞成学习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而不是理论学习。   2.本调查对学生礼仪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与学生的语言专业学习成绩①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礼仪文化成绩与个人的语言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教学。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并实践外国文化。   [1](P19—20)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有学习商务礼仪的需求,良好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在目前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开设商务礼仪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语言学科教学中融入商务礼仪文化内容。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不可能有不讲究商务礼仪规范的纯粹的商务语言交际,也没有脱离语言交际的纯粹的商务礼仪,因此有必要在口语课中融入商务礼仪的实践。并且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提高商务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二)传统商务口语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1.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的口语比较标准而流利,但却不能很好地和外国人沟通,特别是在一些国际会议和商务谈判场合,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说是逊色于那些口音浓但英语沟通能力却很好的印阿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曾说过: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Birdwhistell的研究证实: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高达65%-70%的信息是通过无声语言获得的,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0%-35%。[2](P50)并且,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失误往往比语言方面的错误导致的后果更严重。   可以想象,一个不怎么会说英语的人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对方往往会包容、谅解其语言方面的错误;相反,若一个人英语流利,在交谈过程中易给对方造成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交谈的“错觉”,而当双方的非语言行为出现冲突时,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传统的商务英语口语课堂操练侧重于商务基本词汇和语言技巧,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盲点,这就导致了学生交际能力的片面性,即:语言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能力较强,而非语言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能力欠缺。只教语言而忽略非语言的交际的课堂,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   2.国际商务礼仪文化的课程内容很多地涉及到前面提到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礼仪实践课在许多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并未开设,即使有开设,侧重的也是礼仪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操练,学生实践技能的语言也主要以汉语为主。用汉语进行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国际商务规范训练,是忽略英语语言规则的,不全面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三)整合口语和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整合   (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在原来相互分裂的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1.整合两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实现对学生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许多教学研究告诉我们,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学。[3]   同时,文化教学必须跨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3]文化实践教学能有效地实现文化理解,因为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体验文化,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从而学习理解文化,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1](P19-20)#p#分页标题#e#   PatrickR.Moran认为要进行文化实践,就必须巧妙地使用语言①和非语言②。   只有当学生语言行为正确、地道,非语言行为能正确、得体、自然地传达和接收交际信息时,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一方面,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配合的孤立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传统商务口语课的弊端);另外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它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Widdowson说“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交际能力”。[5](P50)   交际能力应当是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结合。整合商务口语课和国际商务礼仪课的实践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加入非语言交际考察的内容,保证了学生同时使用英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完整性,能有效避免顾此失彼的传统教学的尴尬。   2.商务情景是整合两门课程学习的共同载体   主题式语言教学(Theme-basedlanguageinstruction)是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的三种基本模式之一,是目前国际商务礼仪文化和商务口语课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普遍采用的教学法。考察教学实践内容,就会发现这两门课有着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的载体,即商务情景。我校外贸口语采用了由陈准民编著的《实用经贸英语口语》,这本教材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商务情景让学生多讲多练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的。   语言学习是重点,商务情景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本书设计的多数商务场景载体和一般的商务礼仪课程选取的客户的接待与拜访、商务宴请、商务会议、特定商务活动的主题教学场景一致,因篇幅有限,表二以《实用经贸英语口语》前三章内容为例,列出在同一商务场景中语言知识技能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礼仪培训的内容。表二表明,基于同一个商务交际场景,我们可以整合两门课程中与该交际场景相关的语言知识技能和非语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商务礼仪文化知识,并能在随后的模拟商务场景中同时操练语言技能和商务交际技能。这样课程整合,使得原本需要两门课教学才能实现的培养目标在同一门课程中便可实现,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3.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延伸与拓宽。一方面,《实用经贸英语口语》课后有丰富的自学材料和剧本录音,原本必须在课内讲解的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自学,由此节约出一部分课堂时间来进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课堂,便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课堂上的引导,是为了课外学生更好的自学。口语课堂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礼仪文化教学,所以在阅读剧本和观看录像时,教师主要是围绕交际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了语言表达过程中涉及到的国际商务礼仪知识点和技能点。对于商务礼仪知识的详细信息和技能要求,则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参考教材,登录教师提供的电子课件和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学习。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商务礼仪》和天津对外贸易职业学院《商务礼仪》网上精品课程是我们推荐给学生课外学习商务礼仪的主要资源,学生普遍反映收益很大。另外,学生课外而不是在课堂上排练情景剧,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搜集语料和礼仪知识,即保证课堂呈现的质量,又为课堂的文化学习和实践争取了时间。   课程整合后,学生普遍反映整合后的课堂为他们实践语言和礼仪规范提供了场所,并强化了他们课外自学的习惯,为日后的工作做了有益的积累。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改进,本课题研究认为基于同一商务交际场景将两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以实际商务交际内容为依托,在侧重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商务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商务英语口语课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整合设计和实施   (一)融合语言与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设计   (二)融合语言与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实施细则   1.坚持语言教学为基础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并实践外国文化。[1]本研究(表一)证明了该观点。围绕经贸英语口语的基本词汇与语言技巧这一教学重点进行的示范和操练在新的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与传统的口语课堂不同之处在于:词汇记忆和剧情了解安排学生在课外借助教辅材料进行,课堂则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从单词接龙、看谁表达多、剧本朗读和剧情报告四方面考察学生课前语言学习的成果。小组竞赛的形式,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改变了以往操练中教师控制为主,学生被动练习的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外预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堂语言操练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为文化教学节约出了课堂时间。   2.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课堂   文化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教学,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交际课堂,即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融入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强调“学习引导”,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去寻找文化信息。本研究在原有的以熟悉剧情和经贸用语为目的的“剧本讨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礼仪文化探究”这一新任务。学生在阅读剧本时,需要探究语言表达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客户接待(表二)中的介绍为例,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称谓、职位的专业词汇,操练“Pleaseallowmetointroduce…”“Thisis…”这些句型,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剧本中读出国际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如如何、何时做自我介绍,应该由谁来做集体介绍,集体介绍时要遵循什么样的顺序等等。另外,介绍过程中伴随的握手礼仪、致意礼仪和名片礼仪、引导礼仪等涉及到的非语言交际规范也贯穿了商务交际的全过程。#p#分页标题#e#   但这部分非语言交际规范不像语言交际规则那样,可以从剧本中获取。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课题组选取了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商务交际情景的视听录像,或作为内容导入,或作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看讨论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文化信息。如接待过程中,引导者在上下楼梯时、出入轿车、进出电梯时都有不同引导规范,这些没办法从剧本中获取的礼仪,学生可以从录像的观看过程中学习到。   影视剧中也经常有涉及交际礼仪的片段,如《公主日记》《风月俏佳人》里的诙谐片段都可以作案例讨论的资料。“文化探究”的设计和“文化对比”(表三),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和观看转到主动、积极阅读和观看,当探究形成一种习惯时,学生便成为了有意识的文化学习者。   3.创设体验性文化实践课堂   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一单元课内和课外的学习,积累了特定商务交际场景所需的语言、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设置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商务活动中的有关角色,即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了解到国际商务礼仪文化,并把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以第一单元商务接待情景剧为例。   表演前学生必须了解商务接待前的准备工作内容,接待工作具体实施细节和相关的礼仪规范,并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情节,实践语言表达和语言技巧,并同时进行礼仪规范演示。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置身有意义的跨文化交际中,小组成员在排练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不同国籍来宾的设计要求学生收集商务交往中不同国家的礼仪习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适应力。还有很多学生反映,情景演练使自己开始关注自身和同学们的举止仪态,举手投足,以前忽略的问题在实践中忽然显得重要起来。   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不再只停留在语言表达层面,也考察了学生整体协调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模拟情境,使学生提前体验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学生在非语言交际方面没有太多的积累,那么在今后实际的商务活动中,他们肯定要碰到很多但很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这些细节对他们交际势必造成干扰,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从上述例子可见,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规则,还要教授外语文化的交际规则,而交际规则既包括语言交际规则也包括非语言交际规则。[6](P164)因此,融入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文化体验实践的课堂,训练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使他们成为积极的体验者。   4.改革评价体系   融入礼仪文化教学的口语课程评价体系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改革,也应做相应的调整。首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每单元的角色扮演是学生单元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应占过程考核成绩的80%,过程考核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70%。期末占30%。其次,评价要体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占60%),而且还包括角色扮演中的礼仪规范程度(30%)学生策划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10%)。   三、对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商务英语专业三大课程体系(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之间有很多有机联系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实现语言、文化和商务专业知识的融合,提高课程设置合理性和课堂时间的有效分配。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结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性的商务文化实践课堂,引导学生成为有意识的文化学习者、积极的体验者、理性的分析比较者,[1]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创新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商务礼仪教材大多侧重商务礼仪知识介绍和商务技能的操练,实践语言为中文。礼仪教学录像也多为中文,重点在礼仪规范而较少涉及英语语言表达的跨文化实践。编写一本专门为商务英语本科生量身定做的,配合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内容并配有有丰富英文影像资料的商务礼仪实践教材,是提高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双师型教师”的需求。目前教授礼仪的老师大都不是英文老师,所以在礼仪实践教学中,中文是实践语言,同时商务英语专业老师很多又缺乏礼仪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便很难实现对商务英语学生的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课程改革对商务英语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三)改善教学环境的要求。假设表二中宴请现场模拟表演如果能在中西餐实训室里进行的话,学生便不必借助PPT来呈现道具了。许多兄弟院校都建立起了配合语言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如英语情景教室、礼仪实训室、模拟商务接待室、模拟商务谈判室和商务英语资源数据库等,这些实训室设施配套齐全,实训目标明确。运用商务语言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我校的外国语学院是空白,我们迫切希望学校能尽快进行这方面的建设,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物质依托。

阅读全文

美术课堂的语言文化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美术课堂里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首先示范或欣赏范画后提问最多的话就是:“这幅作品好看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答“喜欢”。教师又问:“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   2、语言的模式化。多年来,“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语言成了模式。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扼杀了感受美、创造美术的机会。   3、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在课堂上,美术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角色,尽情地“演示”着“教”,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讲授法是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美术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机的“满堂灌”,失去了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5、语言评价的单一化。中学美术课堂中,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往往是:“好的”、“很好”、“非常好”……类似的语言如果总是重复使用,学生是否能在其中真正受到激励呢?   新的美术课堂强调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的特点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团结合作的学习气氛,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机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手提一串装饰性的鞭炮,上面吊着一串串“恭喜”,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做出给孩子们拜年的模样,说“孩子们,祝你们新年快乐!”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眼神,笔者立即说:“今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过新年!”一时间,同学们兴奋了,这时,《新年好》的音乐响起,随着音乐,笔者带着大家边唱边舞了起来。等音乐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你曾是怎样过的新年?”“你设想过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吗?”学生热情很高。有同学说:“我在新年里没有拿到一分压岁钱,但我知道了爸爸妈妈的辛苦,还知道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要想办法解决。”我马上让这位同学说说家中的情况,并给予了及大的表扬,其他学生也受到了触动。同学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盎然,都有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感情、增强价值观的要求。   (二)要考虑问题的难易。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的学生。在设计《会动的线条》一课时,在欣赏过“动画”课件以及范画作品后,老师如果说:“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会动的线条’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好吗?”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画难以下手,或者千篇一律,跟老师画的一样。但如果换一个说法:“你能画一根会动的线条吗?”“这根线条像什么?”“自然界中有哪些会动的线条”“你想用这根会动的线条表现什么呢?”学生画出了风吹动的小草,大树,火焰,海浪,女孩的长发,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很有兴趣地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达到目的。   (三)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美术课堂是一个享受美的殿堂,美术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美术课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靠视觉来完成的,这种视觉依赖美术本身。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会意,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美术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明确、条理分明、难点重点突出。比如说,欣赏作品前,教师常常会把绘画作品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这样往往抑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受教师讲解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硬往上拉,失去了兴趣,想像力无法发展。所以,美术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少讲,甚至不讲。   二、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美术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美术教学主要还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审美体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美术教育也可以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体验美术作品的感情。要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雨如丝”。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美术教师要想用语言感动学生,引起共鸣,必须对教材、教学、学生富有感情。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p#分页标题#e#   (二)语言要流畅,问题要有联系。老师在一节美术课里准备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为美术本身服务。问题还要层层深入,各环节之间过渡流畅,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三)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美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问题。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出“不对”、“不好”之类的评价,可以说“我们再试着体会一下”。鼓励的语言还要充满感情,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回答,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   三、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美术创造   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时形象地说教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美术教师要及时扮演好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创造一种自然、和谐的交流氛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高创造空间。   (一)以学生为主角的语言设计。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提出一种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就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如上《画声音》一课时,笔者带着录音机走进课堂,学生从录音机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夏日小虫的叫声、街市的嘈杂声、优美的音乐声,孩子们也画出了这些声音。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在评述自己画的是什么时,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有个孩子在讲“我爸爸的呼噜声”时说“我爸爸的呼噜声很响很闷,所以用了土黄色,还夹杂着毛毛的,又画了许多小毛,声音有时很大,节奏很快,就用了很尖的钝线表示,有时候声音小了慢慢消失了。我就用小点表示,可第二轮声音又大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相互沟通,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开启了思维之门,促进了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设自由的空间。过去,我们曾把学生看做是笼中之鸟,如今,鸟儿要回到大自然了。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并自觉地探索。在分小组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场外组织,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大胆地参与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很浓,积极性也会很高,发展了思维的独立性,师生共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气氛。   (三)启发创新思维。美术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美术创造潜能,关键在于美术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造性活动。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张扬的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

阅读全文

中英语言文化的相同与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它受着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工具。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语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个词或短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有时即便所指的是相同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该事物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人对外国人讲了一个笑话,相反对方却受到了伤害;外国人听了一句话后捧腹大笑,而我们却莫名其妙。据语言学家讲,在国际交往中,对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往往会比语言知识的缺乏犯下的错误更严重。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人与动物的近邻关系使人们非常熟悉它们的习性,渐渐地人们便常常把某些动物身上某些特性或品质与人类生活中某些人的特点加以联系,于是人类的语言中常常出现动物,因而人类的语言也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活泼。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对相同动物的熟悉程度不同,加之各民族所特有的神话传说、历史风貌及寓言故事等,使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褒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不同语言的文化共识   在人类发展史上,民族迁徙、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酝酿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共识。就是这种共识加快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信息交流及沟通。虽然中英语言不同,但动物传达信息未必不同。   例如猪(pig)。它所得到待遇可以说最糟,人们总是吃猪肉(pork)的同时对猪恶语相加,真可谓以怨报德。中国人养猪的历史悠久和经验丰富,除一些少数民族外,对猪肉的食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不仅食肉,觉得内脏也美味)。但在中文里,猪却以“懒、笨、蠢”闻名,如“蠢猪”、“蠢货”、“肥猪(指身体胖而蠢的人)”、“猪狗不如”、“人头猪脑”、“猪圈(肮脏的地方)”等等。西方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对猪的嘲讽诸多: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buy apig in a poke(未见实物而瞎买东西);to pig together(像猪一般地挤在一起生活);as far as a pig(肥得像猪);cold pig(用冷水把睡着的人泼醒的方法);drive one’s pigs to mar-ket(打鼾);grease the fat pig(对有钱人行贿);sellapig in a bag(挂羊头卖狗肉);sweat like a pig(因出力或恐惧而全身冒汗);teach a pig to play on aflute(做荒唐、不可能的事);live like pigs in clover(生活优裕,养尊处优);Pigs might fly(if they hadwings)(除非公鸡下蛋,奇事也许会发生)等等。     二、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相距甚远,而且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较深的文化积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更是东西相隔,各自为政。两国人民的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对动物的认识上有三个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比较突出。   (一)信仰差异   中西信仰不同。中国人信仰自由,有信佛教的也有信道教的,还有信基督、穆斯林的。而英美人信仰基督者居多,一生都离不开———受洗、祈祷、婚礼、忏悔、葬礼。信仰不同,有时对同种动物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象。   例如龙(dragon)。中国人的“龙崇拜”历史可谓悠久、程度可谓大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意味着至高权威,受景仰的程度可与西方人的上帝类似。   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人们把龙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威严、权威;凤代表后妃,端庄、文雅。在今天的东方龙仍备受推崇。“亚洲四小龙”是经济腾飞的典范;“龙子龙孙”是国人骄傲的自称。龙象征吉祥,所以中文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传统中也常给孩子起名用“龙”字。有关“龙”字,有很多的成语,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跃凤鸣”、“龙凤呈祥”等。   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凶残可怕、能喷烟吐火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就讲到和这种怪物———龙作斗争的故事,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是公园700年左右盎格鲁-撒克逊人关于贝奥伍尔夫(Beowulf)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伍尔夫打败妖怪格伦而(Grendel)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英语中赞扬龙的词语也非常少,多数含有贬义,而“Dragon”多指严厉的人,凶暴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等。如果称女性为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有关dragon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不和的种子);blind dragon(青年男女初谈恋爱时的陪客,多为已婚妇女);the old Dragon(魔鬼)。   有趣的是,中国图上的龙没有翅膀,却能腾飞。但《圣经》中,人类祖先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偷食禁果而犯下滔天大罪,最终被上帝驱出伊甸园。   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加之古代非洲传说中的诸多图腾(如济慈之“Lamia”的源泉)亦有蛇类形象。因而snake多指冷酷阴险的人,虚伪的人,卑鄙的人,不可靠的人;美国俚语指追求和欺骗少女的流氓(一般指男青年);男阿飞。如:John’behavior showedhim to be a snake.约翰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人。与snake组成的习语、谚语有许多,如:a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敌人;潜伏的危险;阴险而伪善的朋友);warm/cherish a snake in one’sbosom(姑息坏人;养虎贻患);Great snake!(啊呀!天啊!);have/see snakes in one’s boots(烂醉如泥;患震颤性谵妄);poor snake(穷人;干苦力的人);raise/wake snakes(引起骚动;制造恐慌;引起激烈的争吵);scotch the snake(not kill it)(刺伤了蛇身却没杀死它,使它暂时不为害但留有后患)等。#p#分页标题#e#   (二)概念差异有的动物形象虽和信仰无关,但中英人却有截然不同的概念。就以狗(dog)为例。   是人类的朋友,这在两个文化中类似。可为伴,还可看家。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个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并没普遍认可狗,虽然许多中国人喜欢把狗当宠物养,但“狗”一词,在中国人眼里是贬义的,狗在中文里是一种卑微的、遭人鄙视的下贱动物,中文中许多与狗有关的习语含有贬义: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腿子”、“狗崽子”,“狗奴才”、“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虽然近几年养狗的人越来越多,“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在中国人眼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西方,“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家庭成员之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人们往往认为它忠诚、友好、可爱,含有褒情善意。在英语习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是赞誉之辞,经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但按字面译成汉语这句话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完全是一句骂人话。在这儿“狗”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类似的还有:ajolly/gay dog(快活的人,有趣的伙伴);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最重要的人);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教八十岁的姥姥学吹打;是守旧的人接受新事物)。还有一些用狗表达的谚语: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do not/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当然,英语中也有说狗的坏话的:a dead dog(没用的东西、废物);die as a dog’s death/die like adog(可耻地死去、悲惨的死去);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wake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谚语: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Hungry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饥不择食);The dogthat fetches will carry.(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三)关注差异   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及物资条件不同导致关注点的不同。鼠患处猫受到欢迎,北极人则离不开狗;鸬鹚在水乡金贵,而在北方只是一盘菜。也就是说同一样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环境下可能有着不同的关注程度。以狮子(lion)为例。   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狮拥有夸张的鬃毛,在中国和英国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在亚洲西部和非洲。据说狮子是从传说来的,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   它影响了我国的建筑业,不知从何时起,狮子成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一些商店的门口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艺术装饰。   狮子(lion)在英文中意义很多,“勇敢”、“尊严”、“威武”、“强大”;“名人”、“社交场合的名人”;英国还以lion象征自己国家,狮子徽章(象征英国);the British Lion英国的别称;Lion(英王查理一世);在特定场合beard the lion或twist the lion’s tail用来表示(冒犯英国人、藐视英国);see the lions(游览名胜);还有习语: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等。它还有“强权”、“困难”、“危险”之意,如:a lionin the way/path(拦路虎———尤指臆想的危险);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太岁头上动土、虎口拔牙);throw/feed sb.to the lion(把某人送人狮口、虎穴———遇危难时丢下不管);the lion’s share(最大、最好的份额)。     三、结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感情,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赋予同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一般是不同的。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用动物的某种象征意义承载着文化信息,因此动物象征意义的错位很容易引起误解,发生交际障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了解这些知识,中英两国跨文化交际逐步加深,对中英文化中动物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则可以在英语学习中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阅读全文

地方民族特色语言文化抢救

 

选择赫哲语文字   借用外族文字书写记录本民族语言是极普遍的现象。有的把其它民族的文字直接拿来使用,更多的是先拿来使用,再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文字。   比如日本人和朝鲜人,都曾直接使用汉字,日本等国家甚至现在还在使用。与赫哲人有渊源关系的女真人曾使用改造过的汉字,既大小金字。   到后来,满民族借用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而蒙古文实际上又源于阿拉伯文。   对于语言分类,最常见的是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和“曲折语”三种类型。作为粘着语的赫哲语与孤立语的汉语有很大区别。粘着语有大量的虚词,实词要靠虚词构成句子,通过在实词之后粘着不同形式和数量的助词和助动词组成虚词,确定实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与作用,并通过词尾变化体现不同的语感和说话者的准确目的。   赫哲语作为粘着语的一种,有明显的上述特征。   日语和朝鲜语都是粘着语,都曾经完全地使用过汉字。但汉语作为孤立语,既不靠词尾的曲折变化也不靠粘着成分,而仅仅利用词序成文。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也不能形成便于粘着语使用的,大量的虚词和可以变化的词尾。于是,使用汉字的日本和朝鲜都进行了文字改造,以寻求更加方便的文字方式来适应自己的语言。两种语言都采用了如日本语用“汉字加假名”的表现方式,成为粘着语使用汉字的成功典范。   朝鲜放弃汉字以前,朝鲜王朝早在15世纪创造出适合粘着语特点的拼音文字———“训民正音”,也称“谚文”(彦文),目前在韩国、朝鲜和中国朝鲜族等族群中使用。朝鲜文字既继承了汉字的方块形态,也具有可以灵活组合拆分的拼音功能,既适用于拼写还在大量使用中的汉语词汇,也可以使虚词和实词水乳交融般结合起来,组成句子。   尤其是可以和汉字共同成文,并方便横排书写。这一点比罗马字母和满文、蒙古文更能适应汉语文化环境,更有现实意义和现代优势。   由于这些优点,朝鲜文字以“谚文”为名刚刚出现就被普通民众所认同,更被不少语言学家所称赞。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边远地域的封闭环境,又始终与同一民族群体如那乃人、乌德人等沿江两岸毗邻而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赫哲族人口虽少,但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广泛交流。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但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20多年以前,著名赫哲族人士尤志贤和傅万金曾使用国际音标,拼写和记录了大量赫哲族语言和许多被称作“伊玛堪”的口头文学,为今天的拼写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赫哲族语言的传承立下大功。但这许多年来,他们的“国际音标语言”除为个别语言学家提供一些零碎的研究资料以外,依然被束之高阁,没有被普通赫哲人和青少年所接受。   主要原因一是国际音标   用文字保存赫哲族语言文化———黑龙江省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亟需抢救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董兴业作为一种语言的辅助工具难学,难记,难写,更难以用电脑处理,直到今天,非语言学专家也许概莫能外;二是两位学者没能完全从粘着语的立场出发揭示赫哲语语言规律和语言结构,清楚明白地陈述赫哲语语法,以至于难以学习使用。   方便灵活且适合拼写粘着语的朝鲜语字母理所当然成为拼写赫哲语的首选。   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拼写试验,笔者以尤先生和付先生的国际音标拼写资料(《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尤志贤、傅万金著),(《赫哲族伊玛堪》尤志贤)为基准,选择了与赫哲语音节相近的一部分朝鲜语字母组成赫哲语拼写符号,并数次专程赴同江市和街津口乡,与赫哲族老人验证发音。同时,比对已故老艺人葛德胜、尤金良等人留存的伊玛堪录音,逐句逐单进行比对,结果认为,朝鲜语字母完全可以用来拼写赫哲语,只要稍加改动,就能适应赫哲语表达的全部需求。   笔者采用朝鲜字母和汉字并用的方式书写。由于当代赫哲人已经通用汉语,能熟练读写汉字,本方案决定采取“赫哲语部分名词和动词词干使用汉字书写,读赫哲语发音”的办法,这会使赫哲语和文字的学习更加容易,表达更加准确,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由于赫哲语和朝鲜语的重大差别,笔者引进朝鲜语字母,而在发音上完全服从于赫哲语。   也就是说,赫哲语只是借用了朝鲜语字母基本形态、基本的发音和拼写方式,有些字母则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发音。这一点与俄国境内使用西里尔文字的俄语和那乃语一样,朝鲜语和赫哲语也是使用了同一种字母的两种语言。我国的赫哲族其实分为两个族群,一部分自称“赫金”,一部分自称“奇楞”,目前还操奇楞语的老年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赫哲人。而奇楞人中也分“上江话”和“下江话”,也各操一种方言。由于同江市及街津口乡一带奇楞人居多,而且目前会讲赫哲语的老人都是奇楞人,笔者所依据的资料也是主要由现在依然健在的奇楞人和尤志贤依据奇楞方言编撰的,所以也只能以奇楞方言为主。目前,奇楞人所说的,由饶河县一带赫哲人使用的赫哲语似乎已经失传。   使用“赫哲文字”的目标国家与当地政府都十分重视赫哲族语言的抢救与传承工作,社会力量也非常积极。街津口乡学校自己编写了赫哲语教材,设立了赫哲语课程。   使用由汉字,直、斜线和偶尔夹杂汉语拼音的赫哲语课本。   但汉字和拼音不但不能准确标注赫哲语发音,更无法处理不断变化的助动词词尾,教材没有讲述赫哲语语法,老师们对赫哲语语法也不够了解。所以,学校只能让学生整段背诵生硬的句子,不能拆分和灵活运用词句。学生背下一句话,只能笼统地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不知道这句话具体由哪些单词组成,也不知道这句话是如何表述这个意思的,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作为粘着语,不管学多少单词,没有虚词就没有句子,不能组成句子就无法使用,更达不到传承的目的。#p#分页标题#e#   所以,截止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为保留传承这种濒危语言发挥作用。许多年来,尽管不少专家和有识之士均呼吁有赫哲语文字出笼,但毕竟没有出现赫哲文字。眼下的问题是,能够讲赫哲语的人只有几位,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再过些年,所有的呼吁和努力都将落空,死亡的赫哲语留给我们的将是永远无法解开的种种迷团。   从学习研究语言的角度,可以把一种语言分为“语言结构”、“主体词汇(动词和生活常用名词)”和“名词”三个部分。其中,语言结构作为一种语言的根本特征是变化最为缓慢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相当稳定,而以动词为主的主要词汇也很少变化,如:“水”、“肉”、饭食和传统家庭用具概念用语等。比如汉语中微波炉、烤箱、冰箱,还有各种餐具刀具,虽然是新生用具,但“炉”和“箱”,以及什么什么“刀”之类的用具概念用词不会被放弃使用,变化的只是前面那个有“定语性质”的东西。还有动物植物名称,“吃”“喝”“打”“杀”传统基本动词等都不大变化。但多数普通名词不同,变化和更新的速度会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是所有语言的发展规律。比如当前的日本语,每年都进入大量的外来语,赫哲语也一样。例如,赫哲族人在渔猎时期使用的工具和用具,揉制鱼皮制做鱼皮衣物的工具词汇现在也保存不少,但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即使在汉语中,哪怕是几十年前常用的与马车相关的语汇,如整套马具的名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同时,现在十来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聊天,相互间已经有很多词汇不能通用。所以说,保存语言的关键是保存语言结构,而词汇是可以任其更新和发展的,日本语和朝鲜语中都大量的汉语词汇,现代日本语还有更多的别国外来语,但没有丝毫改变日本语的归属和性质。历史也能证明,北方诸族中,虽然没有多少资料证明赫哲人曾经与蒙古族有多少联系,但主要名词中仍然有很多是相通的。   北方不少民族当时都可以自由沟通,也没有影响语言的独立发展。没有文字就不能有效保存语言结构,如果再不以文字方式对赫哲语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则进行研究,再过几年这种语言就没有机会了。目前,对于赫哲语,专家们在语法研究上极简单平常,更多地重视了词汇的收集比对等工作,在语法研究上仅参照英语和汉语等语言工具进行了初步整理。   所以,保留一种语言,关键是以文字为工具,对语言结构进行准确“表现”和有效解读,并且能够灵活正确地使用,单词只能以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保存。现在,收集赫哲语单词的人不少,笔者也在极其热心从事这项工作,大家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语言结构和词汇,可以分别比喻为一个躯体中的“灵”与“肉”。为保存一种语言,记录和保存语言结构才能保存语言的生命与灵魂。对于粘着语,没有文字就不能描述语言结构,就不能保存语言的生命。   有比较才有鉴别。同类语言的比较研究是相当有用的研究方式,但目前专家们对赫哲语的研究没有向其它粘着语延伸,也没有重视其它粘着语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赫哲语不像其它正在使用中的语言,它极度濒危,很快就会消失。研究工作和手段必须以实用有效为主,笔者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语法的解读研究,研究赫哲语动词、助动词的诸种变化形式和助词的使用与连接,以及尚未有人提及的以动词词尾自身变化表达语感等现象,以求用文字方式准确方便地表现赫哲语。实践证明,拼写方案已经达到赫哲老人听得懂的效果。   赫哲语应当与女真语和满语更为接近,研究不多,不敢妄作结论,但赫哲语是粘着语则确定无疑。日本语、朝鲜语、满语系诸族语言都是粘着语,都有大致相同的语言规则和特征。比如,都有“助词”、“助动词”,而且助动词都是在句子中配合主要动词表达语意语感,大部分助动词都出现在句尾,助动词未尽之意可以另加助词完善补充等等。但是,赫哲也有自己的特点,偶尔也在主要动词前面使用一种类似于汉语“不要”和“不必”的否定助动词,以表示“禁止”和“请求”等。另外,赫哲语还使用人称代词替代助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全部替代规律,总之这种情况极其普遍而且自然,这也是其它粘着语中所没有的现象。不使用文字,就没有办法记录和客观表达这些特殊现象。   保存赫哲语必须做三件事,一个是准确描述赫哲语语言结构,一个是尽可收集语言词汇,一个是记录口头文学。这三件都离不开文字。比如录音,几十年过去,谁还能听得懂?现在,一些年轻的赫哲人本想通过录音学习老一辈的说唱艺术和语言,当他们打开录音机时,却听不懂一句完整的话。赫哲语也是一门语言,其难度不亚于任何一种粘着语言。而且没有文字,没有教材,没有语言老师和规范的教学课程。赫哲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既然已经退出多年,重新拾起必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不但对研究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如此。   当我们打开收音机,听到一种陌生的语言时,假如我们想听懂并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没有文字和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赫哲语不大可能重新使用,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内普及使用。但是,有了赫哲文,人们以后还能听到并永远能够听到原汁原味的“伊玛堪”。“伊玛堪”这种赫哲族长篇说唱艺术,和著名的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差不多,都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说唱者唱一段说一段,除鼓乐之外没有其它乐器伴奏。一般的伊玛堪都是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一个故事也可以唱几天几夜。代表性作品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等等。大部分“伊玛堪”故事曲折美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伊玛堪”标题不变,但内容随着时代演进和不同演唱者的修改而不断变化。#p#分页标题#e#   赫哲族没有文字。由于现在没几个人会说赫哲语,会讲赫哲语的那几位老年人又不会说唱“伊玛堪”,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已经终结。目前所能见到和听到的仅是只言片语,其内容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伊玛堪大部分是翻译成汉语的文字资料,如同活鱼被烧成佳肴一样,味道再好也不鲜活了。   80年时有几位赫哲族学者把一部分赫哲语“伊玛堪”用国际音标标注下来,为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品味原汁原味的“伊玛堪”提供了可能。笔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资料与现在还能讲赫哲语的老人一起进行校对研究,争取把这种难懂的书面语言用文字“复活”,并通过赫哲族人重新唱将出来。依然健在的赫哲族老人虽然表达能力下降,但听力极佳,有的老人十几岁时才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现在,在街津口,还有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私下里或商量“背人的事”时仍然讲赫哲语。另外还有几位六十多岁不到七十的人也懂些赫哲语,虽然有些话(单词)已经忘却,但听力没有问题。在拼写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请他们认真分辨单词发音和拼写效果,动词的变化以及助词、助动词变化连接的文字表达。单词拼写主要由尤志贤的妹妹,当前赫哲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尤俊生的母亲尤玉芝(七十四岁)等协助完成,而短句和“伊玛堪”的拼写效果主要是从街津口乡付兴珍等(七十四岁)老人,尤秀云等(六十一岁)那里得到初步验证。   笔者以志愿者方式进入赫哲族乡村,与数十名赫哲族老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得到他们的热心帮助和支持。老人们对文字的到来非常高兴,大家明白,拼写运用文字的目的就在于保存语言的活的灵魂,也只有文字,才能使赫哲族语言文化之魂得以永生。

阅读全文

幼儿语言文化培养思考

 

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储蓄词汇量在这个时候也非常的快。   在幼儿教育时期,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帮助幼儿储备词汇量,只有掌握充分的词汇量,才能说出来,才能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以及怎样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了教师们研究的重点。   一、丰富的生活内容锻炼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内容越是丰富多彩,语言越有表达的源泉。让幼儿有丰富的生活,才能让幼儿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丰富幼儿的生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风霜雪雨、雷鸣闪电以及日出日落、鸟语花香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味其中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受,每一种情绪,都能成为幼儿体验生活的内容。家长应该鼓励幼儿能够把这些见闻表达出来,或者是画出来然后再讲,实现语言与文字间的转换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故事、儿歌或者是图书等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看图可以对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行培养,讲述故事或者是歌唱儿歌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的流畅性。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很善言谈,他们每天的精力都很旺盛,在不断地说着什么。当然,这除了和他们性格相关之外,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生活内容的丰富程度。有些孩子就喜欢说一些关于家长带他们去哪里玩的事情,或者见到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等等。他们似乎都有很强大表达欲,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已。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与安排,更需要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支持。   二、丰富的词汇量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词汇量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但是幼儿的词汇量积累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幼儿长时间的语言学习中不断的练习积累的。词汇量的积累没有捷径,需要教师与幼儿一起积累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幼儿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在《春天在哪里》故事中,对其中的一段话进行春天进行了描绘,有绿叶、有春风、还有小溪。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孩子们去扮演其中的形象,这样幼儿就能形象的记忆这些词汇。并能够告诉他们表达人物、景物等这些词汇属于名词,而在描绘寻找、追寻等这样的词汇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做示范,告诉他们这样的词汇该怎样表达,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表演一下,这样就记住了动词。类似采用这样的办法,利用故事以及图片或者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能够亲身去感受这些词汇,更加容易记忆,也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完整表达对语言能力的培养   完整表达也就是说要让幼儿说完整的话,这在幼儿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部分词汇以后,就要联系对于整个句子的表达,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地加强联系,从能够完整地说一句话,然后再能够完整地说一段话,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那么,教师在这方面要主动提出让幼儿说完整话的要求,给予他们这样的要求后,幼儿就会下意识的去执行。久而久之,慢慢的就会养成说完整话的的习惯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从小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完整话的训练与要求。   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述要求。教师都应该下意识地要求幼儿,用完成的话来回答或者是用完成的话来描述。这样的要求,会让幼儿有方向性地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耐心地指导,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比如,在做角色游戏的时候,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请问您想去哪里?”“我要去医院”这样把话说完整,而不是简答的回答医院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以提升。同时,幼儿园的教师们也应该能够注意自己说话的完整性。因为幼儿的效仿能力非常强,对于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来说,就是他们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语言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四、良好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需要环境的,对于幼儿的语言教育也非常适用的。能够给幼儿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幼儿创造以及发挥语言能力的环境,注重周围环境对于幼儿语言能力表达的影响。让幼Jill够与大自然以及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的接触。通过感官的直接感知,来感受身边的新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教育的环境创造最好是户外的,生活是灵感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同样会让幼儿有感而发。比如,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幼JL'I1去外面散步,让他们去观察身边的变化。比如可以问孩子们柳树的有哪些变化呢?柳树现在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小溪的溪水的流动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去引导幼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更喜欢回答这种轻松而变化性的问题。由于自身也非常好奇这些周边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提出以及轻松环境的创造,让孩子们在不经意的回答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学习语言更加轻松,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太多的东西不能够非常流畅快速地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的教师们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语言教育是关乎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要想更好地进行幼儿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就要多花心思,多给幼JLI]良好的环境,平时多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的主观要求,可以让孩子们养成比较良好的习惯。语言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从幼儿时期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开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