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生态问题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工造林生态问题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工造林生态问题分析

作者:邹峡 李甫金 吴正凤 吴艳鸿 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平武县林业局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解放时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林业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运动,至2009年底止,全国共造林约626.23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5%。人工造林不仅绿化了大片国土,而且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但也的确给社会带来了诸如地力衰退,森林病虫害加剧等生态问题。从生态角度看,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必要。

1人工造林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1.1炼山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造林地进行炼山是南方林区常用的造林地清理方法,炼山虽然能彻底清除杂草灌木,有利于造林施工,但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火烧区域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损失很大,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人工林的稳定性下降;炼山烧掉了有价值的地被物,妨碍土壤结构改良,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据测定,严重的火烧导致土壤表层大孔隙度减少,容积密度增加,表层板结使渗水率下降70%;炼山后造成淋溶现象加剧,钾元素淋溶可达80%~90%,磷元素达90%以上,其他元素也损失严重。

1.2不顾坡度的全垦整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按照造林学的要求,全垦整地仅限于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但在我国南方广大林区,这一限制几乎形同虚设,在坡度30以上的坡地上全垦整地的情况到处可见。全垦整地造成生境巨变,水土流失严重。据中国林科院在四川南充的调查,坡度30度,采用全垦整地时,每公顷年固体迳流量达1144t,是水平带垦的52倍,是穴垦的137倍。

1.3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在我国的人工造林中,纯林占90%以上。在这些纯林中,又以针叶纯林为主。例如四川省在解放后新造的用材林中杉木占51%,松类占26%,阔叶树仅占23%。由于针叶的灰分含量低,又不容易分解腐烂,致使地力不断退化,林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培育的林木一代不如一代。根据生态学的观点,森林的年龄结构和组成结构越复杂,森林就越稳定,就越不容易遭受病虫危害。而人工针叶纯林往往年龄一致,林相整齐划一,许多病虫害的天敌无法生存,常常爆发难以控制的病虫害。由于针叶纯林结构简单,导致林地干燥,枯枝落叶减少,故针叶纯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远远不及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林,而且还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1.4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农地造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随着人工造林更新面积的不断增长,重造轻管现象日益突出。一是抚育率低,如:2009年度全国人工造林更新抚育率分别只有71.16%,新造林地杂草欺苗、压苗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质量;二是新造林地以间种农作物为主,本末倒置,没有给新造林木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影响苗木成活、生长;三是新造林地放牧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农地造林包括退耕地造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原因:一是造林户经营管理技术缺乏;二是林业周期长,见效慢,而间作农作物见效快,加之近几年国家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提高粮食价格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增,造成新造林地特别是退耕地林粮间作普遍,林木被压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日益显现,退耕地造林甚至出现了复耕现象;三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当前造林以生态为主,造林地林草植被越茂盛,生态功能越强,因而疏于抚育管理;四是后期管护、抚育等资金的缺乏,没有相应的渠道列支这部分经费。

2拟生造林的概念及特征

2.1拟生造林的提出

为了克服传统林业的弊端,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森林经营理论,如美国新林业学说、中欧的接近自然的林业等,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改变传统林业为多目标,多功能的林业,强调林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我国的林业工作者则提出了将我国的林业分为商品林业和生态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新思想。生态林业是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林业生产的一种产业,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林业是由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两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两个子系统的联接和偶合是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间环节就是由各种技术要素组成的技术系统。传统的造林方法和经营技术过份强调经济效益的实现,忽视了生态效益,把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两个子系统割裂开来不可能起到这种中介作用,故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拟生造林的新概念。拟生造林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林业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力,通过人工途径组建、维护和调控一种相似于自然生态模式林的造林方法,它具有提高森林多种效益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采取拟生造林的方法,才能避免过去人工造林中长期存在的生态问题,把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拟生造林在人工造林中遵循的原则

(1)强调人工造林要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森林群落发育规律,在培育森林的全过程中,人们运用的一切技术措施,都必须建立在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特性和林地生境特性的基础上,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

(2)应取消炼山这一传统的清理方法,可用局部割除清理或化学除草剂清理,应尽量保留现有阔叶林木,使之与新造的林木共同生长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

(3)全垦应控制在平缓坡或小面积范围内,在大面积造林时,可采用带状整地或不规则块状整地,不主张采用高强度的改地措施,如深挖整地、全垦撩壕、深翻抚育等。从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4)主张充分利用自然力,即尽可能地利用森林土壤的自肥能力、植被的天然更新能力、森林中病虫害与天敌的相互制约功能等,使人工培养的森林具有与天然林相似的特性。在立地条件恶劣的地方,则可模拟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如在土壤浅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上,可先种草,后种灌木,待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栽种乔木树种。

(5)主张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来恢复森林植被,如植树造林、飞机播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补植、补播、萌芽等,主张多树种、多林种造林,提倡营造结构合理、林相复杂的混交林。总之,从传统林业到生态林业,从常规造林到拟生造林是未来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林业政策和指导思想,也有赖于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p#分页标题#e#

3对策

加强林木营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科技兴林,充分调动造林户管护林木的积极性、主动性,扭转重造轻管的局面。一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加强营造林各环节技术指导;二是积极落实抚育、管护资金,在相应提高营造林建设投资标准的同时将其中的抚育、管护等建设内容经费项目单列,保障造林后续管护工作的经费来源;三是采取招标拍卖、大户承包、股份合作、聘请专职护林员等多种灵活有效的管护形式,落实新造林地的管护责任;四是适时组织工程建设回头看活动,增强责任感,调动造林户护林的积极性、自觉性。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等工程管理,从管理手段上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虚报、重报等问题。一是要提高对建设涵盖营造林等各方面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并从资金上加以支持。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件一次投入、永远受益的好事,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行动起来;二是各级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特别是在数据信息的使用、基础建设等方面要相互衔接;三是优化、完善各工程规划,特别是在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时,要尽量避免地域上存在工程重复交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