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生态文化建立讨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院生态文化建立讨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院生态文化建立讨论

作者:杜君芳 江红岩 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概念

生态文化的概念来源于罗马俱乐部创始人佩•切伊,其基本内容是: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习惯,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1]。在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空前提高,经济至上理论的流行,人类的贪欲和征服自然的信心都恶性膨胀,20世纪下半叶人们尝到了不尊重自然的恶果。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作为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教育界也率先进行了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在1976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中这样界定教育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校园生态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尽管学界尚未对校园生态文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基本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校园生态文化是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和谐作用于校园以及与校园紧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直接反应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是师生共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产物,具有和谐性、整合性和与时俱进性[3]。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三个特征[3]:第一个特征是校园生态文化的使命特别崇高。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一个没有高校创造思想影响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第二个特征是参与主体的高素质。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他们承担着创造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是社会知识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第三个特征是校园生态文化的和谐性和前瞻性。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校园必然是和谐的,作为引导社会前进的发动机,校园生态文化必须具有前瞻性。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

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校园生态文化重在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率先建设生态文化就成了高校肩负引导社会前进重任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一)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外部和谐生态文化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表明,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存在着本质的联系。高等教育需遵循这一规律,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处于经济的制约之中,高等教育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推动经济发展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职责。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而反哺社会。比如,美国高校明确把教育为社会服务与科研、教学一起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美国高校除了传统的理工、经文史学位外,新增设的学士学位有:财政学士、教学法学士、护理学士、公立学校音乐学士、卫生教育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海军学士、职业教育学士、宗教教育学士、职业农业学士、家政学理学士、演讲学士,等等。美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使高等教育永远充满活力。为此,我国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更新现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增加新专业,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治方向、政治制度所制约。高等教育在不违背自身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意志与政治意识的人才,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社会文化是以观念形态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变革过程。同时,它又是以观念形态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社会的每一种活动都要承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制约;社会的每一个人也在自觉不自觉的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并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一般也是通过文化中介起作用的。可以说,高等教育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教育的目的、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道德教育以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受到文化全方位制约。

(二)结合自身状况构建校园内部和谐生态文化

1.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硬实力。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提出:“文明大学校园应以物和新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为内容。”[4]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大学校园,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广大师生专心致志于教学和科研。同时校园环境也是反映学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校园面貌反映学校的治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当然也折射出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另外,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在每年的招生宣传中,不少家长四处观察。学校的校园建设往往是直接影响学生报考哪一所学校的重要因素。

2.注重内部和谐,打造校园生态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秉承学术自由,深化大学理念。大学是传递精神知识、积极探索新学问新领域的场所,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的土壤。”学术生态环境是大学的生命基础,大学学术生态环境既要受到大学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校园生态文化内部的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的渗透,同时还受到学校环境、院系环境、学科专业环境、课程组和课题组环境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学术环境,要注重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注重加强学院环境建设,突出学科特色,浓厚学术氛围,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注重学科关联,注重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等学术种群建设;注重培养师生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师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习风气;注重培养师生自尊自律、珍惜学术声誉的意识,并用制度和纪律约束师生,共同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采取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师生做真学问,努力把校园变成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p#分页标题#e#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民主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师生是构建和谐生态校园的主力军,师生和谐是实现校园和谐生态的基本前提。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要增强民主意识,坚持平等原则,破除等级关系和实用主义的庸俗关系学。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应当得到理解和包容。在师生交往中要强调自由平等地探讨和真诚密切地合作,增强群体创造意识。平等而坦诚的学术与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师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打破个人的思维定式,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和思维的惰性。活跃而敏捷的思想交锋是一种竞争,一种动态和谐。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砥砺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是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生态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推进现代大学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踏实奋进、灵活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