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绿色文化构建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绿色发展领域中,生产力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能力。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但是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却不能离开自然而孤立存在,人类必须也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才能得到发展。其次,对生产要素的补充。生产要素是指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一般而言,生产要素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二者结合的因素。在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生产要素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发展模式下,人们过多地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忽略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及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的生存必然要受到影响。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土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纳入到经济运行的“社会资源”中,最终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承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贡献,而且把土地、生态环境等因素也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容。再次,对经济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反映了一国的国力与财富。GDP虽然被各国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但是,传统的GDP中没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只是体现了物质财富的总量增加,它只反映了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正面效应”,但没有客观反映这一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绿色发展倡导用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它是指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消耗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余额,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活动总量。我国在绿色GDP核算方面已经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绿色GDP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还面临技术难题、制度缺陷、理论支撑缺陷、认识不足等障碍。但是实行绿色GDP核算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同时,实行绿色GDP还符合当前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需求。绿色GDP弥补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不足,是对传统经济评价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对“人”的地位的重新界定。早在100多年前,斯密就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概念,他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斯密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样值得斟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以为此理论为前提的,这里的“经济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后来的效用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以“福利的最大化”来取代“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学派还把这一理论假定推广到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
直到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等人才把这一假定推广到对家庭的分析中去。在政治学领域,也有人曾用“政治人”取代过“经济人”的概念,否定了经济利益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不讲经济核算和经济利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结果是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也因此而失去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3]在绿色经济模式中,“自然人”和“社会人”弥补了传统经济学中“人”的不足。绿色经济中的“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属性,还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属性。他们将经济活动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系统容许的范围内进行,破坏了系统的平衡,无异于毁灭了人类自身。同时,绿色发展中的人又是一个有意识、有思维的“社会人”,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向坏的方向发展。在绿色发展中,人类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活动对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承担的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尽力向好的方向引导。
绿色文化:绿色发展的助推器
绿色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倡导“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绿色文化是和绿色植物直接相关的文化;第二层意思是说绿色文化是和绿色植物间接相关的文化,但是这个间接应该说关系更紧密一些;第三层意思是说表面上看来绿色文化和绿色植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科学发展,这样的文化现象也属于绿色文化。
随着绿色发展的全面实施,绿色文化将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各个方位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生产力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价值导向功能。不同社会,人们展现出来的价值观会有所不同,但在统一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先进的价值指向对人们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绿色文化的熏陶,其一,有助于引导人们认识每个物种在生物链中的价值,避免以往人们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进行捕杀、乱砍滥伐等,致使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的境地,从而保持了物种数量的平衡。其二,绿色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引导人们认识森林、湿地、农田等在自然环境中的价值,避免出现毁林圈地、填海造田的悲剧,从而保持了生态平衡。
其次,教育规范功能。绿色文化对与绿色发展的教育规范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绿色文化的形成是对原有文化体系的充实与完善,有助于形成完备的有关绿色发展的理论、科学和技术等知识体系。其二,绿色文化的发展对于全民绿色意识的提高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其三,绿色文化有助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自觉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分页标题#e#
再次,监督保障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是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用先进文化监督和引导人们的言行,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绿色文化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共处共荣为基础的生态信仰和感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绿色文化的形成与弘扬,不仅会提升全民素质,形成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法律、制度、政策等层面,对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发挥保障作用。同时,绿色文化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因为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绿色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附加值会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由此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最后,提升审美功能。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自然的五彩斑斓、社会的纷繁复杂以及人类的源远流长无不散发着美的韵味,那么如何发现、如何体味、如何审视、如何评判,这取决于人们的审美素质的高低。文化的渗透对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将会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构建、普及与提高,将有助于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人对自然的感情,提升人对自然的审美能力,从而产生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怀。
继承与创新:绿色文化的当代构建
绿色文化是一个由绿色精神文化、绿色物质文化、绿色制度文化构成的文化系统。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场从观念到行为、从社会心理到价值取向、从管理模式到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变革,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全方位的绿色社会革命。绿色文化的当代构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扬弃,更是对国外绿色发展成功经验的有益借鉴;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
首先,构建绿色精神文化。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同时是构建绿色文化之本。要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深入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重新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此为指导构建绿色文化的理论体系。二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优秀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将人与人之间的“真”与“善”推广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真”与“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要树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契合”的科技观。绿色发展倡导科技的适用性,即不仅要满足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既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又要注重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做到对传统科技观的扬弃。
其次,构建绿色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城乡建筑、公共设施、产业基地、科技实力、工作条件、居住环境、居民服饰等物质现象表现出来。绿色物质文化的构建,就是要在以上各方面融入“绿色”元素,优化人文环境,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一要全面打造绿色建筑。确保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利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二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以农牧业、工业、旅游等为主题分别建立绿色示范基地,并建立相应的扩散推行机制,以此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三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现有的高污染、高耗能生产方式及生活用具,创造低碳、绿色的宜居环境。四要强制推行绿色交通。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倡导公交优先,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并用的交通模式;提高道路网络化建设的合理性,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健全交通安全评估体系等。
再次,构建绿色制度文化。构建绿色制度文化,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使社会具有自觉保护所有公民利益的机制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硬”指标,而忽视社会公正、生态环境保护等“软”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政府在决策时,必须从环境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出发,从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出发,来确定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出发点。二是健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纠正当前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罚代法的不良现象。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对重大规划、政策及重大项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及公众听证制度;了解公众对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要求、情绪和意见,建立公众与决策部门沟通的通道与平台;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完善环保民间社会团体制度等。四是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化素质。政府颁布环境教育条例,倡导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实施环境教育,确保所有受教育者包括决策者、执行者及普通公民都能掌握必需的环保知识,践行绿色的环保行为。
本文作者:卢艳玲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