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英美文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英美文化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对英美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虽然英美文化一脉相承,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英美文学评论中可以窥见一二。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概述,对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评论进行探讨,最后探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文学评论;影响
文学作品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表达情感,去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心灵的交流。英美文学作品以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为主,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精神食粮,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从英美发展历史来看,两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国家制度、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英美文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文化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是如此。
1英美文化差异概述
从影响性较大的因素来分析,英美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首先,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较小,与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同时作为母语,英国人的英语发音相对清晰,加上受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给人一种字正腔圆的感觉。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受民族、他国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语言经过了有意或无意的改造,实用性较强,在交流过程中会对语言进行简化,更加贴近生活。通常情况下,对于非英语人士或者初学者来说,英国人讲的英语更容易理解,对于美国人的发音及语法结构,需要一定的基础或者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较容易理解。英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受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英国人在为人处事上更加谨慎,漫长的历史积淀、文化素质和思维方式等决定了英国男人非常注重绅士风度,他们在行为、思想上有自己的逻辑,在短时间内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美国历史较短,同时移民较多,多数人思想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生活方式,在做事时往往讲求实效、顾虑较少。在人口组成上,英国人种相对单一,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而美国人种复杂,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两国产生的文学作品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会影响到英美文学评论。
2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
2.1英美文学概论
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转向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面对英语水平较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的优势不够凸显[1]。同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整体上暴露出严重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面临很多问题[2]。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文学课在三、四年级共开设4学期,每周2学时[3],而英美文学课只占总课时的7%[4]。与英语的技能课相比,文学课显然是“点缀”的角色。受“学以致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在大学四年级才开“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之类的课程。有的英语本科院校以各种理由甚至不开此课程,或将本来已经很少的课时偷工减料。由于学时的不足,有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一般能教到“19世纪英美文学”就算不错了[5]。然而,“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6]阅读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如何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问题是目前英语专业教育迫切要解决的一个矛盾。如何改变学生“思辨的缺席”[7] 实现高等学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解决经典阅读缺失,实现大纲设立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的目标已经提上了英语专业的系统改革问题的议事日程[8]。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许多英美文学教师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英美文学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文学教学方面,很多专家主张变革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在授课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体验和欣赏文学作品[9][10];有些学者强调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文学理论入手教授英美文学[11];还有一些教师探讨利用网络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12]。可是针对文学课程中经典阅读课时不足而进行英美教学改革试验,从而加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力度,改变“目前英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不甚令人满意的状况”[13]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大连外国语学院依托国家哲学社科项目,在内容依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实现了英美文学教学认知阅读转向,探索出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建设的新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二、认知诗学与文学阅读 认知诗学是一门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新学科。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它以研究文学阅读为主要任务,主要探讨文学阅读和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euvenTsur教授是认知诗学研究的先驱,他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owardaTheoryofCognitivePoetics)被公认为认知诗学的发轫之作。Tsur运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阅读进行分析研究,为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踏出关键性的一步。认知诗学的另一个标志性作品《认知诗学导论》的作者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eterStockwell曾宣称:“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认知诗学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认知诗学探讨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现实感受”,提供了“文学认知的全景画面”[14]。认知诗学如接受反应论一样关注文学作品的解读,但它更聚焦于阅读的心智过程,强调文学阅读体验,强调文学作品认知解读。文学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文学的心智活动就是日常的心智活动,具有普遍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学研究在研究人类心灵方面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认为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应当是相互渗透的。卢森堡大学的JeanJacquesWeber认为,未来的文学阅读与教学将朝向认知方向转变,更加注重文学阅读的心智过程,注重文学阅读体验[15]。 三、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设置改革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对2008级大三的学生进行了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改革。2008级语言文化方向、英语教育方向和高级翻译方向开设内容依托外语教学的四个班为实验班;2008级高级翻译和英日复语专业六个实施传统教学内容的教学班为对照班。在学时对等的情况下,对照班学生进行英语专业传统课程设置的教学,文学课程涉及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和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每周2学时,各自持续2个学期。实验班取消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课程,采用内容依托文学课程体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文学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实验班的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的设置以学生文学阅读为中心,注重文学阅读的心智过程,注重文学阅读体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美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局面,同时也打破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一统天下的惯例,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中,拓宽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认知思辨能力。 四、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教材的开发 范谊和芮渝萍曾将英美文学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精神[16]。可是,多年来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更多地是着眼于后面四个目标,即阅读的理性与伦理结果,而恰恰忽视了最基本的文学体验过程[17]。在传统的文学课教学中,教师以“文学史为中心”,脱离文学作品本身,在课堂上空泛地介绍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小说和戏剧的故事梗概等,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得文学课堂上纯粹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18] 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人类认知学习规律的。近年来出版的各级规划教材却几乎全都延续了传统的文学史+作品模式,没有充分重视到这种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文学学习的终极目的毕竟不是掌握文学史实,而是提高人文素养,当前急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新型教材[19]。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组织一线教学的教师,以提高学生认知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开发了一系列的内容依托文学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终结了“文学史+选读”模式,加大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力度,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文学教材的版块设计如下表所示:到特色:首先,内容依托系列教材涉及系统的学科内容知识。系列教材均分成15单元,每单元设置主课文一篇,补充阅读课文2-3篇,课文内容详尽地收录了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对象国各个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名家名篇,以文学阅读为主要导向,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增加认知体验。同时,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还涵盖了较为系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让学生融入作家创作的年代,在了解作者本身的同时,了解他所属的文学流派,从而真正地把握作品的内核和精神实质。其次,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材模块,提供多样的认知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认知能力,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在关注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和相关知识内容传授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精心设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练习。同时,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还设计出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多样化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单调的训练程式,改变了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探索、发现、批判,培养自主获得知识和认知思辨能力,从而改变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状况。最后,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的特色还表现在它推荐经典的学习材料。这一特色在于它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部分向学生推荐经典的书目、影视作品、名诗欣赏以及英文歌曲等学习资料,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开阔视野,也使教材具有了弹性和开放性,方便不同院校不同水平学生的使用。#p#分页标题#e# 五、认知问题驱动与批评性思维的发展 Cyprus大学的CharoulaAngeli教授和NicosValanides博士认为沉浸型课堂教学模式(又叫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0]。很多学者认为“以认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文秋芳教授曾在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2009年会上强调“问题驱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的重要性。产生知识结构的问题应该来自现实生活的情境,真实生活中思维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的,好的学习环境应与真实生活尽量相似[21]。真实的生活情境是促进思维技能迁移的最好的方法。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内容依托文学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访谈中认为,教师中课堂上经常提出由课文衍生出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反省和自我监控,对学生的认知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很有帮助。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认知话题作为文学学习的切入点,在日常认知与审美认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面对文学作品诚惶诚恐、无处下手的问题,消除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畏惧心理和厌恶心理,从而能够真正有兴趣的去阅读文学作品[22]。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23]。内容依托教学改革后,学生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24],自然而然,学生的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 六、结论 认知诗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主要任务的新兴学科,它强调文学阅读的认知过程。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英美文学内容依托教学改革,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出发,取消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颠覆传统英美文学课堂上文学史和文学语法的垄断地位,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作为课程的中心,聚焦阅读的心智过程,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认知转向。此项研究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我国英语专业未来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英美文学的人文传统
本文作者:张换成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系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许多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许多没有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面向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中也有英美文学。这种形势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得到了很大发展,英美文学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英美文学课程在我们国家开设时间较短,自然而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缺乏对本门课程的人文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施以更多的人文审思。这样一来,这门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在搞好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英美文学的人文传统
英美文学课的人文性特点是由英美文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传统决定的。在西方文化中,“人文”一词是由“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来的。从这个词原初的含义看,“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当时,新兴的世俗学校开设了“人文学科”(studiohuma-na),它的内容就是希腊罗马传下来的各种世俗性古典学术。与这个意义密切相联系,“人文主义”还代表古典文化中所表现的与基督教神权学说相对立的人为一切中心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早期的希腊哲学就已孕育出了西方文明中科学和人文精神。希腊哲学“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就是古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和探究,就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人文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这就是西方文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这里就有一个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领袖T.S.艾略特说:“任何诗人,从事任何艺术的艺术家都不能独自享有其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对他的评价同对已故诗人及艺术家的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文学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直到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人文传统就不曾终止过。
文学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文学描写的核心,展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是文学的作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奢侈品。谈到文学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草木的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到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英美文学自然也着所有文学都普遍具有的表现人生的作用,这也是英美文学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美国文学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翻译的第一首西方国家的诗歌就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这一选择也体现了我们很早就对美国文学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
二、人文审思视角下的教学误区分析
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美文学的发展与我国文学作品的差异研究成为了热点。文章从影响英美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着手,结合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讨论探索英美文学的发展路径,其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以及主要思想观念上,通过剖析这一差异带给英美文学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英美文学的发展策略,其中主要侧重翻译人员自身能力的建设以及行业对翻译人员的专业要求。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新的思维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新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加快,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传播,其中英美文学作品传播越来越广,不断流入中国,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丰富起来。所以阅读和研究有关英美文学作品尤为必要,在不断顺应文化传播的潮流趋势中,研究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一项很重大的举措。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性,为了更好地融合他国文化以及更好地发展本国文化,我们始终要以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差异与不同,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美文学正是顺应这一文化交流时代潮流的产物。
一、跨文化视角下影响英美文学发展的因素
在跨文化视角下讨论影响英美文学的因素,能够发现英美文学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翻译方面还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来说,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的发展受各种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基调与色彩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现实状况,总体来说,一般都具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想要解读与研究关于英美文学的发展,就应该从文学作品背后的地域特色文化入手,这是研究英美文学发展的前提。
(一)地理位置差异影响英美文学的发展
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自然环境、文化风俗、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巨大差异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翻译之中。地理位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地理位置直接地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与看待事物的方式。英国地处欧洲的西部,对外贸易发达,航海也一度发展飞速,这就促就了英国人在思想方面的开放与多元,由于常年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又使得英国人天性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美国属于一个移民国家,领土分散且广阔,这一地理特征就直接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的包容性以及集体性的特征。相比较而言,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长时间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历史文化的悠久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文化特点呈现出委婉含蓄的特征,又由于境内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文化更受宿命论的影响,这一特征比较来说,英美两国自然环境的优越使得文学作品明显呈现出征服自然的特点,这就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就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去看待文学作品的发展,理解并准确地翻译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确切意象。
英美文学课程的革新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英美文学教学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英美文学课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改革开放所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使快餐文化取代了学生的经典阅读;其次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本身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不能与时俱进,更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材+粉笔+黑板”,属于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有效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致使文学作品自身所散发出来的优势和显现出来的闪光点都在这呆板而又僵化的教学模式中丧失殆尽。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英语水平就难以提高,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更难以实现。 1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和内涵本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开设此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质都是当下社会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合格的英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英语专业不应沦落为追随市场风向的培训机构,功利不应成为评判文学教育的标准。从国家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学生个人的终生发展需要来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仅不能动摇,而且要继续加强[2]。众所周知,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所创造出来的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文体风格的多样性、语言表现力的丰富性和独特的魅力在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会到英语富有韵律性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语汇语言。开展对此类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灿烂的文化,繁荣我们的文学创作。 2英美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上课老师往往搞“一言堂”。英美文学内容多而复杂、文学样式多变,教师经常在不同的内容与体裁间转换,容易造成教学线条的紊乱。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孤立的学习根本品味不到文学作品的精髓。教师在上文学课时,往往会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内容,根本没有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学生文学史外,常常要弄些文学作品选读作为补充。然而这种节选式阅读方式严重破坏了作品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节选时,往往把时间用在了解释单词和翻译句子上。学生则浅尝辄止,即使上了几年的文学课,却没有真正接触过一部完整的作品,也谈不上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另外,英美文学课考核也是枯燥的,仅仅涉及书本上刻板的知识,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3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 3.1采用多角度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角度的课程设计,就是以作品的主题为线索指导学生阅读。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选取主题有趣、有现实意义、能启发人深思,同时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课程选材方面,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应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让教师因材施教;课程内容应该真实,接近现代,应与学生生活、情感、经历等相关联。选择文学体裁时,首先应优先考虑短篇小说,这样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解,学习过程也不至于枯燥、乏味,利于学生吸收;而后考虑戏剧、散文或诗歌等。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会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各个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领略多种文学风采。选取材料时最关键的是要看其用语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是否符合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早期的文学作品的选取(特别是古代文学)最好选择与其相对应的现代版本,让学生在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时不至于在语言上有太多障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改革文学教学的方式方法的目的是要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将课程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同样,文学课也可以这么做。教师讲课可以使用多媒体,利用视觉效果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习效果。教师可开设“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课”,购置英美文学名著影视光盘,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直观认识,让学生阅读到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压缩上课时间(但不是内容讲解不充分),剩余的时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比如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名篇名段赏析和名句翻译、原声电影欣赏、戏剧表演等,增添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原著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对提高其人文素养有一定的作用。 3.3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种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终结,这种单调的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的反馈信息及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因此,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就势在必行。比如,可以把课内成绩和课外成绩相结合制定新的考核方式;或者开放笔试成绩,把口试成绩也加入其中。这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避免了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的学习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p#分页标题#e# 4英美文学阅读的体验教学方法 4.1注重作品的阅读体验,学会角色扮演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接触作品,把阅读权交给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只需给学生做一些文学背景、基础知识、教授阅读的方法的讲解,其他的分析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去学习、去分析,这就避免了“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体验。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通过对所学作品中人物扮演进而深刻理解其思想和性格,进而体会到作品中的深远意义。教师也可以组织一到两次较为正式的舞台剧表演,教师或作为顾问,或作为演员跟同学们一起参与到表演中,这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学阅读经历,培养了其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2体验文学创作,增强写作功底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并运用作品,体会其主旨内涵,才能真正走入阅读的浩瀚海洋。阅读和写作是血脉相连的,两者必不可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创作,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强语言的积累,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5结语 英美文学课作为一门素质提升课程,理应受到重视,但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线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也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英美文学课的教授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英语专业学生,应扩大到高校的其他文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的英语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也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加深了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文学实际上也是培养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因此,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比较文学角度下的英美文学教育
优美、凝练的语言和意境,再加上精短的篇幅,是诗歌常受读者特别喜爱的原因,同时它也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们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研究时所喜欢使用的文类形式。英国诗人、批评家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其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1]同汉语言一样,英语的文体风格也变化多样,各种文体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英语,学会如何去阅读、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之精髓的诗歌,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对《英美文学选读》[2]中入选的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瓦尔特•惠特曼、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和我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于让学生对诗歌的本质特征和诗之为诗的独特魅力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领悟,而非要对诗的好坏标准作出界定或评价。 1言志与缘情 有关诗歌本质和艺术特征的论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普通读者也罢,文学评论家也好,还是诗人们自己,对诗之为诗的独特体征历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阐释和比喻。“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一种普遍认识。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3]强调了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抱负、志向。而到了汉代,人们对诗歌“言志”本质的认同更是趋于明确,在《毛诗序》中指出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4]《毛诗序》中情、志并提,将诗歌言志、达情的本质与功能两相联系。到了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文赋》中将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时,强调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缘情”、“绮靡”,[5]即在于要以精妙、华丽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明确提出了诗歌表述诗人情感的本质以及语言细腻、华美的特征。 2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1880年,英国前期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为与另一个“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强调,一切好的诗歌应该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该“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该描写诗人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一个诗人来说,最主要的是他“应该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事情,然后再加上一点想象的色彩”。[6]事实上,华兹华斯那些伟大的诗歌正是自己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出生在自然景色优美,有山,有湖,有小溪,有草地的大湖区的华兹华斯,不仅年轻时喜欢自由自在地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划船、上树掏鸟窝、采坚果,成年后的他更是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儿子和妹妹露茜徜徉在大湖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湖区自然风物的妩媚和丰富不仅陶冶了他的情操,更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背景和不竭源泉。选入《美国文学选读》中的《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IWanderedLonelyasaCloud)常被称作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据说就是根据诗人与妹妹一起外出在湖边游玩时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诗歌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序言”中关于诗歌应该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的诗学理念。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记忆中那一望无际、迎风舞蹈的金黄色水仙花给他孤寂的心灵带来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孤独中感到快乐。”诗人对自然与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给予了揭示,并对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了充分强调。而这,正是此诗所赋予读者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3诗是对那种抑制不住的自我和自由的宣泄 瓦尔特•惠特曼的诗歌风格是许多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他对世界各国诗人的影响也是各国研究者们所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美国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兰德尔•贾雷尔在《论惠特曼的诗》一文中就对惠特曼的独特与不可模仿和复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惠特曼是一个“有胆量的”,一个“最不顾后果的、最令人费解的、也最不可能存在的”诗人。[7]131因此,在华裔美籍学者方志彤先生看来,这样诗人,是郭沫若这样性格的人和其创作的诗歌所不可能模仿得了的。“有一个像惠特曼这样的奇迹已经足够了。如果再有一个惠特曼出现,那一定得等到世界末日的到来。”如果有人硬要去对惠特曼的诗进行生搬硬套的模仿,那结果只能是像方志彤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那样,“错得不能再错了”。[8]186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受华兹华斯和惠特曼浪漫诗风影响而创作的新诗的研究,也是国内外郭沫若研究者常常提及的话题。 1955年,方志彤在他那篇《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近代中国诗:探索不成功的诗作》中就认为郭沫若这个真正多才多艺的人是惠特曼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道者。只要读者将郭沫若的《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中连续7行的“我崇拜”(Iworship)与惠特曼的《别离的歌:再见》中那长达15行的“我宣告”(Iannounce)相对照,便立刻可以看出郭沫若的这首诗与惠特曼的诗行表面上是何其的相似,以至于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将郭沫若的诗当成是对惠特曼诗歌的又一仿效之作。[8]186在方志彤看来,对郭沫若和惠特曼来说,诗歌应该是对那种抑制不住的自我和自由的宣泄,而这两种情绪恰好是传统观念的抱持者所要竭力压制的东西。郭沫若的诗,既不是华兹华斯诗学所倡导的那种“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也不是柯勒律治诗学所认为的“好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8]186①对诗人郭沫若来说,他自己则多次在论诗的文章诸如《论诗三札》、《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文学的本质》、《关于诗的问题》、《论节奏》、《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详细阐释了诗歌的本质和诗之为诗的魅力特征,与惠特曼认为诗是对那种抑制不住的自我和自由的宣泄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只要我们的诗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叫喊,那便是真诗、好诗。”[9]12“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9]43而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山之作《女神》诗集,里面收录的那些创作于1919年夏至1920年上半年的激情澎湃的新诗,正是郭沫若心中诗意诗境的形象再现。#p#分页标题#e# 4诗就是诗 在英美众多杰出的诗人中,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无论是对普通读者,还是对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其中不太引人注目的一类。但选入北京大学陶洁教授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中的麦克利什的诗歌《诗艺》,却以诗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和本质。《诗艺》一诗中诗人独特而形象贴切的比喻,简明扼要地向读者传达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在瞬间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神经,并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明白地领悟了诗歌的真谛与美好。诗歌原标题为拉丁文ArsPoetica,译成英语可为ArtsofPoetry,与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的文论同名。贺拉斯的《诗艺》之后,有不少诗人和评论家都就此题目发表过自己对于诗歌的见解。受二十世纪初以埃兹拉•庞德(EzraPound)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的影响,麦克利什在这首《诗艺》中强调诗人不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抽象地去谈论理论或者空洞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应该着意地去塑造一些栩栩如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意象,委婉间接地传达诗歌所蕴含的信息。这个观点正契合了庞德在1914年论述意象派诗歌时对“意象”的强调:“意象主义的要旨,在于不把意象当作装饰品,意象本身就是语言”。[10]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用了四个鲜明的、人人都熟悉的意象来阐释诗歌的本质。在他看来,诗歌应该是静静的、可以触摸的,就好比一个球状的水果。诗歌应该是无言的,就如同人们用拇指去触摸旧的像章,那种感觉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诗歌就好像窗台上的石栏,尽管常常被袖口摩擦,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但却不经意间长出了青苔,带给人们一种新鲜之感。诗歌,还应该像是从空中飞过的鸟群,是寂静无声的。 四个比喻中,诗人都强调了诗歌本身“无言的”特征,强调了其应该具有的是“可触”、“可感”的鲜明的意象,因为这些才是一首好的诗歌吸引和启迪读者的根本之所在。在第二部分,诗人运用的还是人们都熟知的意象,即皎洁的夜晚“爬上树梢的月亮”,来传达阅读诗歌后诗歌带给读者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难以觉察的、潜移默化的,就好比爬树梢的月亮,人们定睛看时它似乎总是纹丝不动的,然而它却又在树梢间不停地、悄悄地攀升。在诗歌的第三部分,诗人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阐明,诗歌艺术的真实性跟它所描绘的现实生活间是有差距的,它不应该等同于现实,而是应该跟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诗人可以用一座斑驳空洞的门廊和一枝红色的枫叶来表现一段沧桑的历史,或者用随风摇曳的青草或碧波上的旭日或皎月来象征爱情。这个观点正如华兹华斯所谓的在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想象的色彩”,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去领悟它所蕴含的真理,而不必照实再现。诗歌的最后诗人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诗人心中诗歌的本质特征:“诗就是诗。它并不被指定意义。”[11]204②诗歌是无言的,它的意义是被读者主观赋予的。诗就是诗,当如本是。 5结束语 不仅对诗歌本质与艺术特征有这样众说纷纭的见解,对任何文学文本的解读也如是。读者,尤其是处在不同时代或异质文化语境中的读者,都会因其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情趣或意识形态等原因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或对原文本信息进行有意无意的选择、渗透甚至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但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对同一事物或某文本积极的或消极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不断解读,才使文本的意义不断丰富,从而更加具有不衰的持久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老师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立意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作为一门素质培养课,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与阐释过程中来,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和准确的表达方式。通过老师逐步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并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用英语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英语写作与表达能力。
叙事视角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导入
摘要: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学教学的知识和内容,增强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可以运用文学批评的一些方法来开展和丰富教学,如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叙事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新批评理论等等。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来探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导入,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挖掘人物的特点和内心世界,并对英美文学的教学结构进行更加全面的解析,更好地把握英美文学的中心思想和内在价值。
关键词:叙事视角;英美文学;教学;导入;研究
现如今,很多高等学校都会讲英美文学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中,旨在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综合文学能力和素养。而在英美文学的具体导入教学中,为了能够推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运用文学批评的叙事方法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从英美文学教学的导入出发,运用文学批评中的叙事方法,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简单化和叙事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增强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结构和脉络,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质。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是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目前,由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落后和传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更好地调动和激发,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并不活跃,不利于高效率的进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美文学素养和品质。下面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讨论与研究:
1.学校以及教师缺乏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英美文学的教学存在越来越多的障碍和困难。很多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和从业,一般会过多的重视对英语实用性课程的教学,如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实务英语和外贸英语等,这些英语教学科目不仅受到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则会越来越被忽视,缺乏必要的教学重视,不利于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更好开展。
学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1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大学课堂已开展多年。培养了数以万计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高级人才,同时也涌现出大量英语教育专家。人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达到用其与外界交流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成功和可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国家设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给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然而,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各个大学过分强调过级率。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否通过就意味着能否成功毕业和毕业之后的就业等相关问题。虽然四六级考试在近年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我国各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被迫围绕着四六级考试展开的。这就更注重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甚至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英语课就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 面临这种情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渐渐趋于应试化。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就基本停留在考试过级。然而,想彻底地学好一门语言,不仅要在其听说读写方面下功夫,对于相关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言的学习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对于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听说读写译五项都很高的综合人才。这就导致了教学过多倾向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2文学的教育价值 文学渊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文学也是一面镜子,反映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民族社会缩影。它也反映出一种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世界。因此阅读文学作品能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在英美文学中,我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历史的隧道中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萌芽,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行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及战争给当时美国年青一代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时代特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在这万花筒般的世界里,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英美文学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有积极促进作用。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欣赏文学作品就直接有助于其语言水平的提高。首先,阅读一定量的文学名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输人才可以有正确的输出。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了解和学习具体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丰富并扩大其相应的词汇量,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和背景。学生在有兴趣地欣赏文学作品美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言技巧。这充分说明语言的学习和其文学之问的密切关系。 3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把文学的学习和欣赏当成学习语言的一种给手段和工具。将文学的学习引人语言学习的课堂必将成为一种语言学习的手段和趋势。在我国高校中,英语专业高年级就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但却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文学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甚微。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学校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或是几乎没有开设英美文学这一课程。英语教学仅限在学生的基本功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大大忽视文学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果能将英美文学教学同样引人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将英语教学与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的学习相结合,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会大大提高。首先我们要打破英语专业传统的讲授英美文学的方式一味单纯地讲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将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课程中每一单元后面都有一篇诗歌赏析。如果教师讲解每个单元课文时能够将文学教学合理融人语言教学中不但可以使课堂生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自然观。诗人相信拯救人类灵魂需要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蕴藏于大自然中。这种自然观是诗人对信仰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它既是一种超越人的知识性用以制约人类的为所欲为的本能的权威,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平衡融合。从Williamwordsworth的诗行中就透露出这种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观的形成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再从个人性格特点来看,WilliamWordsworth从小就孤独而敏感。他特别喜欢湖水的平静和山谷中白雾的飘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文选择了WilliamWordsworth为例,突出了文中提到solitude这个词。适时的文学解读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更进一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看到文学因素时刻包含很体现在语言教学中。 引人英美文学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因故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引人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广大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学科间共同发展。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是英语教师的科研方向之一。 总体来看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力量及科研成绩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果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引人并开设英美文学,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广大教师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一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的,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校也将英美文学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课程组的一半成员来自于非英语专业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的老师。目的在于强调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及大力地将这门课程引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推动大学英语教师水平的提高。#p#分页标题#e# 再次,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引入也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既要懂得学习,又要懂得做人。如果没有道德观念,即便学问很高也难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我们树立的是正面的榜样,弘扬优秀传统,批判丑恶现象。这就能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结尾 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的英语教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引人英美文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和提高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同时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特别是由文学背景的教师便可以在这种环境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通过教学实践使专业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在非英语专业推广英美文学教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