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育的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1]16。当前,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高科技、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情况下,思考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和制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英语教育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先生等曾撰文就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对30年来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过程做了回顾和反思并提出建议和对策[2];其他专家同仁也就相关问题做过研究或发表过论著[3-7]。如今,新千年的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了,在肯定进步和成就的同时,我们依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英语专业人才质量还远未到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站在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来看,英语教育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将一直都是一个常谈常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在学科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必须融通的观照下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 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学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交际能力。因此,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会用它流利自如地去和说英语的人群(包括英语国家的人以及其他国家懂英语的人)进行沟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也因此,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成了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因为把“学以致用”作为最终目标去学外语总比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升学、升迁考试而学,动机要深层次得多。中国将近4亿人的英语学习群体中到底有多少人是为了用而学习英语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然而,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界,特别是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圈子里,在为数不少的老师和学生当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混同于英语作为一种学科专业,或者干脆就认为自己是“没有专业”的人,而不知高等院校设置的本科英语专业和社会上大面积针对不同目的的浅层英语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清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学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没有认清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本质。实际上,人文学科中很多门类下设的各种专业都不具备明显的职业针对性,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程度的非职业性。很多专业除了每年为本领域培养少量专业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后都需要重新学习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关的新知识,也即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那么,既然“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许多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都是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下的“英语语言文学”也是一种专业,这自然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 前面已经谈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翻译能力也是考察语言技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知识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规则,也包括大量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和搭配,所有这些都最终要通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体现出来,也即学习者掌握语言体系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修辞能力、外语思维能力和直接感知外语的能力或语感[9]351)。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达到上述目标是立身之本,同时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上用人单位最起码的要求和期待。但对于一种被设置成本科专业的语言来说,这远远不是全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这个专业的全称“英语语言文学”所揭示的内涵(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根本不知道这个名称,更别说它包含的意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除了语言本身以外,还应该包含一切和这种语言密切相关或以其为载体的哲学、历史、政治、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史、文学代表人物、文学经典作品等等以及相关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据此,英语语言文学的内涵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更由于缺乏对“大学”含义的深刻理解,不少英语专业学生只满足于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或美语这种通过上语言培训学校就能达到的技能水平层面,甚至有些学生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就可以,说得是否标准不重要,理由是全世界每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非母语人群数量要远远大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数,这里面又有很多人在说着不同的英语变体或不标准的英语。另外,国内人人都在学英语、看起来谁都会说一点英语但又不能真正精通英语的社会性大面积、低水平的英语交流无形中也使得英语专业学生降低了对自身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以语言为专业的学生,不可和一般人对语言能力的要求相提并论。曾经有几个英语专业的学生问到一个美国朋友是否知道海明威,因为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而满脸困惑地来找笔者,他们的疑惑是“美国人都不读海明威,我们为什么要学?”这样的疑问在英语专业学生当中恐怕很有代表性,也是普遍存在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引导,学生怎么可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清楚的认识从而对求学目标有更高的追求呢?尽可能多地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学经典作品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固然是一个国家对全民的希冀,但现实情况依然是,美国不可能人人都知道海明威,读过《老人与海》,就像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曹雪芹,读过《红楼梦》一样。综上所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学是紧密相关、互为依赖又内涵不同、层次有别的几组概念,只有对此具备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英语学科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关系 上面我们探讨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对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本科生(也包括其他语种类专业)总体上比起文科类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面窄、思想深度不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各种全国性英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上成绩突出甚至是拿冠军的往往是学其他专业但同时英语水平又非常高的选手。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每一位英语教育者深思吗?这只能说明在语言类学科教育中,过分看重语言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严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仍是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主流思想。#p#分页标题#e# 素质教育,从1998年国务院提出作为对整个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以来的十几年当中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内外最熟悉、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教育名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谈到外语教育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的几个方面里就包括“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3]。近几年在国内教育界,很多学者又提出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大力推行和实施,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久远,在欧美已经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10]。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也是大学顺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快速发展以后为适应整个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重大变化[11]。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解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12],所以,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而不仅仅是只有单一化专业技能的“材”。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不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调节适应、创新求索以及终身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综合能力,仅凭在一所大学四年本科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无法从容应对飞速变化着的世界的,那么建设国家、振兴民族、乃至关照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则更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英语专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顺乎时代的要求及时吸纳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经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13]。不少其他学者也持有类似观点,例如:“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必须朝“学科”的方向去建设。……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14];“英语语言文学应保持和加强它本身的学科地位……。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5];“加强外语院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人文修养,已是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当务之急”[16];“外语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使一个自然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过程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17]。西方现代语言教学的“人文主义流派”也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语言教学当然也不例外[18]。前面已经谈过,囿于注重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这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已经很片面,现在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上升到语言文学的层次依然不够,因为要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仅靠语言文学的学习而自然获得的人文教育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结合语言自身的学科特征和优势,通过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还应该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胸怀,充分利用各种人文素材和资源,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结构和内涵,让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学科专业教育的升华。只有把英语教育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谐调地发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语言,又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新型的人文通识型外语人才。而要达到上述目标,突破英语语言文化的局限,回归母语文化并同时关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升华具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石和源头。下面我们详细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英语和母语、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关系 良好的母语基础是学好外语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母语不好,就很难真正学好外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很多英语学习成功者和专家的验证和认同。那种认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学生,汉语就可以不学或者汉语差一点很正常的思想是绝对错误的。当前国内不少人以损失母语为代价去学习英语,最后的结果是汉语和英语水平都存在严重的缺陷。笔者曾经连续两年担任国家汉办委托河北大学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面试评委组的英语评委,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中有不少是英语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或英语教师(曾经的英语专业学生),先不说大部分这样的考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英语优势,真正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他们面对一些关于日常会话的简单的汉语试题回答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完全错误时总是很主动又急切地解释自己为什么答错了,而给出的理由竟无一例外是“因为我是学英语专业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英语教育的悲哀。时至今日,在写出这段文字而必须回忆那些细节的时候,依然让人有义愤填膺的感觉。我们且不论“不尊重母语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未熟练掌握母语的人是无创新力的”[19]326,即便是为了把某一外语专业,比如说英语,学得比较出色,不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是很难做到的。母语水平越高,学习外语的能力越强。特别是目标语语言文学的修养想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就一定会受到母语修养的制约。 厘清了英语和母语的关系,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不言自明,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语言自身也是一种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但在任何时候,母语和母语文化都是根,外语是用,英语也不例外。即便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也应该首先具备足够的母语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对比中深刻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和两种文化的差异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文化传播、交流和翻译等工作。关于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关系,笔者曾在另外两篇文章中有所谈及[20-21]。此处不再赘述。我们想突出强调的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必须融通的观照下,把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几种重要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关系来系统论证,意义又有不同。在这里我们不是单纯、孤立地仅谈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把英语文化、母语文化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作为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和深厚人文精神的新型英语人才的坚实文化基础来讨论。#p#分页标题#e#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人文精神、综合素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哪里来?文化是源头。“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最大财富”[11]。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即便是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也只注重借鉴和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精华,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英美文化的学习上,比如说大量阅读英文原版经典小说以及各种关于西方文化的读物,而忽略我们母语文化对塑造人才、完善人性之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民族智慧结晶的各种文化典籍缺乏自觉意识和浓厚兴趣。实际上,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发展是通过不断接触、吸收本民族文化中的营养、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并进而思考和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来实现的。历史上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文化宝库中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未来的趋势。“三千余年来,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传统、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柏莱文化传统以及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传统,还有阿拉伯文化传统、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22]10。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应该以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为源泉,而英语专业学生,不论毕业后从事何种具体的职业,都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布中西文化的特殊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的全面素质中还多一层内涵: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综上所述,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要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关注英语文化,还要珍视母语文化,更要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徜徉于世界文化之林,陶冶和锤炼自己,回报和服务社会。 最后,我们不妨借用费孝通先生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①。有学者说文化自觉是外语大学的文化根基[13],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综合类院校或其他类别高校的外语学院(系),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是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之人文精神塑造的文化根基。如何达到费孝通先生在概括“文化自觉”提出历程时用的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描述的那种境界,外语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英语专业人才,是应该义不容辞地始终走在新世纪高素质人才队伍最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