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发展形式改革的生态战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杨素刚 单位:中共百色市委党校
一、引言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这种组合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大多学者都赞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的转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等。不管如何转变,都应该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定位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生态的承载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2010年以来,国家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制度,铁腕淘汰18个工业行业的落后产能。产业政策趋向节能、清洁生产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主要优势产业大多属于国家限制产能产业,产业、产品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制约工业节能降耗。201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235吨标准煤降到2.123吨标准煤,下降5%;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416家重点耗能企业要节约能源123万吨标准煤;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4户企业要节约能源24.6万吨标准煤;全区要淘汰落后电力产能36万千瓦、炼铁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446.4万吨、造纸产能11.23万吨。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根本途径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必须从党政领导干部、金融与企业家转变开始,战略取向应遵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着力从思维战略上突破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取向。
二、广西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比例失衡广西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发展。从产业的构成上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增加值在GDP中仅占有37.4%;新兴产业比重过小,2008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258.4亿元,占总产值的4.3%。
(二)产业结构的资源能耗偏高、效率偏低在广西重点的工业产业中,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等,特别是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例,资源能耗偏高、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产出效率偏低,经济发展相对粗放乏力的特点仍较突出。1、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广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4%,低于全国40.1%平均水平,远低于2001年67.9%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48.5%的平均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54.2%的平均水平、美国的75.3%,印度的51.2%相比,差距明显。2、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结构中,有色、冶金、重化工业比重大。产业布局和结构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和环境的投入,而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问题。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造成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浪费,对环境和生态构成较大破坏。2009年,广西重工业增长20.1%,轻工业增长13.9%。2009年,广西单位GDP能耗1.057吨标准煤∕万元(下同),全国单位GDP能耗1.077吨标准煤∕万元,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分别为0.606、0.684、0.741、0.727和0.7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单位GDP能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因此,在客观上要求走低碳经济之路。
三、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一)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的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突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现在各国正抢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技术制高点,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在经济转型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种种气象表明,广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从“节能减排”进入“低碳”的新阶段。
(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广西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资源耗费大,集约化、信息化进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广西的工业化进程。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1、改造传统工业。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转变广西工业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2、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电子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低碳产业,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对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推广和应用低碳经济技术,引领广西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抢占发展先机。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低碳产业不仅包括制造业、建筑业,还包括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第三产业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业,而且附加值高,能解决需求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增加劳动者收入等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只加快淘汰第二产业“两高一资”的落后产能,同时,更要创新技术发掘第三产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着重发挥服务业、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低碳、高效产业的作用;建立软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现代通信、高技术服务业、环保、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用低碳技术改造钢铁、水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降低广西GDP的碳强度。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广西产业向低碳经济方向途径之一。#p#分页标题#e#
(四)发挥政府的作用,严格产业准入制度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适当干预的有效地结合,能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做好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及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严格准入制度,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鼓励发展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高效益、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一)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马克思曾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把循环经济作为新取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佳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广西的资源,一方面资源种类和数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提高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再次,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广西经济总量不大,主要是工业总量不大,不仅传统工业不强、不优,而且新兴产业基础也相当薄弱。广西提出建设“14+4”新型产业体系,即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等14个千亿元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建设糖业、有色金属、石化、钢铁基地。到2012年,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工业化率达到2.9以上;到2015年,工业化率达到4.2以上。事实上,14个支柱产业仍然是广西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到2015年,要求重点行业中半数以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企业,任务十分艰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取向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取向,路径上可以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来推动。1、在企业内部建立“点”的小循环,全面实现减量化。引进和创新节能减排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企业改造升级,利用生态设计和现代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设计、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循环经济技术,促进企业内部节能降耗,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减量化。2、在产业链上建立“链”的中循环,实现企业间的废物再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建成资源、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广西可以突出建设“14+4”新型产业体系,向园区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广西贵糖循环型生态工业的成功实践,已给人们启示和信心,他们实现了在制糖、造纸过程中产生的蔗渣、废糖蜜、白泥、酒精废液、二氧化碳等废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实现“吃干榨尽”的工业梦想,年产值近6亿元,大大超过制糖本身。3、在社会层面上建立“面”的大循环,实现废物资源化。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提高全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实现资源化。
(三)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积极举措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各个领域,还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个由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行体制,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层面推进循环经济。1、政策驱动。对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建设项目、企业、产业优先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2、产业拉动。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链接和聚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企业、产业,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拉动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3、集团带动。以重点集团企业带动辖区其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4、创新推动。以创新体制、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实力;创新金融服务和财税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循环经济集中。
五、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取向
(一)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有机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应该说,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原则、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观念、方向和目标,而且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即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引入到经济领域的建设之中,这应该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所追求发展方向。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形态巨大变革,关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一种大趋势,始终不可阻挡、不可逾越、不可逆转;是一个大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组合和良性运行,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以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结构和效益目标;突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应对环境与资源领域的挑战作了科学而明确的回答,不仅从更广泛的领域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而且更是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中,将其升华为社会前进的新目标。#p#分页标题#e#
(三)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即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体,只有人具有价值;而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只是对象或工具,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也就成为人类肆意征服的对象,这就是工业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它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严重对立,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后果。生态文明哲学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既有斗争性(人类索取自然),又有统一性(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以统一性占主导地位,人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统一性)。生态文明价值观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种群对于其他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人的存在不但要对社会、对他人负责,而且也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承担义务和责任,才是体现人的价值的全面性。生态文明的道德观认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人们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达到三者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目的。
(四)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上,也将体现在人及其生产的物质产品与自然的关系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伟大的印度文明、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它们的衰亡给人类深刻的启迪:应该反思长久以来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工业文明的本质是资源型经济,其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投入。而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续的破坏生态系统终会导致总崩溃。工业文明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核战争的威胁、恐怖主义、人口膨胀、传统道德的失范及信念危机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投机等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疾病和生态失衡等;更为严峻的是,上述危机总是以“地球疾病”出现在人类面前。
1962年《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描述杀虫剂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增长极限》报告了人类工业的增长使污染发展到了极限,用倍增速度取得的社会增长,最终所达到的极限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未来人类的价值观必然要从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转移到人、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危机,无法在自身框架内解决,广西面对的是需要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又必须超越传统的工业化。因此,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启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取向就是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