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语翻译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人才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即便如此,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还是没有太大进步。鉴于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关键词:
英语教学;翻译;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目的是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也是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尽管该大纲的颁布已有17个年头,但是它在规范和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英语人才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鉴于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旅游文化英译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其公示语及外宣资料的英译作用凸显。在此背景下,以跨文化语用翻译等理论为指导,对湘潭市主要红色旅游景点翻译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表明:湘潭市红色旅游文化翻译存在语法错误明显、语用不规范、文化障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大红色旅游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并出台相关翻译标准,使其规范化。此外,需要建立湘潭市红色旅游文化英译文本语料库。而文化翻译的问题,则在于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专业素养,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红色旅游;翻译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红色旅游逐渐成为被广泛关注。湘潭作为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之都,近年来红色景区的海外游客人数持续增长,其公示语及外宣资料的英译作为窗口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不容忽视。基于此,以湘潭市红色旅游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跨文化语用翻译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要求,设定文化和旅游业为研究范围,并且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建设为载体,对一个龙头(韶山)、一个中心(湘潭城区)、一条旅游经济带(湘潭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和六大片区(昭山、水府、大东山、隐山、乌市、泛白石)的旅游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比各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原文本与翻译目的语文本,探讨翻译问题同时改进翻译质量,旨在探索本市红色旅游文化翻译对策,规范本市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用语,构建本市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特色,弘扬本市红色旅游文化,发展旅游经济。更好地向国内外推介湘潭特色红色旅游文化,讲好湘潭故事。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翻译研究者很早就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如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探讨功能对等时就较深入探究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问题,并首次提出“文化翻译”的概念。旅游文化翻译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外对旅游文化翻译或语言特征研究起步较早,霍尔(1976)的《旅游英语语言》是早期研究的代表,但他们大多过于宏观,大多从整体语言和文化观出发,而对于旅游文本的研究相对较少。21世纪以来才出现一些微观层面研究。卡斯特罗首次系统地使用语料库来研究旅游文体。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归纳了旅游文本的语言特征。指出与四种传播宣传渠道相关的四种文体中,语言特征的表现是各自不同的。并由此推导出旅游文本所处的语境[1]。国外语言学理论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德国翻译功能派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同时也突出文化的传递。但由于国外缺乏对中国旅游文本的研究,尤其是红色文化的缺失,中国学者所做的研究更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而作为其中特色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相关译介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20世纪90年代来,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翻译的现状及常见问题、旅游资料文本及功能、旅游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等问题。在现状与问题方面,董爱智(2012)指出政府机构重视不够、英汉语言差异、缺乏统一翻译标准缺是其翻译欠佳的内在因素[2]。在文本和功能方面,夏琳(2011)等运用功能理论对湖北省红安、云南昭通和沂蒙地区红色旅游文本的文本功能进行分析。在翻译原则和策略方面,肖永贺(2017)认为该文本翻译具有较高难度,在翻译实践中宜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和变译法等策略[3]。在翻译理论上,国内红色旅游文化翻译出现多元化趋势,分别涉及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翻译理论等,但国内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过度侧重翻译理论研究,而对红色旅游文本特征的研究较为匮乏。2)在对策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罗列翻译技巧,并没有条理性分类总结。3)只关注翻译质量的提高,而忽视对外推介的效果,即没有达到译介学的高度。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翻译的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
2湘潭市红色旅游翻译现状调研
在把握理论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针对普通游客和外语翻译工作者分别编制了相关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对湘潭市一个龙头、一个中心、一条旅游经济带和六大片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译介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注意语料的收集,资料包括公示语、涉外旅游指南、广告宣传册等,从语用、文化和语言三方面来进行翻译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的实现
摘要: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川险恶,交通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在历史上曾被作为官员谪贬和罪犯流放之地。我国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使西南地区得以登上经济开发的巨轮。然而,西南地区应该打造什么经济品牌,才能在农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走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这需要做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因此,本文将探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的实现途径,意在促进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实现途径
一、引言
一直以来,因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地地形复杂,土地贫瘠,部分地区甚至荒漠严重,只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等植物,收成极少。又因山多坡陡地少,只能采用较为古老的人力耕种,生产力非常落后。“中国少数民族中长期保留落后社会形态的地区都受着特殊的自然地理的制约。总的说来,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边疆,或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险恶之处,也就是那些对于封建王朝鞭长莫及不易于直接控制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落后生产无能为力。”(林耀华,1997,27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重新思考边疆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视域,即边疆地区从曾经的发展边缘地带,将经历一个‘去边疆化’的进程,呈现出其开放、多元的一面,边疆议题越来越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意义,因此之故,边疆地位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边疆省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冯建勇,2016,34)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国家与边疆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冯建勇已指出,边疆省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可以说,现在的中国边疆地区,已经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拥有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地位。在这样的机遇之下,西南地区如何去发展自己?从《中国民族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贵州省世居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满、蒙古、仫佬、羌等17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有彝、白、壮、傣、苗、回、藏、傈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2个少数民族聚居,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若以单位面积上拥有的民族数作为民族密度来衡量,该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仅在我国是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物以稀为贵”,西南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西南地区的一块宝藏。2017年4月19日,在江苏苏州召开的文化部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正式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我国要重点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11个行业,要求各地立足地方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因此,西南地区也应突出少数民族这块地方特色,学会利用稀有价值原理,让我们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与奇异、悠久与丰富吸引来“山外来客”。所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与意义。
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实现途径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存在着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做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先要研究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因为西南地区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对较少。造成了“他者”(指非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想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却不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却极少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足够的外语翻译理论、水平与技能来诠释及翻译自己的文化。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本身甚至没有“文化”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乐了即唱、宴了即歌、聚了即笙即舞,活在浓浓的“他者”眼里的“文化”中而不自知。因为这些文化因素本身只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而已。这个矛盾的解决,需要那些想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诠释与翻译的“他者”去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同时需要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提升自己接受教育的程度,学习一定的外语翻译理论与技能,方能做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研究成果。在翻译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就有人遇到“走马转角楼”这个翻译难题。第一,“走马转角楼”是什么楼。第二,“走马”“转角”是什么意思。第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经过咨询,作者了解到“走马转角楼”指的是一种建筑,其二楼有走廊,能连通楼房的四个角,形成内阳台,所以叫转角,而“走马”意即拉一匹马在这种走廊上可以走一圈,所以叫“走马”,故而得名“走马转角楼”。这样,对于“走马转角楼”,我们就有一个清晰直观的理解与感受了。作者做了相关查阅,在建筑学专业也没有发现该词已有的翻译,经过与美国友人的沟通.文化翻译是综合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来研究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角度。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承接性”“符号转换性”“文化传播性”“创造再生性”等特点。(李建军,2010,11)。因此,用文化翻译观去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法。第二个矛盾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群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这些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学研究者,另一类是外语专业人才。这对矛盾体现在:做民族学研究的学者外语水平不够,没有掌握相应的外语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因而无法将满腔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与研究成果进行翻译。而学习过外语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又不一定具备丰富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与素养。因此,用通俗的词语来说,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需要少数民族文化掌握者群体内部学者们学会跨界学习与钻研。外语翻译研究者要多花时间学习与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做田野调查,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大量信息与素材,积累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素养,才能实现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较为真实准确的翻译。不能妄自断章取义,凭空揣测及翻译。第二,要实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还要加快三语人才或者“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西南地区各高校,应该创新一种可行的模式,来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人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因子。但在过去,这些灿烂的文化一直深藏闺中,是因为没有人去开发与挖掘,没有普遍的传承与保护,学术成果也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有民族语言、民族典籍、民族建筑、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方面。但是在这些方面,做出翻译成果的还是屈指可数。2011年,苗、汉、英三语版的《苗族史诗》问世。该书搜集内容包括苗族古歌、情歌、酒歌、传说、巫词等约30万字。后来,今旦先生邀请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博士把《苗族史诗》苗文翻译成英文。2012年11月,苗汉英版本的《苗族史诗》在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被学者誉为“跨国合作的经典文本”。这部80万字的成果获得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这是一项非常难得的科研成果,也是苗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然而其中还是有遗憾,就是该书的英文版是由外国学者完成翻译,而不是由一个既懂得苗族文化,又拥有英语翻译能力的学者与外国学者来合作完成。外国学者来完成苗族史诗的翻译,不是说翻译得不好,毕竟是不同的文化领域,外国学者难以把握和理解苗族古歌、情歌、酒歌、巫词中的语音形式、唱诵规律与文化内涵。如果我们有懂得英文又懂得苗文及苗族文化的人与外国人来联合翻译,效果将会好得多。
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论述
一、高中英语课堂“翻译”的引入
1.适当的引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翻译教学
语法翻译法指的是用母语来翻译和教授外语的传统教学方法,即通过讲解语法以及练习翻译的方法来进行外语的教学。英语翻译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语句的翻译),同时也是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语法和操练翻译互相促进。语法翻译法要尤为注重学生阅读水平以及翻译技能的培养,注重语法习惯以及单词的记忆。然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类语言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走红,以往的语法翻译法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同时也迎来了理论界广泛的批评。我们提倡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应当适度的引入翻译教学,正是基于充分的认识到以往的语法翻译法虽然过于强调语言和知识的传授,不太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翻译法也具有使用便捷、较好控制教学的进程、教学成果见效较快等等。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目标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从而提升英语的学习水平。
2.适当的引入翻译教学和交际法
交际法重点体现交际能力,主要在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技巧。但是,只是学习语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练习语言的机会来让语言得以实践的运用。交际法灵活性但是随意性比较大。它以学生的行为为中心,注重语篇的教学,重点训练交际的能力,却往往将语言的纯洁性忽视掉,同时假设的场景往往不够客观真实。而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的学习为中心,同时有着自身可取的地方,然而,弊端也很突出,已经无法和时代相接轨。所以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各取所长的加以运用。(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中课堂引入英语翻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联联系。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应当妥善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高中英语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句法和词汇的角度予以对比和分析,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切的领悟到英汉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厚重文化积淀。词汇的部分首先指的是词意的方面。语言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所以一词多义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marriage”这个单词,既可以是“娶”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是“嫁”的意思,怎样作出恰当的语意选择就要看具体的语境了。
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自“互联网+”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行各业积极实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互联网+”也被引入到外语翻译行业。于是,“互联网+翻译”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翻译”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外语翻译的高素质人才。文章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培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人才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能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外语翻译的高素质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翻译”;翻译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校企合作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互联网+”行动计划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被正式提出。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时至今日,“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要代名词之一。新时期各行各业先后出现互联网的身影,“互联网+”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互联网+”开始与传统产业融合,使我国传统产业能够逐步适应时展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模式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行业与翻译行业也是“互联网+”的重点运用领域之一,成为界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将“互联网+”与传统翻译行为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互联网+翻译”模式。传统的翻译行为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翻译行为的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互联网+翻译”模式由此诞生。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的翻译服务平台可以将翻译行为的各环节有机结合,当然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充分利用该模式大幅度地提高文本翻译的效率与质量。重视对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成为翻译领域在“互联网+”时代下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一把利器。对翻译工作者而言,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科技工具来辅助翻译的能力,其中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CAT(ComputerAidedTechnology)应用能力、术语能力和译后编辑能力等。所以,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界定翻译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何为翻译人才?事实上,对翻译人才的定义随时展变化而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人才需要具备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渊博的知识体系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对翻译人才赋予新的定义,黄友义早在2010年《中国翻译》第1期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一文中指出,对翻译相关工作者而言,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就必须要将传统的翻译工作理念与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不被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所淘汰。
一、“互联网+”时代下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前,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还要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造”向世人宣传和推广;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实力”,让“国际与中国接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提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迫在眉睫。而要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翻译。目前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已成当务之急。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除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还应该具有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国以才兴,业以才立。在实现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高等学校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所以,当前应该强化以下四点:一是加强质量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凸显知识和科研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三是提高科学技术研究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四是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翻译人才培养而言,应该改革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翻译人才对应的行业主要是翻译行业。关于“翻译”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翻译”大致可分为口译和笔译。笔译是口译的基础,在当前的翻译行业中,笔译的需求量很大。翻译行业作为一门服务产业,首先需要做到满足客户对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而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日,若不借用任何现代信息技术,单纯地用传统的翻译方法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翻译工具应运而生;在“互联网+翻译”模式下,“高效率”与“高质量”成为可能。在这样一个新背景下,翻译工作者要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除需要具备雄厚的双语基础、扎实的翻译理论、熟练的翻译技巧等基本翻译素质之外,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果仅仅具备双语能力而缺乏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工作者会在当今信息时代中失去优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翻译界学者认为翻译人才应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时代转型的需要:“当今社会,理想的职业译者必须是了解翻译技术、掌握翻译工具的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卢中卫、陈慧)。王华树(2014)站在时展的角度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终将会使传统的手工翻译模式和落后的翻译工具在翻译领域销声匿迹。目前,翻译人才综合素质研究也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能力在翻译人才综合素质中的突出地位予以肯定:弗雷泽(JanetFraser)认为901第37卷教育与教学研究第1期“非语言技能”领域是职业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六个技能领域之一,信息技术能力就包含在“非语言技能”领域中。Sch?ler(1998)认为,翻译工作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自主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尝试使用一些典型的翻译工具。Samuelsson-Brown(1996)将翻译工作者所必备的翻译技能分为六大板块,信息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他认为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翻译工作者要重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这是时展提出的要求。翻译工作者唯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走在时代最前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除具备翻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双语语言能力和翻译技术技巧等相关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下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信息时代,新时期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翻译行业变革也日益受到关注,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批翻译人才,而传统的翻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造成翻译人才出现短缺现象。由此,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高校。那么,高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学英语翻译教育论文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1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薄弱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很多学生由于从未接受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没有正式开设翻译课程。《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学中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上课的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上课。
1.2翻译教材缺乏质量
在教材方面,大学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缺乏高质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也缺少研究机构。目前公共外语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大多只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汉译英单句练习或零星穿插的英译汉练习。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翻译练习,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能有一种译文,语言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死译、硬译的毛病。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翻译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仍以旧的翻译教材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师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考试项目设置来看,近年来,各类英语考试试卷的主观题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类考试,如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TEM8),同时也涉及大学公共外语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CET4/CET6);不仅涉及全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也涉及各种出国留学考试。翻译题型,特别是英译汉题型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从试卷整体来看,翻译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也缺乏规范,题型单一,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较窄,试题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词汇和某些固定结构的测试,很少能够涉及到需要检查的知识和翻译技能,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2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实用翻译为支持科学研究,沟通地缘政治谈判,帮助跨国公司寻求海外市场,促进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合作。翻译---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减少“走出去,请进来”的绊脚石,社会各界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国外开展销会时把“可供合作出版书目”译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据说后来无人找他们合作,也许与翻译错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现一些“中国速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名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Three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sisters。因此应该为Three-sisterMountain为妥。因此,社会对外语教育给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促进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成功达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魅力。另外,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欲“听懂”需要在头脑里有“译”的思维和意识,“听懂”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欲“说明白”也许要把母语思维,文化内涵转换成受话者能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实用的翻译能力与时下受宠的听说能力不但不冲突,还是提高听说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译领域中,交际能力亦即翻译能力。
翻译人才供求情况及对策
[摘要]河南省翻译人才存在高级翻译人才数量不足,翻译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前翻译市场需求。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翻译师资建设、翻译教学等方面做出调整,突出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性,培养适应当前翻译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河南翻译人才;需求趋势;调查研究;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陆上、网上和空中丝绸之路,对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国内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翻译人才不可缺少。翻译人才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过硬影响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高校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地,需要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翻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翻译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翻译市场的需求。
1河南省翻译人才现状
笔者主要通过文献法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河南省翻译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需求趋势,分析的具体要素包括地理分布情况、供需情况、从业人员情况等,对这些具体参数进行剖析有助于相关应对策略的提出。
1.1地理分布情况
有相关学者通过访谈法或问卷法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河南省翻译人才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城市,这些城市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相对集中。但是,即便如此,翻译人才仍然存在大约76%的缺口,职业翻译从业人员缺口达到11000人以上(闫亚丽,2015)。
茶文化内涵与翻译
摘要: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属于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西方茶文化在起源、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茶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要想对茶文化进行准确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翻译者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在积累互文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翻译技巧。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内涵;翻译
茶是中西方国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尤其是英国人将饮茶作为一种仪式,长期发展中就形成了风俗习惯。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强调品茶人对茶的感悟,而西方国家则将饮茶看作阶级的象征与风俗。茶文化的发展,对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译,不仅是从语言文字层面进行翻译,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对茶文化进行外语翻译时,应该以互文理论为基础,在深入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茶文化的韵味,提高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中西茶文化的由来
1.1我国茶文化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