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镇保护及发展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历史古镇保护及发展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历史古镇保护及发展措施

作者:谷啸川 谢岩磊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引言

历史古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体现着历史文化特性。其自然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建筑景观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特色。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冲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古镇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在众多的历史古镇保护规划中,往往更多的去注重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而忽视对周边山水环境与历史脉络的保护,导致历史古镇山水格局的破坏和生态文化的遗失。

2历史古镇保护的生态文化要素

2.1生态文化概念辨析

关于生态文化,有许多专家已经有了定义。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①王玉德认为:“生态文化是有关生态与文化关系的文化。具体来说,涉及四个方面:1生态对文化的影响。2影响生态的文化。3区域生态文化圈的特点和比较。4生态文化的发展轨迹,即生态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②从字面上来看,“生态”一般指生物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结构及功能关系,包括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生态文化”就是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及其总和,包括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其核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历史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

影响历史古镇生态文化有多种,根据一般文化的三个层次,可以将古镇的生态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非物质文化。历史古镇生态物质文化分有古镇的外部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和古镇内部建筑肌理。外部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包括古镇周边山、水、绿地、领地、田地等及周边环境,这些影响着古镇的选址、布局形态、延伸发展方向等外部格局。古镇内部的物质文化要素有人文景观、街巷空间、历史建筑、生产消费方式等,这些要素从功能、空间、建筑形态等方面影响着古镇的内部肌理。古镇的外部格局和内部肌理是古镇物质肌理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城市制度和思想观念,是古镇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同时,这些因素形成了古镇特有的生态建设观,通过人们的建设活动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古镇的物质肌理(图1)。

2.3基于生态文化要素的历史古镇规划方法

基于生态文化要素的历史古镇保护就是要从历史古镇的生态要素入手,找出古镇生态文化的过去、现在的各个因素,发现古镇保护的问题,总结生态文化的存在形式及意义,规划古镇发展未来。(1)确定生态文化要素。确定影响古镇保护的物质生态文化要素和非物质生态文化要素,对这些要素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分析这些要素对古镇未来保护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保护规划提供指导。(2)分析现状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和居民采访,找到古镇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从问题出发解决古镇保护问题。(3)制定保护规划。根据要素分析和问题的提出,从古镇生态文化要素的各个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的古镇保护规划,保护古镇的物质肌理和非物质文化。(4)提出文化发展建议。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古镇生态文化要素,对古镇未来发展布局、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古镇繁荣复兴。

3罗田古镇生态文化要素分析与保护规划

3.1罗田古镇概况

罗田镇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边陲,邻近湖北省,交通便捷,三条出境主干线四通八达,“1小时万州,3小时重庆”。罗田古镇位于罗田场镇的南面,紧邻罗田新镇,始建于明朝后期,是川鄂两省陆上交通必经之地。历史上巴盐销楚,形成了商业繁荣的巴盐古道,罗田古镇便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之一。古镇由三条老街呈“之”字形组成,现占地面积1.8ha.,房屋720间,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2010年4月,罗田古镇被评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3.2罗田古镇物质生态文化要素构成与保护规划

3.2.1山水空间格局

罗田位于多山环绕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和蜿蜒其中的百丈沟构成了古镇的主体山水格局(图2)。镇周边分布有多座山丘,形成群山环抱之势,百丈沟自东向西在古镇西南面蜿蜒而过,滨水两岸植被丰富、风景秀丽。古镇因山就水建设,形成了带状的城镇格局。此外,古镇周边的耕地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潇洒柔畅,形成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观(图3)。由于古镇的建设发展,占用了古镇周边的耕地,建筑高度也未得到有效控制,现状古镇生态空间格局遭到破坏。新镇与古镇保护区间也缺乏风貌协调过渡带。新镇建筑主要以现代建筑为主,在建筑体量、层数、材质、色彩等方面与古镇建筑极不协调,但由于古镇与新镇只相邻一条街,相互干扰比较大。依据罗田古镇现有山水格局,保护规划中将周边山水空间统一纳入到保护控制范围内,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将古镇空间格局分为三个层次来保护(图4)。(1)第一个层次是古镇周边的山水绿地保护区,即核心保护区,这是古镇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组成部分。规划区内自然山体和水体周围严禁建设,坡度大于25°以上的山地逐步退耕还林;沿河地区严格控制生活污水排放,严禁发展规模化的河流水体养殖。严格控制区内其它地区的建设活动,新建建筑应该与古镇建筑风格协调。(2)第二个层次是百丈沟沿岸和古镇与新镇相邻的区域,即建设控制区,是山水格局重要控制区。保护古镇周边山体的天际轮廓线,周边建筑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应不破坏原有山体的起伏形态。百丈沟沿岸规划滨河绿地,建设亲水平台、生态湿地等。古镇与新镇的临界面采用绿化隔离,形成缓冲地带。(3)第三个层次为古镇内部,即风貌协调区,这是古镇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的有机组成区域。严格控制新建和更新建筑的建筑高度在12m以下,形成舒适宜人的街巷空间。同时,新建或改建建筑要按照原有风貌标准进行建设,以达到风格统一。#p#分页标题#e#

3.2.2街巷空间

罗田古镇的主街成“之”型,总长391m,宽1.8~3.5m,街道两侧多为1~3层建筑,尺度宜人。街道多用条石铺成或用不规则石材镶筑,质量完好。古镇道路就山形布置,车行道路从外围穿过,内部主要巷道平行河道或等高线,与主要街道连接的支路多采用踏步梯道,因势就形,灵活多变。道路两侧分布着商号百余家,形成流动性较强的生活线性空间。由于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现状古镇建筑肌理遭到破坏。古镇中大部分的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由于保护工作的不到位,木结构建筑或已倒塌毁坏或建筑的围护结构和构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现代风格的平屋顶建筑的出现,也破坏了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1)街巷空间重构罗田古镇主要街道是“之”字形的主街,街区公共空间少,空间较封闭。在对古镇街巷空间重构中,拆除违章建筑和质量较差、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留出公共开敞空间,打破老街封闭阴暗的气氛。形成外部道路、主街、巷道、滨水步道组成的街巷空间系统。巧妙地借用周围山景水景作为古镇内部街巷空间的对景,既缓解了古镇狭窄的街道造成的封闭压抑的空间感,也营造出了多变的空间结构(图5)。(2)沿街立面改造“之”字形的主街为古镇传统风貌的主要体现,也是沿街立面改造的主要地段。改造主要采用改观、修缮、拆除、更新措施,着重完成建筑的整体立面改造、细部构建修复、墙面的清理、部分门窗的更换。

3.2.3人文景观

罗田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字库塔、普济桥等历史景观,形成了反映罗田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场所。古镇人文景观虽多,但是空间分布较散乱,相互间关系不明确。规划结合主街走向,确立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突出和强化标志性景观。将传统街区划分为三条景观视线保护走廊,分别为:似桃源—普济桥,普济桥—玉成苑—禹王宫,禹王宫—字库塔,通过空间的缩放转折,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图6)。

3.2.4重点历史建筑

建筑是古镇组成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古镇物质文化的载体,折射出了古镇的民风民俗和精神生活。罗田古镇地势起伏较大,建筑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以地形作为主体、建筑作为客体,使建筑适合地形,利用提高勒脚、架空、吊脚、悬挑等不改变建筑物上部竖向处理的方式,或者通过灵活的组织建筑内部的竖向关系来提高建筑物与地形之间的吻合程度,达到建筑与场地地貌有机结合的处理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形态。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和风貌,采用复原修复、改造修缮、风貌整治和拆除重建四种整治措施。重点建筑除了外貌修缮复原外,一般不进行改造,对建筑内部的改造应限制在最低限度。在建筑功能更新中应考虑到当地居民需求以及未来生产发展方向:以生活为主的建筑,从更新居民生活设施入手,完善厨卫设施,整理院落空间;以服务为主的建筑要从服务对象入手,重组平面布局,完善流线功能。

3.2.5生产消费方式

罗田古镇生产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几乎没有,第三产业也仅能满足本镇居民的内部需求。居民消费方式单一,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安排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使物质得到合理循环,太阳能等能源得到高效转化。同时,利用古镇良好自然和文化资源,适当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提高消费效益。消费水平的提高以自然生态正常承受力为限度,消费方式和内容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3.3罗田古镇非物质生态文化要素构成与保护规划

罗田古镇的非物质生态文化要素由社会组织、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构成。(1)社会组织。罗田古镇以宗祠形成了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编写“族谱”,推选族长主管祭祀祖先和宗祠财产,族人遇到重大问题也在族长的领导下解决。古镇上的玉成苑就曾承担有宗祠的功能。(2)民俗文化。罗田镇古时为土家族人聚集地,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的土家族传统民风、民俗。如迎新嫁娶,红白喜事,有历史流传下来的狮舞、锣鼓等庆贺方式;对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仍沿用传统习俗进行庆贺。古镇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豆花、豆腐脑、豆腐干、绿豆粉以及笋类食品等种种特色小吃已经成为了古镇饮食文化的代表。(3)宗教信仰。罗田古镇宗教信仰主要是土家族的信仰文化,有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神灵崇拜有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和自然神灵;对祖先的祭奠是宗教中的祖先崇拜。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罗田古镇传统文化已逐渐丢失。原始的社会组织已经基本消失,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年青一辈逐渐淡忘。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突出以土家文化和商贸文化为代表的古镇文化特色,适应时展,提升文化品位,给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积极组织各种传统庆典节日和各种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等,为非物质文化的延续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恢复古镇历史悠久的特色店铺,如制秤店、酱油铺、钱庄等,恢复集市贸易功能。

3.4罗田古镇旅游发展策略

罗田古镇涵纳了商贾文化与边贸文化等场镇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具有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两大资源,作为万州旅游的重要节点,规划策略主要以以下开发两类旅游为主:一是古镇文化游:充分利用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历史建筑、人文景观节点以及各类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打造土家露宿、土风礼赞、罗田锦市等景点,串接各重要历史建筑与景点,塑造连贯的历史文化游览序列,组织成明清文化游线,形成半日古镇文化游,游客主要针对万州区以及利川市的市民。二是假日休闲游:结合古镇周边“似桃源”、百丈沟、梯田景观等自然田园风光,打造百丈听涛、曲径通幽、桃园茶肆、稻香麦黄等景点,组织成滨水风貌游线,提供休憩、游赏服务,形成半日至两日游,可返回,可住宿,主要针对主城区及附近区县的游客(图7)。

4启示与思考

历史古镇作为生态文化的载体,其选址、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建筑等各方面均体现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思想。在现代化冲击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镇文化趋同化的今天,这些前人留下来的生态文化思想显得尤能可贵。在古镇保护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并发扬古人的生态文化思想,结合古镇的物质肌理空间与非物质文化,将古镇融入到周边山水环境中整体保护,形成“山—水—镇—巷”有序的空间组合。#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