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消费模式的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消费模式的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消费模式的反思

作者:牛文浩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一、消费的概念

作为社会再生产重要环节之一的消费,广义上是指维持人类生存和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消耗产品的过程,它与生产、分配、交换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循环的、有机的整体。狭义上的消费是指依靠自然资源生产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用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消费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不仅包括消费个体的概念,而且也蕴含着十分复杂的社会性含义。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消费的个体性的概念就是泛指消费主体在其消费观念的指引下,自觉地、积极地消耗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他指出:“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这只是“肤浅的表象”[1]。可以说,马克思认为消费既不是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人行为,也不是一种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的偶然性行为。此外,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在表现形式,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消费心理是指消费主体对自身消费行为发生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它具体表现为,消费者以货币或信用的支出为外在形式来满足其获得某种产品或劳务时的心理状态。这种常态消费过程的心理机制就是从产生消费欲望到获取消费信息再到最后作出消费决定的过程。在当代社会,人们通常并不遵循常态的消费过程,消费反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越来越多的人被消费“异化”为受奴役的对象,人们被消费所支配,各种虚假的、强迫的、攀比性的消费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对象,人的价值不能得到正确的体现,形成了一种病态式的消费。

二、传统消费模式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财富聚集到个人手中。新兴富裕群体的出现,使得奢侈品消费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并且从长远来看依旧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这是因为,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所依赖的各项制度正日趋走向成熟,加之国内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化和国外的影响,使得我国奢侈品消费连年大幅度增长,现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三大国。然而,现阶段,我国刚刚迈入中下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行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刚刚达到5 000美元,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奢侈品消费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病态式的消费模式。它滋长了社会享乐主义思潮的的膨胀,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享乐主义将实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方式狭隘地理解为挥霍金钱,将人生的目的视为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病态消费将导致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高消费、低积累的发展模式也将引发资金投入持续减少,使技术进步变得更加缓慢,生产资料的投入会变得不合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将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社会文明的倒退。

不仅如此,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病态消费模式,无法解决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且也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期内外两方面的某些因素是病态消费方式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迅速地产生了一个新富群体。然而,财富的增加却没有给我国带来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反而出现了病态式的消费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重农轻商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部分新富人群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依靠转轨时期的体制漏洞获得的,这使得这一阶层的富豪倍受人们的“原罪”指责,其财富的正当性很难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导致我国新富群体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迫切需要人们承认其成功的事实。所以,就需要以过度的奢侈品消费为代表的病态式消费行为来炫耀其成功标榜自己,即在消费方式上以“显摆”式消费为主。正如杜宁所言:“只有人口增长能与高消费相匹敌成为生态恶化的原因,但至少世界上的很多政府和人民已经把人口增长看做是一个问题;与之相反,消费却几乎一直被普遍看做是好事———确实,消费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2]其次,从我国所面临的国外环境来看,西方消费主义的盛行也是我国出现病态式消费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消费观念和现象。消费主义过分追求商品的品牌和时尚,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这导致了人们不断地陷入到“购买即淘汰”的快速消费循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符号意义的生产,它将商品的符号意义和象征价值看作消费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而对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淡化甚至忽略不计。这样,商品就完全蜕变成了符号意义,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变成异化的符号消费,这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人格分裂和道德败坏。随着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日益深入,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开始在我国滋生起来,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变得屡见不鲜,这严重地腐蚀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威胁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

综上所述,虽然现代人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但是,人们却并没有珍惜自然所给予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相反,人们却在肆意地浪费着自然资源,造成社会上的物欲横流。病态式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人类的无限需求为价值取向,将简单的数量消费作为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大量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就是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引领下被浪费和破坏,这种资源耗竭型、精神颓废型的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指责和诟病。拉夫尔明确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3]沃德说:“对消费品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地使用能量,那么,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无穷灾难。”[4]可以说,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将“节约”的理念置于脑后。然而,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金融以及生态危机再次提醒人们“节约”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意识到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全体国民需要重新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摒弃过度奢华和过于复杂的消费观念,建立以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减少生活内容为前提的简单生活方式,提倡“新节俭主义”。#p#分页标题#e#

三、生态消费模式的选择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的消费形式主要是物质资料的消费,物质形态化是其最大特点,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也以物质消费水平的高低来进行评价。这样,绝大多数人就会将消费狭义地理解为物质消费过程,而将消费的另一重要方面精神消费排除在外,造成人们过分地追求物质消费,忽视对精神生活的满足与需要。这种病态式的消费模式,不仅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人变得愈加贪婪,生态危机也正是由于病态式消费与传统生产方式的结合而变得愈加频繁地爆发。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而科学、合理的生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5]。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消费模式。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往往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消费模式的核心是消费的生态性。这就是说,消费对象、消费生产、消费过程、消费结果都是生态型的。生态性贯穿于生态消费全过程的始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践行科学的“新节俭主义”理论与实践,为生态社会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6]。具体来讲,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指消费主体对于消费客体稳定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形成的可以引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

实践证明,物质消费的“幸福感”只是外在的、肤浅的感觉,而精神消费的“幸福感”才是真正内在的、深刻的幸福感。所以,我们要摒弃过分追求物质消费的病态式的消费观念,树立以“内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消费观念。其次,我们要努力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作为对这种不合理消费欲望的一种积极约束,“节制”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消费的作用。消费欲望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消费者要实现必要的消费欲望,就要抑制自身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比如,奢侈品的过度消费。这就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时刻克制自身的消费冲动,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自身的需要以及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可能的消费行为。最后,我们要积极调整自身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要实现利他的效果,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消费者的行为才能既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又能很好实现其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改进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式的过程。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将有益于人类不断解放身心,消除压抑情绪,以积极的、理性的、务实的态度面对人生,充分享受环保、归真、简约、精致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也会十分严重。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第一,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生态消费是继物质和精神消费之后的第三大消费层面。所以,人类应将生态消费视为其消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态消费能力的提高将巩固生态理念,这也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只有更高的生态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从中受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第二,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消费需求有赖于生态产业的做大做强。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要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及文化含量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的生态需求体现了生态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也将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四,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化,既促进了中华民族生态意识的觉醒,也对世界人民物质、精神、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健全将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生态价值观并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并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7]。渗透到物质和精神领域的生态消费能力将有助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形成三种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