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化观建构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面向全社会构建生态文化观的政策支持与哲学依据 历史总是在矛盾中辩证地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缺陷,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日渐增大,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表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中国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问题,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面向全社会进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全社会有义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环境中应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不能千篇一律,生态文明教育也要面向各具特色的对象。我们的党和政府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面向全社会,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一端是展现出人类物质财富大幅度增长,另一端是暴露出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问题。作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矛盾的影响,生态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使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由全社会来承担,决不能由社会某一个组织、某一群对象来解决。 二、构建生态文化观对于解决生态问题的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生态文化观特指按照不同群体的特征,依照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精神,构建群体的生态文化观,利用这种生态文化观影响本群体活动,解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指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亦可指科学、艺术、哲学、信仰、道德风俗以及思想观念等精神成果。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社会组织结构、观念精神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同心圆的圈层结构,观念精神当然属于核心,构成了文化的固有内核。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特定的信仰与观念通过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科学和教育传播展开,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生态文明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求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观念,本文力图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构建出不同的生态文化观,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发展问题。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五个对象现有的生态文化观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企业”、“政府”、“学校”、“媒体”四种组织和一个特定身份“个人”中开展,这五种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贯彻“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政策时,教育形式应该不同,这五种对象的生态文化观也各具特色。 1.以“资本获利为目的”的企业是否形成了既能发展又能环保的生态文化观?本文认为近代工业社会以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企业造成的,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企业应该成为维护生态文明的生力军。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企业的生态意识缺乏,单纯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忽视了企业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缺乏生态文明观念,加之大量企业本身缺乏自身文化观念,企业生态文化观念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企业中尚未形成构建本企业生态文化观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引导企业构建内部生态文化观念。 2.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政府是否出台了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政策?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生态观?本文所指的政府指广义的政府,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公共机关,因为政府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政府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时,承担着组织者的地位和表率者的身份。从立法角度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已成体系。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指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等环境保护法律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法律解释、环境标准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法中都已经具备了规范的体系。从执法角度上看,我国环境执法存在较多问题。大概存在以下问题:执法环境较差,影响执法水平,一些企业甚至暴力阻碍法律执行;环境执法形势日益严峻,执法队伍人员少、装备差、监控手段落后、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突出;环境执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总体看,环保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改变不了这种状况,环保法律就是一张废纸。从司法角度上看,环境司法也面临突出问题。比如涉及环境保护案件取证难,诉讼时效认定难,法律适用难,裁决执行难。从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素质上看,在生态上,有些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素质表现得不是特别好。 3.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学校是否建立了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和拥有专职生态课程教师?学校生态文化观念又如何?我国的教科书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中都贯穿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教科书中都纳入了生态文明的知识。学生们不仅通过所学的生态教育知识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约束、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尽管有时候这种作用表现得微不足道,但是长期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社会人员的行为。但是问题往往存在于当学生逐渐成长并走向社会之后,从事工作中忽视了环境问题,似乎忘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当然,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归结于整个社会大环境问题,也有学校教育本身问题。 4.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媒体是否体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拥有自己的生态文化观念?媒体是指宣传的载体或平台,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这些传播、宣传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快速、放大功能,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功能宣传生态文明理论。据观察,目前许多大的网站、媒体都开设有公益频道,这些频道在传播生态环保教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腾讯公益频道”、“百度公益频道”、“新浪公益频道”、“凤凰网公益频道”,这些网站一方面作为媒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在宣传生态环保方面起到很积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5.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人是否拥有颇具魅力的环保素质,影响自己又带动他人了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了人不是单个的人,他是社会的人,是实践的人,人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以发挥和认可。我们可以研究发现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中的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影响因素,构建出人们所共有的生态文化观念。 四、构建五种生态文化观,统一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1.构建“保持利润增长,实现环保节能”的责任型企业生态文化观 现任人民大学、北京大学MBA企业文化专业特聘教授,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很看重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他把建设优秀的集团企业文化作为集团管理的核心命题,充分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那么,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生态文明问题是否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中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本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社会成员的责任,如果企业展示给外界的是一种负责任的形象,对产品负责任、对企业的生态影响负责任,那么消费者很容易认可该企业的产品。美国道琼斯分析师曾说,凡资产回报率高的企业在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方便都同样优于竞争对手;凡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影响的企业股票业绩都比其他企业好。在国际上,是否履行社会环境责任正成为企业是否能够进入全球市场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文台说:“企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维护生态文明的生力军。这支队伍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生态保护的力度。” 2.构建“服务社会发展,有政策、做得好”的服务型政府生态文化观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原则和思想。我们国家大,大国家不能搞“一刀切”,尊重和支持各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对人民群众负责,着眼于长远建设,可持续发展,留下充足的资源,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将事业平台当作炫耀自身功绩的展示台。树立生态立法观念、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中国环境法的生态化。 3.构建“教授学生知识,培养生态意识”的育人型学校生态文化观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青年学生中灌输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学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学校特有的生态文化观,传播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教材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融入教科书中,实现潜移默化作用,按照不同的教育阶段,纳入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有区别的贯彻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在教师方面,注重教师个人行为,教师必须起到表率作用,加强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形象;在学校方面,学校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全局规划中去,把生态文化观纳入校园文化观体系中去,要用文化的理论影响学生行为;在科研方面,构建生态创新与学习结合的生态文化观念。 4.构建“监测社会环境,传承生态理念”的心声型媒体生态文化观 现代社会,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职业敏感,运用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甚至是无孔不入的报道,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利用媒体的这种功能,在监测社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媒体在进行社会舆论传播时,要树立生态观念,报道什么,该怎么样报道,要有媒体生态文化观这把尺子衡量,尽最大努力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和生态教育的传播。媒体对企业、政府等组织进行如实报道,敢于揭露企业、敢于揭露政府的行为,捍卫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5.构建“拥有生态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和谐型个人生态文化观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是社会人,人的发展必须和社会融入。在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时,也需要我们个人努力,我们个人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素养,从小要培养生态观念、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文明修养的人,历练出个人生态素养。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乃至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我们作为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坚持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我们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必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促进他人共同发展。做一个有生态素养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五种生态文化观”的构想。我们可以看出,这五种生态文化观都是服务于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企业、政府、学校、媒体、个人,是相互联系的,这五种生态文化观也是内在统一、辩证统一的,这也正是本文为什么要这把五种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起讨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