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意象图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本文就意象图式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及作用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讨:(1)意象图式在语言认知中的应用;(2)意象图式在介词释义中的应用及对解释介词各项意义由来起到理据作用;(3)意象图式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中的应用;(4)意象图式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将对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及作用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言认知;应用
一、引言
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这一概念是Lakoff & Johnson(1987)将心理学术语“意象”和“图示”结合并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中的,被认为是为整个概念系统提供了体验基础。该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支柱性理论之一,并逐步引起广泛的重视。意象图式理论是指人们在与外界互动中,通过与空间的感知交互和使用物体等活动,逐渐在意识中形成的反复出现的、具体的、简单的、有直接意义的结构,表现为完型感知、心理意象、和动觉,是人们理解事物和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基础。基于该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本文以意象图式的定义及相关特点为依托,从四个方面探讨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及所起的作用:(1)在语言认知中的应用;主要阐释意象图式在形成概念、获取意义、表达语言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应用及所起到的桥梁作用;(2)意象图式在介词各项释义中的应用及对解释介词意义由来起到的理据作用;(3)意象图式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中的应用,即用一个领域的意象图式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概念;(4)意象图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如在描写句法构造中的作用和在儿童概念习得方面的作用等。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将对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
二、意象图式理论的定义及特点
意象图式理论自1987年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且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Lakoff, 1987, 1990; Johnson, 1987; Langacker, 1987; Mandler, 2004; Li, Thomas Fuyin, 2007)。使用较为广泛的定义见于Johnson的著作《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Johnson (1987: xiv) 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产生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并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1]。该概念强调了以下四点:第一,意象图式来自人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互动中。当人们与外部世界发生各种互动关系时会在大脑中形成各种直接的、简单的、反复出现的样式,这些样式就是意象图式。这说明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是主客观互动产生的结果,既具有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客体的客观存在性;既有主体产生的生理基础,又有客体带来的物质基础。第二,意象图式主要是在感觉和知觉互动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具有相似结构的模式,存在于概念产生之前并独立于概念。这种意象图式与特定的环境无关,因此具有无意识性。第三,意象图式是在人们的视觉、动觉经验中获得的,融合了某些信息的多样形态结构,即图示化格式塔(schematic gestalts),这种图示化格式塔获取了感觉运动经验中的结构,并融合了其他信息和多种模式。第四,意象图式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构建意义、做出推理提供了结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规则性等特点。然而,随着对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意象图式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并产生了争议。Hampe的论文集《从感觉到意义: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收录了不同学者(Turner, Johnson, Grady)等对意象图式理论的最新阐释(Hampe, 2005)[2]:如Clausner 和Croft(1990)曾提议将意象图式定义为意象图式域,因为很多域矩阵的事件发生分布标准可以被认为是这一确定动作通过充分、必要标准的投射。由此可见,对意象图式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和前景。
三、意象图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3.1 意象图式在形成概念和理解意义中的应用及作用
由于与乔姆斯基倡导的转换生成语法(TG)在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上存在不同,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研究理论及研究结果。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现实经验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人的经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在语言结构中加以表征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揭示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并提出最终目的是解决客观世界、认知主体及意义形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形成范畴、理解概念、进行思维、获取意义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意象图式为其提供了心理图画和框架模式,是联系感知与理性的桥梁。人类通过意象联想,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外界世界的心理世界,并将其分类,形成一个个在属性上具有相似性的范畴,进而建构概念和意义。一旦获得意义,将其用符号的形式固定,也就形成了语言。所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意义是如何获取的,这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而意象图式是在构建和表达关系概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用来描述和解释语言意义获取的基础理论。
3.2 意象图式在介词中的应用
意象图式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语言研究的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理论被用得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在介词研究方面,尤其是空间方位介词。人体作为一个具有空间结构的三维容器,在与外在世界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结构的空间关系,如上—下关系、前—后关系、里—外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起始—终点关系等,意象图式正是建立在这些空间结构之上所形成的具体的、直观的图式。由于介词一般表示空间位置、空间关系或人与外部空间形成的空间关系,因此利用空间关系形成的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分析介词,可使介词习得有直观的认知理据。而且运用射体和界标的关系来描述空间方位介词为区分意义相近的方位词提供更好的解释依据。因此,意象图式对以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介词有较强的释义作用。如:Brugman (1981)通过几何图式对介词 “OVER” 进行了分析。Lakoff (1987: 419-440) 借助于意象图式理论分析了介词“OVER”并归纳出了几种主要意象图式,并指出各种意象图式突出了不同的射体、界标及所经过的路线,这三者能显示各种相对位置、形状、尺寸、维度等信息[3]。Taylor (1995: 110-114) 依据始源-路径-终点意象图式对“OVER” 进行了分析,并把over 表示的主要意义归结为四大义从:1) 射体位于上方;2) 射体与界标之间具有覆盖关系;3) 标示弧线运动;4) 路径的终点[4]。Beitel, Gibbs 和Sanders (2001:241-259) [5]从体验的角度研究了空间介词“ON”的多义性。他们的研究假设是:空间介词on 的各种物理和引申意义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作为身体感知动觉(sensorimotor) 和感知经验及其相互作用结果的力-动态意象图式和感知意象图式所激发的,并且这些意象图式是以系统方式相互联系的;如意象图式“支撑”(SUPPORT)、“压力”(PRESSURE)、“约束”(CONSTRAINT)、“覆盖”(COVERING)、“可见性”(VISIBILITY)可激发on的许多物理用法和比喻用法。他们用三个实验证实了介词on的语义拓展不是任意的,而是主要由以上五个意象图式的隐喻延伸和转喻延伸实现的。Goddard (2002:277-291)随后分析了介词 “ON”的意象图式及各种语义关系。可见,在介词的习得中,将介词的基本时空意义作为核心义项,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具体、直观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习得介词。#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