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角度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学角度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学角度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的地震海啸之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于其所属的福岛核电站核辐射危机前后的应急表现中,我们又一次可以直观地看到资本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是现代社会的起点,是现代社会的灵魂,也是现代社会一切危机的根源。所以,剖析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离不开对资本本身的正确理解。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资本范畴的伟人。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资本论》,就是一部论“资本”范畴的理论著作。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在对资本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增值过程、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等的分析,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资本的经济本质和职能;而与此同时,通过对劳动过程、不变资本、剩余产品、相对剩余价值等的分析,马克思实际上也从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资本的生态本质和职能。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态本质和职能的思想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我国学界,这是人们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问题存在片面性和简单化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马克思揭示资本本质的科学方法   资本(Capital)作为一个范畴,从词源学意义来看,来自于拉丁文Caput,本义主要是指“头”和“首脑”。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古希腊的雅典人也用“资本”表示贷款的本金(Capitalis pars debit)和利息相对。贷款的“本金”是一笔固定数额的货币,归还时借方除了本金之外,还必须按照约定比例向贷方支付一笔额外的利息。古希腊的雅典人把这种能够带来利息的“本金”就叫作资本。所以,在马克思以前,西方学者在使用资本这个概念时,多是把它看作能够赚钱的货币或投入品;时至今日,他们也多是把资本看作一种与土地、劳动等相对应的生产要素。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就反复强调:“资本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由经济过程产出的耐用投入品。”事实上,把资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这是许多人不能深刻认识资本本质和职能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一对范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资本的本质应该是资本的根本性质,是资本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资本的现象是资本在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资本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资本的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资本本质的反面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所以,在马克思《资本论》里,探讨资本的本质,首先要注意考察属于资本范围的各种现象,其次要注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特别要注意从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中去认识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47在《资本论》,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分析和阐述就体现了这段话所蕴含的方法论。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是从货币开始的,“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2]171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可见,资本是货币的历史产物,如果用马克思的比喻来说的话,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应该是“猴体”与“人体”的关系。我们如果只是阐述到货币为止的话,还不可能揭示出资本的本质。相对而言,如果再把资本比喻为“低等动物”的话,我们只有找到比它更复杂的“高等动物”并进行科学“解剖”才有可能正确揭示出资本的本质和职能。从马克思《资本论》叙述的整个逻辑体系来看,属于资本现象的“高等动物”就是企业。在现代社会,企业就是资本运动的现实的组织形式,是资本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现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中,以具体劳动为枢纽、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以劳动过程为对象、以剩余产品为核心,马克思就是通过对企业这一资本现象的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来揭示资本的生态本质的。   二、资本的生态本质   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设立的,作为资本运动组织形式的企业就是由资本家来设立的。在现代社会,“作为资本家,它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2]269。在现代社会,任何人要想成为资本家、要想设立企业,手里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就如同“猴体”和“人体”的区别一样。这种区别首先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W-G-W,是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这个公式实际上概括了古代社会生产单位的运营过程。从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古代社会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个人或组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2]175。首先,生产者个人或组织都必须要生产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从人对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实就是把自然界提供的自然物转化为产品的过程。随着人对自然物质变换能力的提高,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产品开始有了剩余,这就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条件。在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背景下,任何生产单位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而自己的需要却是多方面的、不断扩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生产者就会把自己生产出的剩余产品用来交换,最初的交换是一种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充当了交换媒介。马克思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也就是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W-G-W。#p#分页标题#e#   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G-W-G’,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更多数量的货币,为卖而买。这个公式实际概括了现代社会企业资本的运营过程。从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现代社会的经济形式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式下,企业资本运营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2]175。从马克思对交换价值本身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交换价值首先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由于一切人化物的材料都来自于自然界,都是自然物通过人的具体劳动转化而来的,所以,从根本上讲,交换价值首先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交换价值主要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抽象劳动的关系。所以,从马克思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和动机的观点来看,资本就包括了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和人的经济关系两个方面。“因此,决不应该把使用价值看作他的直接目的,而只应该把交换价值看作他的直接目的。他要满足的需要是发财致富本身的需要。但是,不言而喻,他不断地扩大着对现实财富,对使用价值世界的统治。因为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在一定的生产阶段上,一个较大的交换价值与较小的交换价值相比,总是表现为较大的使用价值的量”[3]21。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讲到的使用价值反映的就是人对自然物质变换的关系。   当然,仅仅从企业资本运营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的角度来说明资本的本质是不够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求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着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2]179资本家的理智之处就在于资本家是通过不断投资于企业运营的方式来“谋求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首先,从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由于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都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所以,在现代社会,资本家就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工人的劳动力,让工人通过劳动为他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在《资本论》,马克思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由于可变资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可变资本反映的就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经济关系。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详细的分析。纵观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把资本看作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作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这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一个基本观点。具体来讲,从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例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年仅26岁的马克思就已经明确提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4]238那么,资本的这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呢?马克思认为,就是来自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资本,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2]878关于物与资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2]878资本“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5]25。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中,这种对于资本范畴的论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些论断也是我们今天诠释资本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但笔者还认为,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解和解读,如果仅仅看作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反映,这还不是马克思对资本本质揭示的全貌。在企业资本“谋求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过程中,联系到当今世界生态危险与资本逻辑关系的现实,我们还应该注意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角度来把握资本运动的本质。   那么,在企业资本的运营过程中,是否也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们可以从资本家与不变资本关系的分析中得到回答。在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要实现价值增值,要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工人的劳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相应的,可变资本是最能够体现资本本质的一种资本形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269。这段话告诉我们:   第一,从流通和生产的关系来看,资本要能够在生产中发生价值增值,关键是能够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就是他手中的货币能够转化为可变资本。但是,在现实的资本生产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是不是资本家能够支付可变资本,工人就一定会把劳动力卖给这个资本家呢?答案是否定的。一则是因为工人之所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是想在他的企业里通过生产劳动来不断获取报酬,如果资本家除了支付了可变资本之后,没有相应的生产条件,工人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工人当然就不会选择把劳动力卖给这样的资本家。二则是因为,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工人所掌握的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特定的,只有选择适合工人特定知识和技能生产条件的企业,工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即使资本家有不变资本转化而来的生产条件,但是,如果这种生产条件没有其他资本家提供的优越,工人还是不会把劳动力卖给这样的资本家。这说明,资本家为了实现可变资本,他能够提供的不变资本不仅要足够多,还要足够好。   第二,在生产中,不变资本为资本发生价值增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马克思的资本生产理论认为,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是雇佣工人的劳动给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抽象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相对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相对于可变资本的价值,这一部分价值实现以后,资本家必须支付给工人,对资本家来说,这相对于资本家的可变资本;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时间叫作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能够最终获得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不变资本的作用。事实上,就是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来看,不变资本的作用也不比可变资本的作用小。因为从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自然物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所支出的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在产品上才是现实的价值,而剩余价值只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一部分。在资本生产中,没有不变资本,生产就不可能进行,更谈不上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了。所以,如何资本只以可变资本的形式存在,那么,它所发生的价值增殖就不可能凝结在相应的物质材料上,对资本家来说,反映在可变资本上的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也就失去了意义;#p#分页标题#e#   第三,在生产中,不变资本为剩余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同样重要的源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可变资本提供的“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2]56。任何使用价值,都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2]56。“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298。在企业资本生产中,自然界是通过不变资本来提供使用价值源泉的。“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2]265叫剩余产品,在市场上,资本家只有把剩余产品卖掉后赚到的钱才是他手中真正的利润。剩余产品卖得越多,资本家能够赚到手里的利润就越多,所以,从自然和人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上就是剩余产品的生产过程。而生产剩余产品的物质基础就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可见,对资本生产来说,不变资本是资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不变资本就没有可变资本;没有不变资本就没有资本生产;没有不变资本就没有资本增殖,也就没有资本本身。而从根本上讲,不变资本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实现物质变换的一种生态关系,所以,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自然和人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关系,这是由资本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是资本的固有本性。正是从这个意义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时才指出:“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2]215显然,在企业资本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两类生产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   三、资本的生态职能   资本的本质决定资本的职能。分析资本的生态职能,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资本。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是第一个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思想家。在这两种资本形式中,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论》马克思主要是从剩余价值的角度考察了这两种资本的职能,换句话说,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经济职能。从资本的经济职能来看,在资本生产中,是可变资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给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它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其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2]237。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否认不变资本的职能,更不能由此得出在资本生产中不变资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的错误结论。事实上,从资本的经济职能来看,如果资本家没有掌握不变资本,他就不可能得到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他手中的资本就不会转化为可变资本,其剩余价值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生产中,工人也是借助于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生产资料,才把可能的剩余价值变成现实的剩余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从剩余产品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生态职能时,不变资本所发挥的生态职能就会进一步凸显出来。从对资本的本质分析过程可知,相比较而言,在资本的运营中,从理论上讲,可变资本直接体现的是资本在人和人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经济职能;不变资本直接体现的是资本在自然和人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生态职能,在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这两种职能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在现代社会,关于资本的生态职能所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4]269的思想中得到启发: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相异化,人的主体地位丧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马克思的自然异化理论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人基于一定目的,把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对自然施加影响、控制和利用,即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劳动产品(自然对象)身上,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动印记,于是原始的天然自然转变为打上人的烙印的人工自然。人的这种对象性活动是自然人化的基础,对象化在其历史的展开中包含了异化的可能性。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被越来越广深地纳入到人的控制之中。自然在人化的过程中,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导引和支配,使得自然人化过程也呈现出多样性。自然人化给人类带来无限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人在控制、利用自然能力不断强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所不能控制的人化自然。于是,人的活动结果反过来成为摆布人、祸害人的异己力量,人化自然异化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后果进行了科学预测。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受利益驱动而追求无限剩余价值,必然会加大对自然的掠夺。如,农业资本家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来土地,为了能够在租约有效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必然重视对土地的使用胜于养护,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土地收益呈现递减现象,造成了土地利益的不可持续性。其中更适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家掠夺使用土地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必将对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和威胁。他还敏锐地觉察到了森林破坏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和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最初的耕作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马克思所关注与研究的自然人化过程中的问题,今天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和严峻普遍严峻,如资本化带来的土地荒漠化、垃圾泛滥、臭氧层破坏、核辐射危机、全球变暖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资本生态本质和职能的角度去思考、探讨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都验证了马克思自然异化理论中的观点———在资本的逻辑中,人越是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自然界就会越来越不属于人的劳动对象。#p#分页标题#e#   关于资本的生态职能,马克思还指出:“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1]388“于是,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1]389。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利用和剥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利用和剥夺。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关于资本的职能,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中还包含这样的思想:在资本的逻辑里面,资本不仅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如果制度安排适当,资本也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从短期看,资本运行对生态的剥削和掠夺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但从长期看,资本为了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也必然会积极考虑利润的生态条件,也存在促进生态和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927从资本的生态职能来看,马克思总结说:“如果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方面创造出普遍的产业劳动,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那么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甚至科学也同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一样,表现为这个普遍有用性体系的体现者,而在这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表现为自在的更高的东西,表现为自为的合理的东西。因此,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1]390   总之,资本不仅是个历史范畴、哲学经济学范畴,在马克思《资本论》里,资本也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从生态的角度看,资本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在本质上既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带来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资本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利用和剥削;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利用和剥夺。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存在文明化的趋势。这是我们从生态学角度考察资本质和职能所得出的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