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历史古迹特别是市区中的文化街区建筑改造活动成为城市未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下,面对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化街区改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模板,重构后各方面的利弊得失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2千年少城的历史底蕴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作为历史上的西南重镇、七朝古都,历时两千年名声显赫,历史古迹不计其数,文化底蕴雄浑浓厚。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并称成都的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尤以宽窄巷子地位显著,成了老成都特殊的标志和永恒的记忆(图1)。宽窄巷子承载了蜀都千年“少城文化”,展现了“最成都”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后,张仪、张若筑城,少城肇兴,其后格局变化甚微。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朝廷调荆州八旗三千官兵来川。清朝廷在成都西垣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了满城,以驻旗兵,亦称作少城。满城方圆十里,城墙高耸、楼阁相望,城内建筑结构、衙门位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建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1]。如今保存完好的宽窄巷子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处于闹市中长顺街和同仁路之间,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中心遗留下来的规模相对完整的清朝古街建筑。由此可见,宽窄巷子拥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3宽窄巷子的今夕对比   2008年6月14日,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历时四年的改造重建,宽窄巷子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作为汶川大地震过后成都旅游重建启动的标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今,表面上宽窄巷子跃居成都“新十景”之首,被誉为成都的“第一会客厅”。然而,其历史格局在潜移默化中已经破坏,丧失了原生性与真实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领域,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延续社会生活脉络和维护场所精神,而且应着力提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观念[2],宽窄巷子的部分改造活动显然违背了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理念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空间布局的失衡   宽窄巷子历史格局以面状空间为主,布局形似蜈蚣,以三条平行的胡同巷子将各院落连接成四通八达的平面网。“千年少城”有着合理的中轴线和界限分明的院墙,四向开展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构,街道断面高宽比不大于1.0,由此自然形成宽窄巷子街道氛围静谧亲切、疏紧宜人,院落空间封闭、内敛的特色,可谓我国古代城池和兵营阵地的完美结合体。宽窄巷子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平面区划和立面装饰。平面上在街区东西两端新增的入口节点增强了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丰富多变的庭院与街道结合呈现出以线串点的总体空间结构,营造出休闲、惬意的历史文化氛围(图2)[3]。改造后,增加了停车场等服务场地,新增的现代设施延伸到街区中,显得十分突兀。立面装饰大多使用现代材料,与原有环境很不协调,比如增加玻璃隔墙,绚丽涂料或是金属构件。一些园艺盆景也随着现代建筑物从上而下零星地排布,传统灰墙黛瓦与现代材料的掺杂混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格格不入之感,整个空间层次略显紊乱,打破了历史气息的原真性。   3.2建筑特色的潜移   江南的乌镇,北方的胡同,丽江的四方街,成都的宽窄巷子,这些历史遗存的老街古巷往往极具特色,蕴含当地的民俗特色,成为一张张地理名片。走进成都的宽窄巷子,一律的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4]。由街巷胡同进入院落内部围合空间,形成一院一景一天地,这种布局和建筑风格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风貌的最后遗存,亦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西南大山深处的川西平原上的孤本[5]。院落房屋以一到二层居多(图3),采用青瓦灰墙、竹编壁墙、镂空雕花、门头镶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传统建筑。建筑的底楼和顶楼对外开放,底楼可看人,顶楼可赏景。而中间阁楼摆上几张圆木桌,琴棋书画一应俱全,文人墨士在此谈古论今,庭院中也注入了自然古朴的川派园林景观特色,这正是老成都以安逸休闲著称的体现。如今宽窄巷子虽然规划是“修旧如旧”,行动上确实“修旧如新”,改造后的宽窄巷子融入了较多的现代元素(图4)。内部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0%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40%进行更新,窄巷子则几乎全部推倒重建。新建建筑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料,在总体上呼应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但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清雅、淳朴的民居风貌中稍显突兀[3]。水泥、玻璃、金属等材料滥用破坏了原本川西建筑的和谐,现代的灯光照耀下,闪闪金光却是那么刺眼。还有白色涂料的墙面装饰,显然是江南水乡的基调,与西南灰墙青瓦的深灰色传统显得格格不入。这些不尊重历史的设计缺陷的确是改造者的一大败笔。   3.3功能导向的转换   宽窄巷子原本以居住休闲为主要功能,而如今却演变成活生生的商业区(图5)。宽窄巷子改造过于借鉴上海“新天地”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迎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充分将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变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商业效益。项目定位为高品质的,以体验旅游、休闲、美食、会馆等主要业态构成的商业文化街区。诚然,合理的商业转变无可厚非,原则是在保护老成都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保护为先导。在具体运作上,不能只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商业价值,置文化内涵于不顾。我们应该进行街区整体的保护、整治、宣传、招商、经营和资产运作,统一协调保护区范围内的经营行为,塑造整体品牌形象,以宣传老成都文化的方式实现无形资产和总资产的升值。然而,开发商借宽窄巷子的名声大肆炒作,单方面建立各种商业用途,谋取丰厚的私利。为了新的商业格局不惜破坏原有古建筑,这种彻底“功能置换”的改造方式功利色彩太过严重,刺痛了原住居民的心,也抹杀了老成都的美好回忆。#p#分页标题#e#   3.4文化风韵的侵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成都的蜀文化以世俗隐逸文化为代表。宽窄巷子是成都著名的市井博物馆,肩负着这座城市的文脉传承的历史重托。以前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居民生活展示的一个样板,在那里人们可以安逸地躺在竹椅上,品上一杯浓茶,三五成群地摆龙门阵,或是玩上一把四川麻将,真真切切的普通老成都人的记忆。改造后宽窄巷子失去了原有文化风韵的载体,淡化了固有的市井文化,老成都的味道慢慢消散。新的规划忽视了老街传统精神,现代商铺、高档餐厅、豪华酒店纷纷入驻。昔日百姓喝茶聊天的市井小巷被如今精英泡吧会谈的时尚之街所取代,原来被居民视为内部空间的“家巷”成了专供游客通行的外部“街道”。如今的宽窄巷子更多的是时尚与艺术文化,朴实古拙的门头里面却是另一番时尚潮流景象。豪华的西洋餐厅、咖啡厅、会所等场所占据了大部分商铺;本地的茶楼、川菜馆大多也走高端路线,把平民阶层的“老成都”硬生生地拒绝在外(图6)。很多的文化名人都纷纷入驻,掀起各种文艺潮流,宽窄巷子充斥的洋文化和前沿时尚将历史沉淀的平民文化彻底淹没,仿佛在古巷与老成都之间树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隔墙。宽窄巷子以上海“新天地”为范本,过多植入外来商业店铺以取代原有的民居和休闲场所,丢失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3]。在这样的条件下,宽巷子的“闲生活”和窄巷子的“慢生活”便失去了原有的真实,安逸休闲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渐行渐远。   3.5特色效益的淡化   历来宽窄巷子口碑远播,是成都悠闲生活——“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的宣传名片,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不可否认,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改造一方面提升了外界的关注,吸引了很多外商的加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旅游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商业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成都市区的现代化发展,塑造崭新的形象和时尚魅力。不过,这一切都是依托宽窄巷子历史积淀的名声,以破坏市井文化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宽窄巷子“形”犹在,“魂”却只能在尘封的记忆中追寻,这是成都特色的一个重大损失。   4宽窄巷子的改造反思   4.1违反实事求是的思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是一座城市固有的精神财富。宽窄巷子作为“最成都”的代表,反映的是安逸的成都生活。然而,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一味借鉴上海“新天地”的商业路线,违反实事求是的思想。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仅存表去里,最后落到“形神俱失”的尴尬地步。正如作家冉云飞所说“成都就是成都,比高楼比不过纽约,比浪漫比不过巴黎,成都不要成为纽约的近亲,香港的侄儿,巴黎的表亲,丢掉宽、窄巷子这张名片,就是丢掉自己的特色,是以己之短去搏别人之长。”宽窄巷子的改造规划令人深思,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4.2忽视基于文化规划的理念   基于文化规划的改造模式,重在深入挖掘旧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根据各种文件条文进行整体部署,统筹规划[2]。成都宽窄巷子引入过多的现代元素及洋文化,忽略人文生态的重要性,造成固有草根文化的悄然流失。其操作方法过于强调商业效益和土地价值,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持续保存缺乏有效的途径,相应的规划方法也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系统和前瞻性的思维[3]。   4.3不顾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是“历史”,其形态则是“古老”。但如今古城风貌已经简单地理解为街道改造后的那些粉墙黛瓦的建筑和临街两侧那些仿明清建筑的店铺门面而已,即所谓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疏落花格窗”[6],历史古迹的改造全然不顾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没有协调处理好古迹保护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现代文明的矛盾,不禁令人痛心疾首。强大的商业利益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和薪火相传的生活方式。高回报率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屡屡突破城市规划的建设控制,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宽窄巷子虽然近期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违背了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要求,破坏了历史建筑原有风貌,衍生了保护区的过度商业化,造成城市精神文化的湮灭,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在历史古建筑的改造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提出的“四性原则”[7]: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要以发展的生态理念看待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协调好政府、非政府、商业机构和当地居民的相关利益,从而找到合理的改造方式,以期实现共赢的目的。   5结语   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在基于生态理念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寻求合理地保护和发展。现实中大部分当事者采取的只是利用而未加以保护,由此引起人文情怀和城市文化的流失令人痛惜。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全局的整体思想和谐规划,深入探讨研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成都未来田园城市的生态建造更要总结宽窄巷子的经验,发展环境友好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蜀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