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化构建与大学生发展相互合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田传信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发展需要特定的教育环境。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为大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特定环境。校园生态文化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
1.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主要为大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间。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信息,富有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是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最佳场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2.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体现着校园生态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主要为大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氛围。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师生总体的生态价值导向、生态行为和精神凝聚力上,具体包括校园生态文化传统和被大多数师生员工认同要遵循的共同生态文化观念、生态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生态意识等。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能对大学发展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可为大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是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使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个体意识的过程。制度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发展天然合一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合一。具体而言,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略、动力来源、建设内容和实现路径六方面具有天然的合一性。
1.两者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园生态文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以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要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2.两者都把多样化作为自己所遵守的基本原则。倡导多样化,是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传播文化知识和精神产品,能促成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昌盛。倡导多样化就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不同类别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引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新理念。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略,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主体,“大学生”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加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
4.两者都把创新作为自己的动力来源。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只有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创新,进行校园文化的物质创新、精神创新、制度创新,才能形成激励学生认清使命和责任、把握方向、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全面成长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形成科学的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把创新作为自己的动力来源,才能挖掘大学生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
5.两者都把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作为自己的建设内容。成长的涵义:一是指个体的身体形态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个体内在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实质是个体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发育,是“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这是成熟和环境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价值空间,成才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发展的意义和实质。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的矛盾,大学生精神成长也因个体的经历、生活背景、价值取向、情感体验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在大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中赋予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阳光,使其自由、和谐、健康地成长。成才是个体精神追求的反映,只有体悟成才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才能成为大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6.两者都把第二课堂作为自己的实现路径。第二课堂既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行为载体。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余活动可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既包括教研室、学生班级和寝室这些基本的组织单元的小型活动,学生会、社团或院系内跨专业的中型活动,全校的综合性活动,也包括大学生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和辐射,对校园文化生态和谐起积极维持作用,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要实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发展,就必须开发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