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育革新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育革新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育革新途径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不是很长,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对西部几所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了让民族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以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1西部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1课程设置   课题组专门对西部几所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大部分民族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把英美文学课程放到专业选修课程里面,而不是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核心课。这就完全不能体现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也无法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很多民族院校在低年级也没有给学生开设与文学文化有关的的选修课:比如西方文化入门,希腊神话与圣经故事等。由于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没有受到很好的的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在高年级阶段很难真正理解英美文学作品。   1.2教材与课时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也发现很多民族院校英语专业普遍采用的是刘炳善主编的《英国文学简史》和常耀信主编的《美国文学简史》两套教材。这两套教材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且将各个阶段的历史与作家作品结合起来。并不能满足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史的内容多于作品,存在“厚古薄今”的问题。另外,大部分民族院校在课时安排上很紧,大多数一周只有2学时(一学年上完)或者一周4学时(一学期上完)。英美文学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繁多,要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多数老师只能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因此往往存在着赶进度的现象,很难让学生对作家和作品有更充分的认识,学生对大多数作家作品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以我们学校为例,由于我们学校英语专业在基础阶段没有开设与文学有关的选修课,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了解很少,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低,文化知识缺乏。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少数学生在开设文学课之前读完过一本英文原著,有些同学课前不预习,在听课方面都存在困难,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   1.3师资和生源   师资和生源是西部民族院校存在的两大问题。由于大多数西部民族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理想,一般都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导致民族院校的师资比较薄弱,英美文学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很少。再者,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经济落后,教育不太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英语基础较差,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文学认识基本处于基础阶段,学生在学习上多数还是被动吸收知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出来。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1.4教学方法   通过程爱民等(2002:16)关于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教学方法上,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参与要求不高。再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我调查的几所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几所学校是采用的“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但偏重于对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文学史教材的知识点很繁琐,使学生限于无边的知识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课程又是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只能由教师逐词逐句讲解,缺乏生动性和艺术魅力。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评价,学生成了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学习者和接受者。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往往只能记住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作家名字,作品名称。虽然现在很多大学课堂都是多媒体授课,但是以教师播放幻灯片为主,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   1.5考核办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都是考试科目。教师大多数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也有少数教师采取闭卷考试和写学期论文两种形式。如果只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会为了追求高分,在课堂上一味地认真做笔记,对课堂讨论和课堂活动参与很少。在课堂上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谈不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和策略   2.1重新认识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科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英美文学教学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大学生都把热情和重心转向了与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课程,比如旅游英语,商贸英语等等。文学课程在民族院校受到了冷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这门课进行重新认识,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目标。对于民族院校而言,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有条件再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使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质深厚,具备批判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胡文仲2006,243)。只有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做贡献。   2.2教材选用合理,课程设置合理   #p#分页标题#e#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在教材选择上,我觉得民族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教师甚至可以自己编教材来满足民族院校学生的需要。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应多开设一些与文学相关的选修课,比如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希腊神话故事等等课程,让学生在低年级能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一个大致了解和印象。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低年级开设哲学和美学等选修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这样,学生在高年级学习英美文学课时就会轻松很多。学习效果也会好很多。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民族院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变为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在英美文学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开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有很多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方面都选择了文学专业。2010-2011年,一共有十几位同学考上了英语专业文学方向的研究生。首先是读经典:在开设文学课时,教师就给学生开书单,列出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学期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把握文学精髓。同时要求学生读完后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是让学生讲:每个班都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他们对每个作家进行简要介绍。要求他们在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上台做讲解。这个过程其实让学生自觉地对每个作家,作品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作家作品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是让学生看:每周我们都会安排一个晚上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英美文学电影,亲身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观看之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在看完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民族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在我们所调查的几所学校,几乎全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英美文学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种必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介绍背景和知识点,对于文学作品,可以播放名著片段来加深同学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用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学生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来查找相关作家和作品的信息,已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2.5提高民族院校的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教师不仅具备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最近几年。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以我校为例,近几年参加进修的老师占全体教师的10%-20%,科研立项也在同类本课院校中排列前位。总的来说,民族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也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民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民族院校只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民族地区发展要求的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