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1,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然而,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对欧美文学,特别是教材中经常涉及的英美文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及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更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困难。学生课外阅读量如此之少不应受到责难,因为繁重的学业负担已使他们无暇他顾。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同时,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得到极大丰富。这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对高中生英美文学常识了解现状的调查笔者在讲授牛津高中英语M8Unit1Reading(模块八第一单元阅读,下同)导入时很随意地问学生2:“HowmanyBritishandAmericanmenoflettersdoyouknow?Whatabouttheirlivesandmasterpieces?”本以为学生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可是学生的反应出奇地平静,只有个别学生小声地说出几个作家的姓名和作品。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学生对英美文学常识掌握情况的小调查。笔者先写出常见的3个英国作家名字:DanielDefoe、JaneAusten、RobertBurns,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代表作,教室里一片默然。当笔者说出《鲁滨逊漂流记》和《傲慢与偏见》时,学生都说知道,可就是和作者对不上号。 至于美国名家NathanielHawthorne、RobertFrost等更无人知晓。但学生对哈里•波特系列却如数家珍,其中玄虚,耐人寻味。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决定做一个书面调查。参与调查的是江苏省一所四星级高中两个班的120名高二学生。班级类别是文理各一个。男生62人,女生58人。笔者先制好表格,利用自习课时间当堂让两个班的学生填写,共收到有效问卷118份。通过excel软件统计出结果。调查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学生对英美文学尤其是小说十分喜爱(72%),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欲望十分强烈(91%)。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获得有关英美文学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并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课堂过分聚焦高考。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无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以致课堂缺乏人文关怀。这正反映了高中英语教学一直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人本目标被忽略。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作用重大,而且意义深远。 三、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它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英美文学渗透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 (一)普及文学知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笔者在讲授牛津高中英语时,作了一项统计:11个模块中,共涉及英美小说家及诗人15位以及他们的作品20余部。“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2。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广阔现实,传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对当时现实的理解。教师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在点出作品主题的同时,适当讲解些关于作品及作者的相关知识,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人物的介绍最大限度地了解英美历史和文化,初步达到普及文学知识和拓宽其国际视野的目的。 例如,牛津版英语教材M2讲到马克•吐温(MarkTwain)的作品《汤姆•索耶历险记》。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马克•吐温:他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他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用幽默、诙谐和滑稽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与风土人情。在介绍其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时,可以结合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大背景,指出他敢于通过作品对美国社会的虚伪、种族歧视与对外侵略扩张,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他又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教师在M2教学中贯穿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准备、有铺垫、自然而然地运用已有信息构建新的知识。在深入学习课文上的文本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比中国的同样以针砭时弊著称的作家及作品,对马克•吐温及《汤姆•索耶历险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指出,福克纳(Faulkner)称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之父”。同时他的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被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称为全部美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 再如,M4Unit3Project重点讲了韦尔斯(Wells)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TimeMachine),M8Unit1Reading主要讲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及其作品《远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和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Austen)及其作品《爱玛》(Emma)。教师先以三位作家的简介为切入点:韦尔斯出身贫寒,成名前生活艰辛,读书不多。他曾师从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Huxley),因此,他的科幻小说深受赫胥黎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狄更斯与韦尔斯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他没上过几年学,全凭自己刻苦的自学和艰辛的劳动成为知名作家。简•奥斯汀家道小康,隐居乡村,潜心写作,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终身未婚。通过这样的文学渗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家其人,达到初步普及文学常识的目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家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对其作品主题有着怎样的影响,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教材文本,分组合作,利用网络等资源探究其作品的主题,当堂呈现,一起分享。这样,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课内课外知识得以建构。教师可利用这种知识建构去鼓励学生整合各组成果,用最少的语言概括出作家的写作风格与作品主题:韦尔斯作品文体生动、幽默,主题鲜明、严肃。在其作品里,他预言科学为创造发明提供了机会,并提出关于其危险性的警告,现实意义强。他成功地开创了新的科幻小说领域。代表作有《时间机器》《隐形人》(TheInvisibleMan)《月球探险记》(TheTriptotheMoon)。狄更斯勤奋多产,作品气势宏伟,通俗流畅。他的作品描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广阔画面。#p#分页标题#e# 阅读其作品,对英国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文化必有深刻的了解。而简•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她周围的小世界,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中对中产阶级入木三分的描写更让人叹为观止。最后,教师可提议生生互动,畅谈自身的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怎样的促进,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成长(陶明天2011:6)。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最终可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很多教师苦恼于高中课堂的沉闷,很多学生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中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用文学来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案例。在高三复习M4Project中的韦尔斯小说《时间机器》时,笔者饰演《时间机器》里的主人公时间旅行者,带领着同学们乘坐时间机器进入80万年以后的未来,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在那里,人类已经进化成了二个种族:艾洛伊族(Eloi)和莫洛克斯族(Morlocks),而勤劳的莫洛克斯族人夜间会出来吃懒惰的艾洛伊族人。这是个没有安全感,没有幸福感,只有奴役和贪婪的世界。当时间旅行者刚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时,他碰到了手拿《格利弗游记》(Gulliver’sTravels)的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学生饰)。斯威夫特打开《格利弗游记》向时间旅行者讲述了另一个相似的经历:在遥远的古代,有个马国(Houyhnhnms)。马国的统治者外形似马。他们智慧、善良、有礼节。马国有另一外形似人的种族雅虎(Yahoos)。他们贪婪、自私、狡诈。格利弗因长相似雅虎而被马国驱逐。时间旅行者只好穿越时空求助韦尔斯,怎样才能远离这不幸的世界。韦尔斯告诉时间旅行者,在他的作品《隐形人》中有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学生饰)。他发明了一种隐形试剂,喝后可以使人隐身。可惜,当时间旅行者找到这位科学家时却发现,试剂的副作用使得科学家性格开始变得怪僻,渐渐变成一位隐形杀人狂魔。这时玛丽•雪莱(MaryShelley)(学生饰)带着她的作品《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M4P110)走近时间旅行者,告诉他隐形人的悲剧源自人类智慧的破坏力。然后她做了自我介绍:她是英国诗人雪莱(PercyShelley)的妻子。她的著名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她与雪莱在一座古堡里与著名诗人拜伦(GeorgeByron)相遇时,相约每人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偶然创作的。拜伦创作了故事的开始部分,余下的由她独立完成。《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科幻小说”的滥觞之作。它的主题与《隐形人》相似,都是在肯定人类智慧创造力的同时又展示其破坏力。听到这里,时间旅行者发现,相比过去和未来,还是现在好。于是他带领学生们驾驶着时间机器又回到现在,并教育同学们要互尊互爱,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美好存在。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下课便会迫不及待地去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作品及人物的资料了。通过这样的课堂渗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外国的文豪就在身边,增加了亲切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例如,笔者在讲解M8Unit1Project中苏格兰民族诗人彭斯(RobertBurns)的作品《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时,先当堂背诵彭斯的另外两首讽刺短诗PinnedToALady’sCoach和TheToadeater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这节课更多的期待。Project中还提到英国浪漫主义的三位诗人约翰•济慈(JohnKeats)、塞缪尔•柯勒律治(SamuelColeridg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笔者首先询问学生对这些诗人是否了解。接下来,让有准备的学生呈现他们对这些诗人的已知信息,由笔者进行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师生互动,课堂和谐。M8P107又提到了八位英美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笔者将学生分成八组,指导他们搜索相关信息,互相交流分享。尤其是对美国青少年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J.D.塞林杰(J.D.Salinger)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笔者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向校报投稿。教师充满艺术的语言和这些经典作品的思想一齐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此外,《圣经》是英美文学的经典。源于圣经的成语在教材中也多次出现。例如,M9Unit4Reading中提到的feetofclay、alittlebirdtoldme、killthefattedcalf、thesaltoftheearth等,以及M11Unit4语法板块提到的Danielinthelion’sden、goodSamaritan等,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查阅这些成语的出处,展示这些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哪怕这种展示只是简单的几句话,都可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与情感满足。 四、英美文学之高考试题链接 江苏高考英语说明中对阅读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求考生能读懂简易的文学作品并就其内容回答相关问题1。这说明英美文学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笔者查阅了近十年的高考题,涉及常见的英美文学作品及人物传记的考题数量繁多。如:NMET2002年A篇(任志鸿2004:499)就考到韦尔斯的作品《月球探险记》,并就作品内容出题:TheexploresinH.G.Wells’storyweresurprisedtofindthatthe“moonpeople”___.如果教师在讲授M4Unit3Project时能稍微延伸一下韦尔斯的作品,此题可迎刃而解。另外,2006年广东卷E篇阅读(任志鸿2008:211)就同时考了3位美国作家的介绍及其作品。第一位是阿瑟•米勒(ArthurMiller),一位跟中国很有渊源的作家,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DeathofaSalesman)在我国广为流传。米勒在1979年访问中国后还出版作品《中国之行》(ChineseEncounter),描写中国人民的生活。教学时亦可再延伸一下:米勒的第二任妻子就是美国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米勒则是梦露的第三任丈夫)。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查阅一下梦露的生平及其电影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第二位是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代表作是《鸽翼》(TheWingsoftheDove)。第三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其代表作《喧嚣与骚动》(TheSoundandtheFury)更是蜚声于文学界的不朽经典。如果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文本渗透作家生平的相关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最终促进学生包括解题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高中生渴望了解英美文学知识但又缺乏英美文学常识这一现状的调查,阐述了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以自身的教学案例初步就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有效渗透问题做了探讨。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从而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其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文学作品,挖掘其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可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成长。再次,英美文学的渗透还能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