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色词汇翻译过程文化信息丢失,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文化的互补、碰撞、交融也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日益凸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即对中国特有的事物有所指代,而在西方却缺乏能够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信息走失现象。当通过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将其翻译成英文时,总让人觉得难以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甚至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些词不达意和误解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中西方文化的准确传达及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因此,本文尝试就中国特色词汇在汉译英时存在的认知差异和文化走势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生动、准确的进行文化等值翻译。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何为中国特色的词汇?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色彩,这些特色往往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各有千秋,异彩纷呈。因此,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出现了大批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既“中国英语”(Chinglish)。这种特殊的语言是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同时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特有的事物,具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在传达语义的过程中,试图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以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鉴于以上特点,中国特色词汇已经像美式英语、澳式英语、印度英语一样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英语语言。这种语言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变迁,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生活感悟。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需译者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避免随意或是照本宣科,以致产生大量的信息走失,造成词不达意甚至是误解。 三、英译中的认知分析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现象,是通过观察人类执行职能任务到作为行为基础的抽象心理机制理论化或模式化。语言能力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一般认知能力。对于真正的翻译而言,与其说是文字的翻译,不如说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比熟知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汇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离开了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语言和文字就会失去意义。然而,中西方认知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往往难以找到语义、语境完全对等的词汇,难以达到翻译中“信、达、雅”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的认知差异和文化信息走失现象。 (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是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被译者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词汇,译文常根据普通话或方言的发音直接转化,有些则用音译附加注解。例如:麻将mahjong,点心dim sum,旗袍chi-pao等。由于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事物,蕴藏在词汇背后的是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典故,而外国人的头脑中对此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仅靠发音来翻译很难将需要翻译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大众,或使他们与我们有同样的理解和感受。缺乏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大量的信息在音译时流失,这亟待我们去研究,去观察,用灵活的方法翻译中国特色的词汇,使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好的传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畅快。日常生活中,很多音译而成的中国特色词汇以被外国人接受、采用并收入了词典,但由于文化、宗教、生活方式、历史条件的差别,加上各种语言所特有的词汇特点,想达到百分之百的等值翻译,毫无信息走失的音译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们并不能期望所有的读者都具有跨文化的背景和良好的理解力,因此,译者不能不采取加注的方法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译文的含义。加注的内容多采用描述的方式,生动、形象、语言简练,力求避免认知扭曲和文化信息的走失。 (二)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word-for-wordtranslation) 直译法如名所示,包括逐字逐句的翻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常常会导致译文过于机械和死板,局限性较大。当译者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时,读者就无法理解译文的内涵,甚至会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比如在翻译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特色词汇时,采用较多的就是直译法。例如: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一个中国政策One China policy,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等等。直译这些中国特色词汇明显有些牵强附会,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陌生的文化背景使他们难以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译文不能完整传达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严重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这种信息走失,并非受译者水平的高低影响,也并非因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就能轻易得到改善,而是决定于读者对两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化的认知水平。 (三)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意译法即将译文的内涵与外延准确的传达,这种阐释在英语中又叫“free translation”。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将译文深层的含义及其文化内涵进行阐述,不必拘泥于汉语的词法、句法。例如:汉语“风水”的翻译研究了该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些译者单纯的直译为“fortune”,但这种翻译仅仅表达了一部分字面的含义,完全脱离了历史文化背景,西方人很难充分理解。因此,译者可通过意译法将该词尝试翻译为the location of a house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a family,能够相对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和认知语境。又如“旗袍”、“粽子”等词汇,中国人头脑里会浮现出仪态万千的古典美女,电影《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以及端午节、屈原,闹花灯等场景,而西方人即使通过意译也很难像中国人理解母语和汉语文化一样,能够对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四、结语 #p#分页标题#e# 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出现的文化信息走失表明,只重视语义信息翻译而忽视文化信息的传递,无法真实反映原语的内涵思想。这为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解读原语语言符号,并且需要破解非语言符号信息,包括其中的认知差异及文化内涵。一味的转换语言符号,进行简单的文字翻译,把非语言符号信息照搬给读者的翻译是不完整的翻译。因此,一名优秀的译者除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需熟知英汉两种语言、语境及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能够灵活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使译文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充分地传达,才能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递给全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