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与和谐发展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消费与和谐发展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消费与和谐发展探讨

作者:王环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的形成任重而道远,其中最基础的是和谐生产方式的形成。消费作为再生产四环节的重要一环,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反作用。未来人类消费模式的选择必然是生态消费,因为生态消费符合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内在要求、重要条件和闪光点。

一、从内涵上看,生态消费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生态消费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意识基础上,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使服务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或者说,“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1]。生态消费有着丰富的内涵。公平的消费原则。包括:人际公平———每个人有权享有对环境资源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权,无权浪费超越本人需要的生态环境资源;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在享有资源环境时,应该自觉地担当起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环境的责任,当代人无权剥夺后代人平等享有环境资源的消费权利;国际公平———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不管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共享资源、共有环境,公平消费,坚决反对资源环境霸权主义。

文明科学的消费行为。首先,消费应该是满足人的层次不断提升的需要的手段,而不是满足厂商盈利的手段。其次,人们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健康向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消费的结果应该是改变传统方式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浪费,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满足科学、健康和幸福以及对资源节约和有效保护环境的要求,使消费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生产消费结构合理—生产者对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自然条件的消费比例和组合关系合理,在消费资源、环境时,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和价值,并且努力做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采用低污染、少公害的新能源、新材料。其次,生活消费结构合理。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资料的消费所构成的比例和组合关系合理,适当地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其他各类精神文化的消费的比重,使消费水平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适应,从而达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再次,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结构合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恰当,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适度的消费规模。度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适度的消费规模应该与一国的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相适应,把消费规模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范围内。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可以避免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上述生态消费内涵的界定表明,生态消费要求:在人与资源方面,消费资源持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消费文明,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达到最佳效果,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人与经济和社会方面,提高消费质量。生态消费观是对传统消费观的否定,因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2](P68)。生态消费观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否定了传统的社会消费观将消费主体游离于生态系统以外的观念和做法;生态消费观认为人类的消费客观上参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过程,因而将环境资源纳入消费活动之中,否定了传统消费观仅将人类劳动创造物视为有价值的消费对象,而将环境资源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的观点和做法;生态消费观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组成,它们相互间不是封闭、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间进行物质的能量流动,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就否定了传统消费观只考察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撇开人口再生产、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观点和做法。生态消费实质上就是要求正确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有序,人的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化道路。生态消费要求我们把握消费尺度,既要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在此基础上,经济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才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可以说,生态消费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消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和题中应有之义。

二、从理念上看,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和谐社会观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性观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维护和保证社会公正,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的社会;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相对平衡的社会,也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需要在消费理念上有所突破,即把自然、资源、环境看作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与人类自身系统相竞相依的一部分,而不是看作被无限制掠夺的对象或神秘莫测的统治者。生态消费恰恰体现了把人、自然、资源、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大系统、主张人类消费遵循公平、持续的理念。生态消费理念是一种可持续性消费理念。即生态消费要求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要求与功能。这种消费理念将人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保证人类各层面的需求———生态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满足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这种消费理念体现代内、代际、国际公平正义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当代文明所体现的特征置于人类历史演变的长河之中来看,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具备以下两个特征:首先,第一次自觉地把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变量,从而开始了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举,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并重的新时期。其次,积聚和产生着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后的和解。一方面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P56);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最终和实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P83)。可持续发展的这两个特性,本质上说就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摆脱对自然的被动适应并且避免对自然的暴力掠夺,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匹配的科学性和经济的高效率的有机统一、利益索取与生态平衡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致的社会,是人类理性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标志。”[4]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里,则具体体现为生态消费思想。#p#分页标题#e#

三、从原则上看,生态消费体现了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原则,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生态消费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消费中的公平原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平等,即物际平等、人际平等、国际平等。物际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人们不应随意剥夺其它生物生存的权利,而应充分维护它们的生态利益;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生物物种,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责任。要树立和提倡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指导每个公民日常行事的行为准则,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应提倡和实行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回收利用各类废旧物资,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实行绿色消费,积极参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类公益事业和义务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要做到物际平等就要以互利互惠的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维护人类利益,又维护自然的稳态进化。出发点是对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的共同的追求和维护,它所追求的总目标是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最终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共竟共生、协调发展。人际平等,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括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代内平等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平等地享受资源和环境,当然都必须以不妨碍他人对资源、环境享受的权力为前提。代际公平是体现未来趋向的平等。在发展问题上能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生态消费“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5](P67)。第一,当代人对于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双重配置中,本代人同后代人相比,处于一种唯一和无竞争的地位,后代人只能接受前辈们遗留下来的现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强化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和他律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主要指能满足后代人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等自然条件。国际公平,指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平等。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在利用资源和环境进行生产时,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危及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注意维护弱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要。第一,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没有无限制地发展的自由,都必须以不给其他地区和国家带来危害作为保证。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动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所以,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全人类的利益。第二,要在地区、国家、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是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掠夺性的利用资源,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消费的公平原则表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同时也应当充分顾及后代人的利益;不但要考虑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利益,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共同利益;不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要建立起尊重、善待自然的态度和立场,而且社会的每个个人在思维与行为中也应当始终贯彻这种态度和立场。这是可持续发展赋予时代的要求,也同样应当是当代生态文化的主旋律。

公平需要靠法制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靠利益机制的驱动来进行的,受价值规律制约。这种利益机制并未受到生态价值观的调节。“当生态经济意义上的资源的稀缺性敌不过经济意义上的资源的稀缺性时,人类的消费就会失度,生命的支持系统将进一步遭到破坏,乃至坍塌。”[6]因此,必须重新构建适度消费理论,构建生态模式的公平原则。生态消费模式的公平原则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和体系进行调节和引导。必须加强各项有关生态消费的法制建设,加强产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此外需要把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边际成本计算到产品和服务成本中,建立起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化的价格体系,避免价格不合理可能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产、消费的不可持续性。还要通过配套的社会福利体系与之相对应,改善消费者对未来福利的预期,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生态消费公平性原则的贯彻及其法律保证,将促进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和谐地球家园的构建。

四、从目的上看,生态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生态

需要,实现了消费从工具到目的的转换,是人类三元需要有机结构体系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驱力需要是消费的先导和起点。人的需要是生来具有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P514)。我们研究生态消费,就是要从生态需要开始。生态需要是人类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关系的确立和生态平衡条件的创建的一种需要,具有典型的二重性。从生态需要在人类的需要体系中的等级序列上看,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享受需要的高度集合的统一体。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而生态需要不仅兼有生存需要,本质上也综合地反映了人类的本性。生态需要的显性化“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的本性”[8](P31)。从生态需要的性质看,生态需要本质上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体。生态需要一方面具有物质需要的属性,即其实现要反映在人对生态需要的特质拥有上;另一方面又具有精神需要的属性,即表现在人对生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欣赏。从生态需要在人类需要内容中的位置看,生态需要既是结果又是动力。人的需要是丰富的,“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8](P104)。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是人类需要的三元结构体系。其中,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高层次生态需要的基础和前提,生态需要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态需要本身,又进一步推动人类以文明、科学的方式去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态需要为该人类需要三元结构系统循环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动力源,也是人类面临增长的极限和超越地球承载力之前着手开发太空以求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消费是需要的实现形式。生态需要通过生态消费来实现。生态消费是一个立体概念,应该包括如下内容:消费品的生产生态型。生产用的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使用等都要求与环境协调,能持续下去,保持自然的、经济的生态协调平衡,对那些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甚至伤害环境、过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尽量少消费甚至拒绝消费。消费品本身生态型。它对消费者无任何显性的或潜在的副作用;消费过程生态型。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生态型。完成对消费品的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声、污染气、水等,尤其不能产生短期内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压力、破坏的消费残存物;消费目的生态型。生态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这就避免了工业文明下把消费当作厂商赚钱的工具的弊端,实现了在消费问题上的从目的到工具的转换,是人类作为人类本性的巨大胜利。从上述生态消费的内容看,无论从消费品的产生,还是从消费的过程、结果来看,都离不开人类的生态消费意识的提高以及人类创造力的发挥,这里说的创造力主要指生态科技创造力。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支持生产和消费向生态方向转变中也起类似作用。#p#分页标题#e#

依靠科技发展不断研究和开发“清洁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生态产品,形成生态产品的生产市场,从源头上消除不可持续因素,使消费者有着更多的生态产品选择和利用,从而以较少的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并且对人类造成的污染和危害最小。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9](P132),生态消费对于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对于调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对于促使人们进行科技创新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将起到自我激励作用。从而使社会文明健康充满活力。

总之,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以及各要素自身的和谐。生产关系的和谐本质上是生产四环节的和谐。消费作为再生产四环节的重要一环,其运转是否顺畅、科学,对再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反作用,并且对上层建筑如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产生影响。因此,生态消费作为一种实现人、自然、环境协调以及代内、代际、国际公平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理性选择的必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