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译文不对等的成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谚语译文不对等的成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英语谚语译文不对等的成因

 

谚语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很多英语谚语生动形象、寓意明显、富于哲理,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文化。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因为两种语言、两个民族在很多地方是不相同的,这就形成了英语谚语汉译时的不对等。例如: 英语谚语 Love me,love my dog. 翻译成汉语时变成了“爱屋及乌”,英语谚语中的形象被改变了。在翻译英语谚语时,译者应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找到英、汉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能够运用汉语的多种表现手段,再现英语谚语的风格和丰富内涵,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又不失英语谚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   一、英语谚语翻译中不对等性产生的原因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A. Nida) 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历史传统、科学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必然存在不同。   1. 生存环境。英汉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繁衍的地理环境。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英、汉谚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从而反映出这些差异。例如: 英语谚语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 ( 风起东方,人畜不安) 与汉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描述的正好相反。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东风恰好相反,而英国的西风则与中国的东风相似。另一句英语谚语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the best. ( 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也说明了问题。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英语谚语中的 west wind 实际上类似汉语中的“春风”。   2. 宗教信仰。宗教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各民族所创造的谚语与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英语民族信仰上帝,崇拜上帝,而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而“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谚语反映的思想观念会有些差别。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等观念,基督教共同人性和爱的观念会在谚语中反映出来”[2]81。英语谚语有“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汉语中则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除了佛教,中国受儒、道教的影响也很深。Where God has a temple,the devil has a chap-el. 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英美民族和汉族心里产生的联想是不一样的。   3. 民族心理。英美民族和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说明问题。例如: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狗( dog) ”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因此,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谚语。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 ;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中国人对狗多持消极态度,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等,都是含有贬义的。   4. 历史文化。不少谚语是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例如: 英谚 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或者 Speakof the angels and you’ll hear their wings. 带有非常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到”并不对等。因为“曹操”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人物。还有,英谚 Kill not the goose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 不要杀生金蛋的鹅) 是从伊索寓言里来的,中国有“不要杀鸡取卵”,是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5. 价值观。英美社会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 individuality)以自我为核心,崇尚个人相对于社会的独立自主。中国则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大家”。西方人的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都属于“隐私”,英语谚语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 ( 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 反映了这种观念。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与中国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还反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在西方国家,“人们较多地从个人角度考虑战争,常常质疑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目的”[2]109。例如: Put the heads of the states in a fieldand let them fight it out. ( 把国家首领投入战场,让他们去打) ,而中国人总是“为大我牺牲小我”。还有,A cat may lookat King 和 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反映了“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二、怎样处理英语谚语翻译中的不对等   奈达在他的论著《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一书中,提出了几种创造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用来指导英语谚语汉译中不对等的处理。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 a) 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 b) 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3]161以下的英语谚语是根据这条原则来翻译的。( 1)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直接翻译不能完全表现其意义,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处理,使原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译为: 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 意指: 有功者受赏) 。( 2)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 3)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果把( 2) 翻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原文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时可以套用汉语中现成的“有得必有失”。同样,( 3) 如果译成“晴天须防阴天”,也损害了意义的体现,因此可套用汉语中的“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或者“未雨绸缪”。( 4)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此谚语源自古希腊城市对马其顿国王的抵抗,常用来说明两个勇士或两支勇敢的军队发生战斗时打斗激烈的场面,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会让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可意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5) He does not say“Boo”to a goose. 照字面直译为“不敢对鹅说‘呸’”,没有体现出原句的意义。如果译为: “见到就吓破了胆,连‘呸’一声都不敢”[4]127,效果就好得多。#p#分页标题#e#   2.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原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原语文本风格值( stylistic values) 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就应当作些反映原语文本联想含义所必需的调整。[3]161( 1) One falls into 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dis. 直译为“为躲六头女妖,却又遇上旋涡水怪”,中国读者联想不出一个人到底处于何等危险境地,如译成“前有龙潭,后有虎穴”,读者马上理解领会这种处境。( 2) 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and then eatthem. 直译为“乌鸦吃死羊前先痛哭一场”,却不利于传达此谚语的联想意义,如果套用汉语中的“猫哭老鼠假慈悲”,译文读者即马上能领会。( 3) He cries wine and sells vinegar. 句中的“cries”和“sells”; “wine”和“vinegar”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谚语的意义非常明确,直译“叫卖酒,实卖醋”不能传达出这些特点,所以调整为“挂羊头,卖狗肉”,结构对称,意义对比明显。( 4)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it drink. 如果翻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意思正确,但没有体现出原句的风格。因为原句使用了对称的修辞手段,使这句谚语语势得到加强,宜于说理。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须对译文作出调整,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可译成“牵马河边易,不能强按头”。   3. 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 accompanying code) 一道翻译的文本,通常需要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 音韵学、词汇、句法和话语。[3]163很多英语谚语语调协调,富有节奏感,听起来和谐悦耳,或者本身韵律优美,这些特点在翻译中要得到体现,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规律的差异,需要进行调整。( 1) No love is foul,no prison fair.( 2) Like teacher,like pupil.这两条英语谚语用了 parallelism ( 排偶) 与重复的修辞手法,排偶即用平行的词组或句子,把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异同。汉译时,为了对称与完整,往往把“是”补上,( 1) 句译为“没有爱情是肮脏的,没有监狱是美丽的”;( 2) 句加上“有”这个词,译为“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2]219 -220。( 3)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本句使用了头韵法( alliteration) ,但汉语中通常没有这样的修辞手段,这时就需要用汉语中对称的结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翻译。( 4) Don’t argue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 5) Every rose grows from prickles.谚语( 4) 中“bread”和“butter”仍旧构成头韵修饰法,( 5)句中“rose”和“prickles”既押韵又形成对比,讲的都是最朴实的真理。要译出这种特征,可在照字面翻译的同时点出这种对比。所以也用直白却能表明意义的汉语分别翻译成“别跟你的面包黄油过不去,不要砸了自己的饭碗”和“玫瑰花都是丛刺里长出来的,生活中有苦有甜”。   三、结 语   英汉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各语言包含的谚语丰富而多样。谚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往往以凝练、形象、寓意精辟、富于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因谚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故传达的内容有差异,形成了翻译中的不对等。较好地处理翻译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是英语谚语汉译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原语的风格和精神时,才可以是成功的翻译。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尽力达到英语谚语汉译的最自然的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