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思维差别对翻译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但是,当中国人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风俗习惯等种种因素,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了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因此,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12时,巴拉克•奥巴马先生,赢得297张选票,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并发表了令全世界为之喝彩的演讲。本文将通过分析这篇演讲词及其汉译从而透视中西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二、从奥巴马就职演说词的汉译透视中西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1、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一体的意识。随后,经过西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佛教本体论,直至宋明理学体系,有机整体性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整体性思维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了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相分,往往以“物”为中心,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与影响,这就形成了英语重形合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1)意合与形合 由于汉语注重意合,句中多用短语,语法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而英语则多用长句,句中多用连词、分词、关系词、动名词和不定式等。例如:原文:For,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earth.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译文:为了我们,他们背起简单的行囊,漂洋过海,寻找新的生活;为了我们,先辈们忍辱负重,用血汗浇铸工厂;为了我们,他们战死沙场战死在诸如(独立战争时的)康科德、(南北战争时的)葛底斯堡、(二战时的)诺曼底和(越南战争时的)溪山等地。原文中,演讲者用了三个小句组成了排比句,而译文中则把原文的长句基本都译成短语,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些短语简洁凝练,形象生动,层层递进,在听众身上容易产生共鸣。 (2)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的具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多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阐述道理;后者则常用比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描述事物,阐述事理。例如:原文: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译文:正是在这些艰难岁月中,美利坚奋力前行,不仅是因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超强技能,更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对祖先的理念依然忠贞不二,对我们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等建国文书深信不疑。原文中的“our founding documents”对于不了解美国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译文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译为“我们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等建国文书”,使中国读者一目了然,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伦理型和认知型 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汉民族思维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所以,汉语常用人做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而西方哲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西方人通过探索自然来改造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或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因此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 3、将英语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 例如: (1)原文:Forty- 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The words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译文: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已有44位美国人宣读了总统就职誓言,其中有些人是在五谷满仓四海升平的时代宣读这些誓言的,而有些却是在乌云密布危机四伏的岁月宣誓就职的。在这段话中,有两个被动句“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 ing tides of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译文将被动句式转化为了主动句式,将人作为了主语,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型的思维方式。 (2)原文:Today,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They are seriou sand they are many.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But know this,America:They will be met.译文:今天我要对你们说,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p#分页标题#e#
这些挑战很多也很严重,战胜这些困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征服它们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美国人民,请切记:我们终会战胜这些挑战。在这段话中,“They will be met”是被动句,但在译文中,译为“我们终会战胜这些挑战”,“我们”做主语,体现了人的主动性,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4、后馈性与超前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许多特征是沿着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发展形成的,具有“后馈性”的特点,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中国为过去取向,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思维方式具有“向前看”的超前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西方人习惯于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和螺旋式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向逆向和直线型的思维方式。 (1)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中国人习惯以“东西南北”的顺序表达方位,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北南东西”,这种对时间坐标的不同思维模式导致了英汉翻译中时空顺序的差异。例如:原文:T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译文:承认上帝在召唤我们塑造未来的命运——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源泉所在。在原文中,句首的“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在译为汉语后,被放在了句末,这就体现了汉语的顺向思维习惯。 (2)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在语言表达习惯上,他们习惯于在语篇的开始就点题;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是螺旋式的绕圈向前发展,把判断和结果都放在结尾。例如:原文:It is the refighter’s courage to a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 our fate.译文:它是消防员冲上弥漫着浓烟的楼梯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也是父母抚育孩子时的心甘情愿,这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例句反映了西方人的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在句子开始以“It is the fire fighter’scourage”、“aparent’swillingness”点题,但这与中国人螺旋式的思维习惯不符,译文将“courage”、“willingness”以总结的方式放于句末,将不定式结构以定语的形式放在“勇气”和“心甘情愿”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螺旋式的思维方式。 三、结论 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内涵。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为英汉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在把握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按照译语文化,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