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学的探究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词汇学的探究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英语词汇学的探究性

 

1“趣味性”的内涵及价值所谓趣味性是指事物或活动引发认知主体的兴趣或关注的特性。兴趣即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将兴趣定义为: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2]如果说趣味性是刺激,那么兴趣就是反应。越是有趣味的东西,就越能激发认知主体这种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的连锁反应,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趣味性的价值就在于此。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趣味性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话题,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它却是边缘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大学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即大学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如果英语词汇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只是留给学生枯燥、乏味、难懂的印象,怎么还敢期望去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呢?我们怎么还敢奢望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呢?   趣味性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艺术手段。增加趣味性,就能给英语词汇学教学增加诱人的香味,从而激发认知主体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石坚指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要让学生把知道变成知识,把知识变为智慧,这样才能造就合格的二十一世纪人才。①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同样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3“趣味性”的维度   趣味性是一个艺术的范畴,有成人儿童之别,有高雅低俗之异,有专业分类之差。它以激发认知主体心理需求为主,包括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新异性兴趣和对抗性兴趣,[3]而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则要以学生的词汇需要为基础,侧重于激发精神兴趣,探讨其实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趣味性是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它并非单单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尽管大多教师都相信使用课件教学更能激发兴趣,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是解决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的关键。相反,课件使用的负面效应也在日益凸显,如照“本”宣科演变为照“屏”宣科,教师的移动空间被限定在鼠标可及的范围之内,削弱了师生互动的效果;窗外光线遮蔽,课件频繁点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新鲜感之后,又是另一种乏味。   如果课件只是停留在文字材料的呈现,那又是另外一种枯燥。其实,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应该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氛围、教师个人风格等各个层面上。同时,趣味性的多元化、多视角并非是孤立元素的组合,而是有内在关联的整合,应该由教学理念穿针引线,打通各个层面。陈森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分为六类,即谐趣、形趣、喻趣、曲趣、问趣、例趣;其中,谐趣是指教师个人的幽默和机智,形趣是指教学手段,喻趣是指教学语言,曲趣、问趣是指教学方式,例趣是指教学内容。[4]其实,这种分类只停留在教学技术层面,缺少宏观理论的支持,给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本文所探讨的趣味性特别是基于宏观理论思考的,以契合大学生对趣味性的心理需求,增强其词汇学习的策略,提高其词汇理解及运用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为出发点的。因而,这种趣味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滑稽”或“幽默”,也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笑话、逗乐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而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以激发认知主体发现词汇学奥秘和词汇学习的乐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引发思考和讨论。   4趣味性实现的路径   4.1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大多英语词汇学教学大纲的重心依然是抽象语言知识的传授,也就是以“成果”为导向,即: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语词汇基本知识和内在规律,包括词的定义、分类,词汇的形态结构、构成方式、意义及语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来源及发展、词义的变化、习语及英语变体等等。   这几乎是所有英语词汇学教材的共性,这无一例外地会导致“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单向的静态知识流动,教师的角色被放大,承担起教学的大部分责任,使之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好坏全凭学习者自我的意志力,要么努力去阅读和理解,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就是放弃。   结果,师生相互埋怨,教者乏味,听者无趣。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趣味性荡然无存,兴趣无从谈起,学习的激情也大打折扣,而所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创精神就只能是留在大纲文本中的美好誓言了。   要增加趣味性,就意味着必须改变当前的词汇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文化三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模式,构建“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正如陈新仁所说,“要努力改变传统知识类教材的刻板方式,帮助教师克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改变将词汇学作为一门抽象的语言知识来传授的做法。”[5]   这一教学理念在宏观上要求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的方式要从“讲授为主”转变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的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等活动为主。注重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词汇学教学,这样的过程才蕴含着趣味,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p#分页标题#e#   譬如,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设立教师助理制度,即学生要作为教师助理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知识点的答疑和讲解,小组负责讨论以选取学习难点、兴趣点,收集资料,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等,但整个过程必须要有课前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将课堂上教师讲的行为转变为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行为,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单方面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特别是在高师院校,以过程为导向的英语词汇学教学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以培养学生的教师素质,如课程设计、演讲、辩论、表演、现场讲解等等,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权威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以过程为导向,教学就会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就会充满乐趣,真正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   4.2以“设问”为起点   如何将“以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贯彻到英语词汇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以设问为起点”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理论是指导性的,抽象性的,理论的趣味性就在于它能引发思考和讨论。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发现规律,进而解释规律,最后概括出理论,这种以“发现型,探究型”为特征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才更为有趣,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巨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会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因此,“在一般词汇学教材讲解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研究型学习理念,设计大量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英语词汇规律,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能力”[5],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符合了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贺定修指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只有从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出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发真正的对新知识的探究活动。”[6]而这种发现、探究的过程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问之中展开,问题的设计应当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留下反思的空间。问题并非以定位课本知识为主,而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以过程为主,以语料为基础,在教师的设问中,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综合、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展开探索和发现之旅,以进行自学或合作学习。比如,讲解词的定义通常是英语词汇学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围绕“词”来设置问题情境,体现一个逻辑严密的探究过程,如下:   (1)Whatis“word”definedasin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ies?   (2)Howdothewesternscholarsdefineit?Whata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irdefinitions?   (3)Whatistheequivalentof“word”inChineselan-guage?词or字,why?   (4)Howdoyourecognize“word”inthesequenceofsoundandletters?Whatistheboundaryofaword?Canyourecognizewhetherornotagroupoflettersisawordeventhoughyoudon’tknowit,like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Andhow?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提前将问题分发下去,同时提供阅读的书目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以作为个人预研,课堂上则集中讨论,老师解决难点,精讲要点,在合作中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怎样思考和研究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话题,怎样去查阅资料甚至进行论文写作等等。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真正地“以学生为本”来组织教学。教师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引导发现。   理论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英语词汇学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一个宽广的看待词汇的视角,并且能够深入词汇的某一个层面,用术语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而设问就是路径,以指点学生沿着怎样的方向去探究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设问才能引发思考和好奇,才会充满趣味。当然,这对教师的设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探究型的教学观、民主合作的师生观提出了挑战。   4.3以“真实语境”为材料   我国英语词汇学教材建设日益繁荣,但重复性建设,没有实质性差异的教材建设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不同的教材还是凸显了自身的一些特色。[7]现行词汇学教材中,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缺少源自于生活的活生生的语料。因为侧重于理论的解释,很多词汇学教材缺少对理论或术语历史语境的探源,单单介绍其定义或内涵,然后列举一组组干瘪的词汇或孤立的一个个散句作为例证进行解释说明,形同词典中的词条,毫无趣味可言。   英语词汇学以理论为主,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必须遵循先给出理论,然后解释理论,最后验证理论这一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融入到丰富的语料之中,给学生呈现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材料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正如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些真实的语料包括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以突出词汇的文体、体裁特征,引导学生从解决如何解读、何时用、怎么用的角度出发,讨论英语词汇在现实生活和文本中的理解与使用,以丰富词汇的语境,体现词汇的交际价值。   词汇是语篇的基石,从语料入手,理论的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引导学生去理解、发现和探究,这样才充满趣味,才能达到理论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同时,英语词汇学教学还必须要发展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提高其英语运用的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汉词汇的比较意义重大,比较可以发现问题和差异,也能激发兴趣,可以根据教学章节的需要,适当对比英汉词汇特点,充分利用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提升对英语词汇特征的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真实的,第一手的英汉语语料。因此,收集语料成为凸显该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环节。#p#分页标题#e#   3.4以“活泼的风格”为调节   词汇学教学趣味性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活泼的风格。理论课的学习,教师往往视学生为空白,自己要么海阔天空的神侃,要么精深地分析,俨然一个理论卫道者的角色,学生只得哀叹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师生之间的鸿沟在这里拉得更大。这样的氛围中谈何趣味呢?只能是望而却步。理论总是在批判和否定中前进和完善的,学好方法论比弄懂理论本身更有价值。因此转变教师的角色观,以平和的心态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合作教学,摒弃传统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观念和唯理是尊的权威观,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才能融入趣味。一个心态开放,面带微笑,声音抑扬顿挫,身体语言丰富的教师更易于实现活泼的风格,更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4结语   虽然对受教育者或学习者来说,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但近二十多年来,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的众多教育者更相信“努力”比“兴趣”重要,“精讲”比“趣味”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的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当创新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词的时候,趣味性的探索则是打开创新大门的一把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首先要创新。其破解之道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趣味性融入到创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而不是简单地为趣味而搞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词汇学理论素养,发展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