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化是科学进展的必然选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总书记站在全球高度谋划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辟陆海统筹发展新路径、促进山东半岛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促进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为蓝色经济战略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把山东半岛真正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统筹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神本文化”;二是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原始文明时代,以石器为工具的人类对自然界既依赖又恐惧、迷信、敬畏和崇拜,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秘莫测的“神力”主宰着人类命运。这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自然观。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初期,以人服从自然为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以朴素自然观为基础形成的崇敬自然界威力,对之顶礼膜拜的行为和观念,即神本文化,具有绝对依附于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化特征。人本文化起始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由依附自然到积极地干预自然。工业文明以后,人类从古代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和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笛卡儿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下,人们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形成了“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人定胜天”等观念,致使人类中心主义急剧膨胀。一方面,人类把自然界当作索取资源的仓库,毫无节制地开发、掠夺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当作抛撒废弃物的垃圾场,毫无顾忌地排放废弃物。这种无度的行为,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等全球性问题,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以机械论自然观为基础的人本文化,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割断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说,“人天对立”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特征,这是人本文化的典型表现和必然结果。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正是从这种深刻的反思中,人们认识到,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类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下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相对落后的结果。因此,要摆脱生态危机,必须超越旧的世界观,进行一场真正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这种“文化革命”,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改变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发展模式和人的生活方式等,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集中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是由人统治自然、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文化,转向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新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发展方式反思后的理性选择,是人类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变革的产物,是人类克服生存危机,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专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它不仅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应该包括人类为解决生态问题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所有战略、制度等。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应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含义,主要是指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即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还包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制、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等。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蓝色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集合体”①,蓝色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它打破海陆分离的传统发展观念,强调海陆统筹、一体推进,并在海陆统筹中实现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蓝色经济战略是科学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的优化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蓝色经济区的命脉。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情感、愿望的反映,是能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类资源进行协调与整合的文化。生态文化互利共生、多元共存、竞争发展的生态学基本理念与蓝色经济战略目标相一致。因此,蓝色经济战略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文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引导和润滑功能。首先,生态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和谐共生的理念,引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蓝色经济区以海洋为特色,强调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要实现海陆互利、互补,达到共生、共赢的和谐,必须构建起民主开放、良性互动的思维态势。开放、多元、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贵和向善的生态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使之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进而转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生态文化具有协调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协调性,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观念,不仅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助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生态价值观把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科学地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海陆优势互补,实现人—海洋—陆地—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再次,生态文化具有约束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将人伦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以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观来约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追求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大生命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人类的行为,仅仅依靠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体系,使人类的行为受到理性和道德的双重约束。生态文化正是以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经过提炼升华,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观念行为具有很强的理性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成为支配和约束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最后,生态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实质上追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当代与后代永续发展,局部的、现实的利益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辩证统一。因此,生态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诱导、刺激公众的环保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总之,生态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使蓝色经济区建设不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反映了蓝色经济战略的价值取向。#p#分页标题#e# 三、生态文化建设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工程 蓝色经济区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环境保护,形成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开发、保护、利用新格局。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全国第六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山东在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生态文化相对薄弱,特别是生态观念较为淡薄、生态机制不健全等,仍然是制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瓶颈。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当务之急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环境资源保护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层面,从技术工程层面,扩展上升到政治、法律层面,上升到伦理价值观层面,关注人的生态化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倡导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生态价值观念,崇尚更加健康、文明、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培育生态观念: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 建设生态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是普及生态教育,培育生态观念。生态教育要着眼于实现人的思维意识生态化、制度设置生态化、行为习惯生态化,要使生态观念熔铸于人们的思维和日常行为习惯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成为人们的终生理念,这是生态教育的关键,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加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把生态教育纳入国民终生教育体系。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公民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努力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价值观是隐含在人的意识中最深层的东西,往往不为人们明晰地察觉,但它对人的意志、情感和信念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人类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是影响人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层动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精神世界中价值取向的褊狭才是最终造成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本原因。深入探究便不难发现,引发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或者社会意识原因,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传统价值观。因此,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也是建设生态文化的核心所在。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总的看法,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倡导重建人与自然平等、友善、共存的关系,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价值观以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这一社会利益为最高目标,要求人们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是基于对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自然价值的最新认知。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从人统治自然的人本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因为,人统治自然的人本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反自然的文化,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价值,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使自然界受到损害,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人类只有从价值观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调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总之,生态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保证,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生态生产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考虑“绿色”发展,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布局,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陆域生态环境为基础,集约和节约利用生态资源,强化节能减排。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统筹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从单纯以人的物质利益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人和自然双向关怀进而实现二者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生产力,最根本的是实现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切实改变掠夺自然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观念,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又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主要内容,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蓝色经济区建设就是要以循环经济模式大范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掀起一场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因此,实现生产方式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础工程。其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对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来一次新的革命,由追求物质享受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理性状态转变,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消费者健康,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活方式,即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种生活方式,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崇尚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在消费数量上,倡导适度消费,反对过量浪费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力行文明消费,反对奢糜消费;在消费内容上,施行绿色消费,反对不当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一种适度、环保、可持续的消费观,它追求健康理性的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①。总之,生态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的生存能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能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将物质生产能力、环境生产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p#分页标题#e# (三)健全生态机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保障 目前,在公众环境意识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必须加强生态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等生态机制,这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环保政策和生态法律法规制度。发挥政府的作用,围绕加快海洋开发,强化海洋管理,促进海洋保护的目标,推进相关海洋管理立法工作,加大海洋执法力度,构建适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需要的海洋法制环境。我国现有的生态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为此,必须加大环保立法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海陆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保执法体系,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方面的机制。其一,要抓住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这个根本环节,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干部树立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理念,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在内的考核指标,使政绩考核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二,健全生态管理体制。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建立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使政府职能部门合理分工、有效协调,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其三,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四,完善科学决策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行重大环保问题听证制度,完善生态奖惩机制,激励企业和个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再次,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应体现在环境规划、决策、监督、投资等方面,要使人们明确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要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四)绿色技术创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的技术保证 绿色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绿色技术是由相关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现实的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它包括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的营销机制、网络化供应链、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以切实有效地推动人与自然互利互惠的生态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生态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超越旧的世界观,转向宇宙一体化的、生态学的世界观;从物质形态上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统一起来;从制度形态上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从而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