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的需要与生态问题的关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人的需要与生态问题的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讨人的需要与生态问题的关系

作者:叶龙娜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指向,成为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改善生态问题与满足人民的需要紧密相关,人的需要与生态改善互为前提。马克思曾围绕人的需要这一主题进行过比较详细的探讨,其中多处涉及生态问题。本文拟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概述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人的需要生态题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制定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个为“需要”下定义的哲学家,他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1]。要准确把握需要的内涵、真正理解需要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去诠释之。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为根本的活动,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去改造世界的,也就是以双重的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归根到底,实践的目的就是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

(二)马克思论真假需要

马克思对“真”“假”需要进行了区分,并对资本主义的不真实需要进行了批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2]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对人类需求的最广泛解释。马克思对真假需要进行区分还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如果坚持满足人们自己的任何需要,在生态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些需要明显地要求无限扩张。如果需要的满足与生态的可持续发生明显冲突,那么实际需要与认知需要之间的区分就是有必要的了。

二、生态问题

“生态”一词是生物学中的专业词语,由此衍生的“生态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处理生物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人们对于“生态”一词的使用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生态”经常与“环境”在相近意义上联合应用。实质上,生态问题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直接导致土地退化,并造成贫困。2)森林生态功能衰退。乱砍滥伐或火灾、虫害等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4)大气污染严重。中国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致使很多物种数量持续减少,甚至灭绝。6)自然灾害频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南方洪涝灾害以及北方的持续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二)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不少人把我国生态问题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口增长过快;其二,经济增长过快;其三,生态保护法制不完善。以上因素对生态恶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它们并不一定是造成当前中国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哲学角度来分析,我国生态恶化的重大原因在于,没有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以人类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表述了需要和利益这两个概念,生态恶化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利益驱动是促使人类侵犯生态的罪魁祸首。在马克思看来,利益是人的需要和欲望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表现,只要个人有需要就存在个人的利益。而要处理好生态问题,根本的前提就是正确对待人的需要。

三、正确对待人的需要(生存、发展、享受)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动力

(一)生存的需要要求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生存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人类作为自然界中一种生物,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已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地把原始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和人的自然化构成人与自然日益统一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把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价值尺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由此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完整统一体”的思想。笔者认为,在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时,不能否认自然生态系统内其他自然存在物同样有他们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人类为其生存,首先必须保护自然,这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维护人类自己生存的唯一选择。

(二)发展的需要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发展需要是表现和发展自己生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的需要,劳动就是一种发展需要,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生活的第一需要”[3]。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发展观视野中生态意识的缺失,这使得我们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我们要总结历史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我们应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分页标题#e#

(三)享受的需要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根本上说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问题[4]。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破环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导致生态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享受需要是人类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享受需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人类的必然需要。要实现这种高级需要,前提是人与自然要达到和谐统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根本条件在于社会制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