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生态消费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后现代主义生态消费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后现代主义生态消费综述

作者:祝杨军 毛先荣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

一般认为,生态消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形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它以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为前提,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既符合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的理性消费模式,从而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意义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现代性语境下,生态消费是一种自然演变的结果,因为传统的消费生活方式以过度消费为特征,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忽视了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需要,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失衡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负面干预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为了生存这个首要的目的,人类不得不卑躬屈膝的开始请求自然的宽恕,重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循环链条:“为了人类的生存——从大自然中攫取——攫取过度——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的生存”。然而,这种逻辑在后现代语境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存在之因、生成过程及影响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对逻辑与历史的背离: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何以可能

受历史和经验的影响,人们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因为从对自然的破坏来讲,人是毋庸置疑的主体;而从被自然影响的生物来讲,人同样是从感受层面最为强烈的客体。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开始探寻从历史中能得出的经验;利用逻辑的推理和反推,总结教训和制定未来规划,从而,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得出必然要进行生态消费的结论。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历史与逻辑对于现代事物来讲,都不再具有必然性,毕竟历史终究是历史,逻辑也终究只是逻辑,而社会的发展并不见得是重复历史,也并不见得总能从逻辑推出。这意味着,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不仅可以是历史的和逻辑的,也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

一是美学前提。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美学前提背离了主流的“历史——逻辑”论,从单纯的美学视角认定了生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并为其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即现代性视阈下的传统消费模式并没有达到美的存在状态,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的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体现了生态领域中的生态消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的存在状态,而美本身就是生态平衡的应有之义。

二是休闲前提。在人类步入了工业社会以后,劳动工具有了革命性的进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能力陡然上升,但是消费方式却有了异化发展:人在消费的同时,也被消费所控制。消费异化强化了人类消费方式的非理性化,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造成了“劳动——消费——异化消费——加倍劳动”的恶性怪圈,也就是物质文明的程度越高,而劳动强度却并没有减小,这意味着人从“以劳动谋生”中解脱出来,却又给自己套上了“新的劳动枷锁”。“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强烈的回归自然、重视人本、弱化软化工业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理念。后现代主义这种对现代主义机械性、非具体性、极端个人主义等原则的‘扬弃’,其思想的一个总体特征表现为‘强调内在联系、有机性、创造性’,它试图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平等矛盾之间建立一种‘生态式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同样可以作为理解休闲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意义上,休闲肩负着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基本责任。”休闲前提主张从生态消费中理解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割除了异化劳动带来的“劳动无穷大”的消费异化肿瘤。生态消费以休闲作为前提,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也是在自然的承受力中最大限度的调和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实现了动态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背离了传统逻辑与历史的理论前提后,生态消费的存在依旧是可能的,并且,由于在后现代语境中去中心化、反基础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生态消费能够打破现代性外衣的束缚,而在后现代批判的新视野中寻找到更加广阔的实现环境。

二、反思与超越:生态消费的存在何以可能

通常认为,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可能有两种动机:其一,从个体利益考虑,理性的人常常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毕竟人类从非生态消费中受到了太多的损失,得到了太多的教训;其二,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考虑,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说,从这两种动机推导出生态消费的存在是必然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逻辑显然是以“理性人”作为前提假设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岂不是说生态消费一定要以人为核心?人类在步入工业社会之前生态消费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难道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反而变得不理性了?直至生态消费理念提出之后才又变得理性了?单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生态消费问题,显得过于狭隘。人应该关注的至少应有三个方面,即人、自然以及连接两者的媒介。三者之间并没有中心,又可以说都是中心,因为无论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结果都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传统的生态消费观总是以“人应该如何做”的伦理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可否认有合理性,因为,除了人,对于其他的万事万物,谈不上伦理问题,然而,这就意味着只要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能达到真正的善吗?显然不是,因为“万事万物自身的善恶依据是其自身的内在目的,事物的处境、运动方向和内在条件符合其内在目的,有利于其目的的实现,它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人类情感之善恶与引起之事物的善恶是基本相符的。”所以,“以人臆测自然”不过是一种方法,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取代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自然就能按照人的意愿去发展。在后现代语境下,要求人类既要从人本身出发,研究生态消费的方式,研究应该如何对人和对自然有利;又要从自然本身出发,通过实践的方式,合理化的改造自然,以自然的承受能力为度;还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性的沟通媒介,从而构建起一个多中心的开放性的有机系统,生态消费的存在才有可能。后现代主义没有完美的诠释生态消费,但它敏锐的准确的批判了传统生态消费观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三、一元化与多元化: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何以可能

生态消费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呈现出一元性,即从历史到现实,或是从人的伦理扩展到环境伦理,再或是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到生态消费等,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逻辑都是一元的;另一方面,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也呈现出多元性,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中心性有关,即其本身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内部包含多条逻辑主线,并且,可以以任何一条逻辑作为中心逻辑组成立体逻辑网。从一元化的发生逻辑看,生态消费具有清晰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逻辑原子之间的关联紧密,形成一条主线。如果要影响生态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论上只需要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逻辑原子即可实现。比如,人们喜欢使用塑料袋,而塑料袋是对环境有危害的,为了改变这种消费方式,相关部门实行了“限塑令”,通过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减少了有害塑料袋的使用。从多元化的发生逻辑看,生态消费呈现出立体性,逻辑原子之间的关系关联紧密,但已经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组成生态消费立体的各条逻辑主线。理论上讲,改变其中一条逻辑主线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原子,不会对生态消费立体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还以塑料袋使用为例。由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元素非常之多,可能是塑料袋,也可能是其他污染物,单独禁止塑料袋,不一定会使整个环境状况得到改观。后现代主义对于生态消费的启发在于,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去中心性,对待生态消费的态度就不应该是“原因——结果——解决”的简单模式,而应该破除“主要矛盾只有一个”的幻象;另一个方面,每一个原因都是“既作为原因存在,又作为结果存在,同时还是连接多个因素的枢纽”,所以,不能仅仅在纯粹意义上“切除肿瘤”而不注意病灶的根除及其他受损组织的修复。

四、辐射还是收敛:生态消费的影响方式何以可能

“消费社会最早产生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商业经理们就注意到,当人们对食品、衣服和住所的自然需要感到满足的时候,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这时若想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刺激大量消费。于是,‘消费的民主化’(即鼓励大众大量消费)就成了美国经济政策不言而喻的目标。”随着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加深,消费社会也从地方形态扩张到全球形态,一般认为,这是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生态消费的影响方式则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从地域影响上看,消费社会的扩张是以美国为肇始,向世界辐射,使得整个世界成为消费世界。而生态消费则是地域性的,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的。因为发达国家要保证现有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而又要保护环境,只能将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消费不会是一个全球性的语词。但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它们还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行使话语权,拒绝发达国家的为所欲为,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正在一步一步的瓦解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消费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语词。

从影响方式上看,生态消费主要通过文化与教育的方式传播。在生态消费兴起的早期,政府通过制度、经济等各种方式进行了推广,后来由于渗透效应,成为了人们自觉的行为。如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人们的生态消费意识比较浓重,这要归功于人们综合思想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等沟通媒介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生态消费教育和传播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地方。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语境下,生态消费的基础在于理论前提的多元化,核心在于主体与客体范围的扩展,表征在于发生逻辑的立体交织,而条件则在于影响方式的辐射化与收敛化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