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翻译程序的应用过程及功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翻译程序有“技术性程序”和“组织性程序”之分,前者指进行文本转换的具体过程,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总体组织过程或步骤,即一般所说的翻译程序(Nida,2004:241)。翻译程序之于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已为众多译家和学者所公认。许钧(2002)梳理了国内外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的研究,注意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不论玄奘对“译场”的严密分工,还是奈达制定的《圣经》翻译程序,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翻译程序的必要性。当代一些著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就翻译步骤提出一些“非常具体而又可资借鉴的做法”。(许钧,2003:80)笔者从事翻译实践十年有余,头几年根本没有程序意识,后来逐渐体会到程序的重要性,于是借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草婴和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程序,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翻译程序。遵循这套程序,笔者翻译出版了《童年的秘密》(希望出版社,2005)、《灵性的生活》(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7)、《牛顿新传》(译林出版社,2009)、《寻找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等八部作品。2011年,笔者参加了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严格遵循自己的程序翻译,译文最终荣获汉译英一等奖,显示了翻译程序对翻译质量的提升作用。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拟将自己借鉴名家翻译程序的做法以及在本次竞赛中循序而译的过程呈现出来,以与同行交流,并求教于方家。 二、名家程序,化为己用 笔者对比研究过当代几位名家的翻译程序,发现草婴和奈达所提倡的程序操作性强,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尤具指导作用。草婴称自己翻译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熟悉原作,也就是反复阅读原作,读懂原作,考虑怎样较好地表达原意[……]。第二步是动笔翻译,也就是忠实地逐字逐句把原著译成中文。第三是先仔细读译文,看有没有脱漏、误解的地方,逐一加以更正;然后再从中文角度来审阅译稿,务使中文流畅易读,有时也请演员朋友帮我朗读译稿,改正拗口的地方;在交编辑审读后,再根据编辑所提的意见,认真考虑,作必要的修改。(草婴、许钧,1999:213)奈达对翻译程序非常重视,在专著《翻译科学探索》和《语言与文化》中都辟有专章进行阐述(2004:241-251;2001:97-113)。他认为就个人翻译而言,翻译程序应包括译前准备和实际翻译两个阶段。译前准备主要指利用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背景资料研读原文,解决潜在的翻译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奈达特别指出,译前准备至关重要,却也耗时费力:对原文和潜在问题的研究有时要比实际翻译本身花费更长的时间,当译者需要大量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论著时更是如此。实际翻译程序则包括八个步骤:(l)快速翻译初稿,侧重文体,务求译文节奏流畅;(2)初稿搁置一周,以便修订时能以新的感受更为客观地评估译文;(3)认真检查译文内容,侧重准确性和连贯性,查漏补缺,理顺拗口词句——这一步宜进行多次;(4)修改稿再搁置几天;(5)从文体上反复检查译文,其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6)检查译文拼写、标点和格式;(7)提交编辑校读或者请读者代表或相关专家提出建议;(8)结合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奈达特别强调,第3—6步的内容检查、文体检查和拼写检查一定要分别进行,那种认为三者可以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对比草婴和奈达的翻译程序,可以发现二者大同小异。首先,两者都可分为译前准备、实际翻译和检查修改三个阶段(奈达的实际翻译程序之第2—8步可归入检查修改阶段);其次,两者都强调了译前研读原文及译后从内容到文体分步检查的重要性,这点对普通译者尤具启示作用。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实际翻译阶段,草婴主张逐字逐句的忠实翻译,奈达则提倡侧重文体的流畅译法。笔者认为,忠实的直译虽难于加工但有助于保全原文信息,流畅译笔虽有助于形成通顺译文但在修改时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分情况交替使用(详见下文)。另外,奈达还特别关注“时间”问题,强调在翻译初稿时速度要快,且在初稿、内容检查、文体检查之间务须留出一定时间间隔。在借鉴草婴和奈达的程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翻译体验,拟定了一套自己的程序,共分六个步骤:(l)译前准备:先通读一遍原文,然后搜集参考资料和背景信息,反复研读原文,务求透彻理解,并把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2)实际翻译:快速完成初稿,在较有把握的地方采用奈达提倡的侧重文体的流畅译法,对不大有把握的部分则采用草婴主张的逐字逐句的忠实译法。(3)检查内容:初稿搁置一周左右,然后对照原文检查译文,查漏补缺,确保译文准确。(4)检查文体:修改稿再搁置一周左右,然后朗读译文,着重从文体方面进行修改,确保文从字顺,篇章连贯,风格契合。(5)检查拼写、标点与格式,使译稿规范、美观。(6)请同行或专家阅读译文,然后根据反馈做相应修改。下面笔者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过程为例来展示这套程序的实践过程及效果。 三、循序而译,提升质量 (一)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旨在透彻理解原文。本届竞赛原文为《摩天大楼指数——如影随形的经济危机》,主要探讨了经济衰退与世界第一高楼的兴建形影不离的原因。通读原文后,笔者发现要透彻理解这篇文章,需掌握三方面的背景资料:一是原文来源;二是研究“摩天大楼指数”的权威文献;三是文中几处引文的来源。笔者首先从网上查知,原文摘自李意坚所著的《你应该懂点投资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该书从生活事例、寓言故事入手,给读者娓娓解读财富价值和投资知识。不过,笔者在网上阅读了该书目录后,发现书中讨论摩天大楼指数的内容仅限于第六章中的一节,因此没有通读全书的必要。接着,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锁定了三篇有关“摩天大楼指数”的核心文献: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桑顿(MarkThornton)的SkyscrapersandBusinessCycles(2005)以及安德鲁•劳伦斯(AndrewLawrence)首次提出摩天大楼指数的两篇报告——TheCurseBites:TheSkyscraperIndexStrikes(1999)和TheSkyscraperIndex:FaultyTowers(1999)。第一篇论文可从网上下载到;后两篇文章与原文直接相关,但可能因为发表于12年前,在图书馆和网上都很难找到。笔者试图联系作者劳伦斯,未果;后向马克•桑顿发电邮求助,终于如愿以偿。此外,原文评古论今,多处引用。一般来说,“原作引用什么,译者就得翻来覆去寻找根据出自何典。”(萧乾,1994)不过,有一些引用很难追根溯源,比如这条:“2006年2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在北京召开全球经济会议,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向我国客户提及‘摩天大楼指数’的预言:‘如果全球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那很可能会在2007年或2008年。’”遍查国内外报道,一概不见卢埃林的原话。后来,笔者和一位学生给卢埃林去信,询问他当时所讲的原话。21天过后,卢埃林的回复到了,澄清了此处引用的来源,而且大大鼓舞了笔者。后来得知,这一做法也得到大赛评委会的肯定:“我们的一位参赛译者非常认真,设法同JohnLlewellyn本人进行了电子邮件交流,得到了第二处‘直接引语’出处最权威的答复。”(陈小全a,2011)如此,通过研读原文和阅读背景资料,笔者对原文有了深入理解,于是顺利进入实际翻译环节。#p#分页标题#e# (二)实际翻译。在此阶段,笔者遵循既定程序,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初稿——千字左右的原文花了大约三个小时就翻译完了。在比较有把握的地方,笔者采用了奈达提倡的译法,尽量翻译得流畅地道。例如原文第六段:“摩天大楼与经济危机的关联如此密切,很难用巧合来理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经济危机总是与摩天大楼如影随形呢?”译到这里时,笔者立刻想到了too...to...结构和whatisitthat句型,遂将原文译为:Itfollowsthatthecorrelationbetweenskyscrapersandeconomiccrisesistooclosetobeexplainedbyamerecoincidence.So,whatisitthatmakesaneconomiccrisisashadowoftheworld’snexttallestbuilding?这两句译文后来基本没有变动,只改过其中的by和shadow两词。无独有偶,笔者后来发现评委会的参考译文也使用了这两个句型结构,可谓所见略同(陈小全b,2011)。不过,每当遇到对原文没有吃透或者对译文不大有把握的地方,笔者便采用草婴主张的逐字逐句的忠实译法。例如将第2段开头的“高楼”一词译为skyscrapers,将“历史长河”译为thelongriverofhistory,将“对于经济而言,摩天大楼是荣耀还是诅咒?”译为Areskyscrapersagloryoracurseforeconomy?等等。这些地方将是随后检查修改的重点。 (三)检查内容。初稿完成后搁置了大约一周,然后开始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检查译文。检查中发现的漏译并不多,明显的只有一处:将“可以刷新世界纪录的摩天大楼计划,就应运而生了”译为theworld’srecord-makingskyscraperswillemergeasthetimesrequire,漏译了“计划”,所以改译为...plansareconceivedtobuildrecord-breakingskyscrapers。错译发现了几处,例如第2段的“高楼”一词,译为skyscrapers看似忠实,实则有误,因为此“高楼”与经济衰退关联,实指“世界最高楼”,译为theworld’stallestbuilding才算准确。开始时,笔者对这种修改心存疑虑,但在反复阅读劳伦斯的论文之后,便确信这种译法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劳伦斯通篇使用的几乎都是theworld’s(next)tallestbuilding。除了错译、漏译,欠额翻译也是检查的重点。初稿将第五段开头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转好,证券市场再度空前繁荣……”译为Inthe1920swhentheAmericaneconomyimprovedandthestockmarketprosperedagain...,便属欠额翻译,因为improve不及“转好”形象有力,prospered也不带“空前”之意。为了更忠实于原文,笔者反复斟酌,将译文改为Inthe1920swhentheAmericaneconomytookaturnforthebetterandthestockmarketenjoyedunprecedentedprosperityagain...,自觉比较贴切到位。检查过程中还会遇到另一类忠实性问题,即原文表述与事实不尽相符时该如何处理?一般来说,作者怎么行文,译者怎么翻译就行了。但是,如能以适当方式说明原文的失实之处,也不失为一种负责的做法。例如,文章第二段开头写道:“‘高楼建成之日,即是市场衰退之时’,这是德意志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于1999年发表的判言。”如果仅看中文,读者会以为引号中的“判言”是劳伦斯的原话,会以为市场衰退与高楼落成同时出现。实际上,这并非劳伦斯的原话,而且与劳伦斯的结论并不完全符合。在此情况下,笔者决定按原文翻译但加注说明实情,以便在忠于作者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Note:Thesewords,thoughinquotationmarks,aretheauthor’ssummaryofLawrence’sfindings,notLawrence’sexactwords.AmongtherelatedcommentsfromLawrenceis:“[T]heerraticconstructionoftheworld’snexttallestbuildinghaslargelycoincidedwithfinancialcrises.” (四)检查文体。修改稿搁置一周后,笔者通过朗诵译文,在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基础上,着重从词语、句子、语篇三个层面进行修润,力求通顺流畅,契合原文风格。在词语层面,重点检查搭配。通顺的汉语搭配,在英语中并不见得通顺。例如上文提到的“荣耀还是诅咒”,其译文gloryorcurse在英文中并不搭配,常见的说法应该是blessingorcurse。在请教两位英语国家的朋友后,笔者将原译改为:Now,areskyscrapersablessingoracursefortheworldeconomy?再如“在历史长河中”的译法,通过查询英语国家网页,笔者发现英语中常见的表达并非inthelongriverofhistory,而是inthelongcourseofhistory,于是对译文做了相应修改。在句子层面,笔者不断挣脱汉语结构的束缚,使译文尽量符合英文规范,其中用功最勤的要数处理原文频频出现的重复现象了。汉语出于修辞考虑或语法要求而多用重复;英文则少用重复,除了修辞性重复,一般都会通过替换、省略和变换来避免重复(连淑能,1993:173-214)。修改后的译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摩天大楼的出现,特别是摩天大楼的纪录被刷新,往往预示着经济即将衰退。...newly-builtskyscrapers,especiallythoserecord-breakingones,oftenforeshadowanimminenteconomicrecession(.替换)首先,人性使然。人性当中有盲目自信的一面。First,itistheblindself-confidenceofhumannature(.省略)雷曼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见了2007年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但却不曾想到,雷曼的百年基业正是在这场危机中化为泡影。LehmanBrothers’chiefeconomistrightlyforesawtheeconomiccrisisof2007-2008,butneverimaginedthatthebank,establishedonafirmfoundationexceedingahundredyears,wastogoupinsmokeduringthatcrisis(.变换)在语篇层面,注重衔接连贯。汉语属意合语言,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强调以神统形;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结构形式,常借助各种形式手段来衔接过渡语篇(连淑能,1993:48-6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句子段落之间常需补充一定的起承转合之词,才能求得篇章的衔接连贯。以第七段末尾两句为例: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此类现象早有体现。商朝兴盛时,纣王兴建造鹿台,引得民怨四起最终于鹿台自焚;清代鼎盛时,乾隆帝大举修建园林,导致国力衰落最终丧权辱国。这两句话之间应该是例证关系,第二句举例支持第一句的观点。虽然汉语句子之间没有使用连接手段,但译文应根据英文特征加上forexample或forinstance,方显通顺。另外,第二句的两个分句列举了两个类似的例子,因此中间也应加上similarly、likewise等词来衔接,才算自然。修改后的译文如下:Lookingintothemirrorofthepast,wecaneasilyfindsimilaroccurrencesinthelongcourseofChina’shistory.Forexample,attheheightoftheShangDynasty,EmperorZhouorderedtoconstructthemagnificentStagTower,provokingwidespreadangeramongthepeople,whichledtotheemperor’sself-immolationonthetower.Similarly,atthezenithoftheQingDynasty,EmperorQianlonghadgrandiosegardensandpalacesbuilt,resultinginthedynasty’sdeclineand,consequently,itshumiliationbyforeignpowersanditslossofsovereignty.另外,原文虽属经贸题材,但颇具文学色彩,多用成语和比喻。译文力求保留原文修辞色彩,或者想法再现、补偿原文修辞效果。以标题为例:作者使用了一个成语兼比喻“如影随形”,并将“经济危机总是与摩天大楼的兴建如影随形”紧缩为“如影随形的经济危机”,使题目显得形象简洁。为了体现原文修辞特色,笔者尝试过多种译法,如TheSkyscraperIndex-Economiccriseslikeashadowofskyscrapers、TheSkyscraperIndex:Economiccrisesareforeshadowedbytheconstructionoftheworld’stallestbuildings等等,但都不大理想。后来,笔者从劳伦斯的第一篇报告的标题TheSkyscraperIndex:FaultyTowers以及第二篇报告的末句Economicdownturnsseemasinevitableasrisinggirders中受到启发,将标题改译为TheSkyscraperIndex:RisingTowersForeshadowEconomicDownturns。这个译法应该更好一些:一来仅用8个词,并利用towers避免了重复,显得简洁地道;二来foreshadow在意义上与“影子”相关,部分再现了“如影随形”的比喻意象;三来risingtowers与economicdownturns形成语义对照,弥补甚至增强了修辞效果。#p#分页标题#e# (五)检查拼写、标点与格式。虽然在检查内容与文体的过程中遇到拼写错误也会纠正,不过再来一次专门的拼写检查依然很有必要。纠正错字时可以利用MSWord的自动纠正功能,但一定要小心复查,因为电脑会把错字纠正为别字。例如笔者检查出来的record-breading[record-breaking]这个拼写错误,很可能就是在打字过程中电脑自动纠正的结果。除了拼写,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须细心才能发现问题。格式调整包括页面设置、字体字号、缩进居中及行距设置等。恰当的格式设置能让译稿显得规范、美观。本次竞赛,除按照参赛要求使用TimesNewRoman小四号字体及1.5倍行距外,笔者还将标题居中加粗,各段以空行隔开,删除多余的空行字符,整个文档刚满三页,显得干净、美观。笔者认为调整格式也是译者的分内之事,因此一直非常讲究译稿格式;与笔者合作过的编辑都对此印象深刻,说笔者的译稿“规范”、“干净”,让人省心。 (六)请同行或专家校读。自查无论多么仔细,总会忽略一些问题;特别是汉译英作品,一定要请操英语的朋友看看,否则难以发现或消除一些不当译法。经过上述五个翻译步骤后,笔者请两位外国朋友读了一遍译文;他们对译文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例如,一位朋友指出profit-conductingchannels(利益传导途径)对他来说不知所云;burningofhimself(自焚)不如改为self-immolation;establishedonanover-century-longfoundation(百年基业)虽无错误,但不够通畅明白,建议改为establishedonafoundationexceedingacentury,或者干脆说foundedmorethanahundredyearsago。同时,为了得到英语读者的具体反馈,笔者还会在译文中标明不大确定的地方,写上具体请教问题,或者提供两种译文请人家评判优劣。这种有针对性的请教让笔者获益良多,译文质量也因之大有提升。 四、结语 遵循这套基于名家经验而成的翻译程序,笔者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内容检查与文体检查反复进行了几次),终于完成了一篇较为满意的译文,有幸荣获本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一等奖。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套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如此,笔者自2004年拟定并使用这套程序以来,自觉翻译质量和效率都有大幅提升,出版的几部译作都得到了相关出版社的赞许。套用季羡林先生(1998)一句话:翻译程序之为用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