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化视角下民族健身操的审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我国少数民族认识到自身生存利益和生态环境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联系,自觉形成了浓郁的生态意识,创造了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不断提升民族生态文明素养.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既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又随着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强大的吸纳力和兼容性,具有显著的生态文化特征.民族健身操是我国少数民族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在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结合国家民族体育政策和现在流行的一些时尚体育文化元素发掘整理而成的一种新型表演性有氧健身操类运动项目,也是在“操乐”化的民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以“操”化民族舞蹈基础动作为主的身体练习,主要包括民族体操、健身操和韵律操等[1].为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民族健身操在形成过程中积极吸纳了健美操、艺术体操及现代舞蹈等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和思想,实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民族健身操体育性的直接表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扬弃,不断自我完善,形成了独特地民族体育文化.因此,在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开发重点传承的相关政策影响下,从生态文化的视野综合审视民族健身操对其未来发展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扬及民族体育生态文明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民族健身操的生态文化特质 民族健身操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体育文化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不断演变的结果,除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固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与体育文化的动态和谐及巨大的民族文化张力,反映了人们文化生态意识的复苏,具有典型的生态文化属性. 1.1民族健身操是健美操与民族舞的交汇演变 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都在不停地循环代谢,这种循环与代谢体现在文化层面上就是交汇消融与演变,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和时空特征.民族健身操通常被认为是操和舞交汇演变的新运动项目,是民族传统舞和现代操的完美结合与呈现,是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是现代性对传统的一种唤醒与激励,是用“操”的规则及思想荡涤民族传统舞中的迷信糟粕成分,它虽然采用了操的节奏但又不失民族舞的神韵,基本保留了民族传统服饰和音乐的风格,摈弃了复杂抽象、综合虚幻、类别多样的舞台和舞蹈艺术[2],塑“舞”成“操”,化繁为简,寓古于今,综合展现.民族舞是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健美操只是后工业时代西方社会群众体育的产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健身方式.操与舞的融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进步的体现,事实上,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较为原始的分类中,操也常隐匿在舞中,而且内涵更丰富,这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各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差异及分类视角的不同,民族健身操也常被称为民族健身健美操或民族健身操舞.由此看来,民族健身操的形成是操与舞交融的结晶,是以民族健身为目的,用操对民族传统舞进行的梳理与规范,同时也是民族舞向操类运动项目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了用民族传统舞的基本动作把操类运动的思想具体化.因而民族健身操形成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特质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交汇与演变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生态文化属性. 1.2民族健身操是民族体育和现代表演艺术的综合呈现 民族体育和现代表演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并不是代表两个毫无关联的领域,体育达到艺术的高度方能表现体育的魅力,艺术如果用体育的方式表达亦能表现艺术的风范.表演类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中的艺术,也是表演艺术中的体育.民族健身操是体育中的艺术,在传统意义上则应是艺术中的体育,因此,民族健身操是一种综合了体育与艺术的运动健身项目,是一种以体育为表现形式的民族艺术,应从体育与艺术的双重视角综合审视,二者的交合也展示了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美.民族健身操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并非是以耗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相反,它还是一种健康而具美感的文化形态,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美的追求,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初级阶段的民族健身操主要是以体育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特质,在充分发挥体育功能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艺术的展现.事实上,从体育的视野开发民族健身操更加客观,也易于操作,而从艺术的角度则显得比较抽象,无从下手.当民族健身操取得较大的发展之后就具有更明显的艺术性,就更应侧重于对其艺术层面的审视,但也无法否认它作为运动项目的健身功能.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从体育和艺术的双重视角综合认识民族健身操,正确理解它在文化构成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和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的特质.这种随时空变化而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特质的逐步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民族健身操的文化内涵本身也应看作生态文化的构成部分. 2民族健身操运动的文化生态属性 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特征,注重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和谐,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互作用来研究民族文化的产生及发展的规律与模式.民族健身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缩影和具体表现,它在民族生存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被烙上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双重印记,具有明显的文化生态学特征. 2.1地域规定性表现出的文化自然生态属性 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在体育领域中的呈现,是人类身体活动方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筛选转化的结果,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直接联系,具有自然生态的依从性.各民族构建自己的文化信息系统显然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这不是人类的选择,而是人类生物属性规定的结果,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断从自然中获得能量的前提和基础.[3]在不同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其个体集群方式的多种选择,也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但这些都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在生态学视野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解构后呈现出采集渔猎型、畜牧型和农耕型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类型又可以拆分出不同的亚型.在这些不同类型体育文化支配下的民族健身方式和体育发展趋势必将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这就成了民族体育的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高山、谷地、草原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域封闭,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形成各自不同但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与品格.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必然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征,这也注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所以,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孕育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健身操也必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和绚丽多姿的外在形象.#p#分页标题#e# 2.2中西体育融合的文化自身生态属性 生态学视野中的文化指大的文化环境,也指具体的文化构成.对民族健身操文化生态属性探索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现代操类项目主要源于西方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健身操的项目名称本身就有中西方文化共同穿行的痕迹,表明是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文化自身的生态特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相对稳定、自我保护、延续发展甚至自我封闭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之在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时表现出强烈的内聚力和消融性,在接纳外来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性和主体性;西方文化属于海洋文化,崇尚开放、进取,提倡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鼓励自由竞争意识.[4]这两种文化在体育领域分别成为注重和谐内敛的养生体育和崇尚自由开放的竞技体育成长的沃土.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大众健身为价值依托的民族健身操既有和谐健身的思想又有以竞技促发展的要求,同时呈现出中西文化的影子,但又不是中西文化的简单融合.从吴炫先生本体性否定的中国当代文化批判观点来看,民族健身操更体现出中西文化融合下的一种穿越,是现代不具有任何破坏性的文化善意批判基础上的对民族健身操自我世界的构建,也是建立在平衡否定基础上的一种创造[5].这种“融合与穿越”的文化特征体现出了民族文化中特殊的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自身代谢功能,同时也要求民族健身操在操与舞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探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民族文化坚守嬗变的文化社会生态属性 文化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发展态势,也取决于它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稳定性及代谢能力,即坚守与嬗变.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民族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动态和谐,这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由此看来,嬗变也是一种坚守,坚守的是特殊生态环境要求下的万物皆在变这一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坚守也是在嬗变,应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需求灵活应对,事物发展和成败的关键尽在于此.民族健身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嬗变的结果,但这些嬗变并没有局限于历史及民族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从过程上来看,民族健身操从艺术向体育再向艺术嬗变;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民族健身操实现了舞向操的嬗变;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民族健身操的嬗变体现在朴素的自然观向多元人文思想的演变上;从总体发展观念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相对闭合也趋向于整体开放,这对接纳和消解外来文化十分有利,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健身操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坚守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坚守之中求嬗变,在嬗变中坚守,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生态规范的具体呈现,体现了民族健身操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3民族健身操运动的生态发展思路 生态化发展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类自身等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最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民族健身操应顺应时代特征,积极吸纳现代体育及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态和谐前提下的基因优化和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助力和支持. 3.1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前提开发其文化功能 民族健身操在形成之前其文化因子多蕴藏在该民族的宗教、节日、祭祀及习俗等传统文化载体中,通常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其中体育元素的进化十分缓慢,人们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宏观的民族文化视野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职能的发挥也体现在非体育的层面上.随着国家全面健身政策的出台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和西方健美操等体育形态的影响下民族健身操迅速形成和发展,并且在大众健身、文化宣传及艺术表演等多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引起了广泛关注.于是在大型的文化活动中民族健身操也逐渐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逐步成为多种媒体的关注对象.在一些旅游景点,民族健身操也成为表演项目或游客的体验项目,增强了景区特色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民族健身操找到了新的文化载体,实现了和产业文化的连接,成为体育或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这是文化生态大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社会背景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促进经济和实现文化和谐共赢的功能.因此,民族健身操只有与商业文化连接才能保证其更多的开发价值,才能突显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争取一定的经济保障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2在传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拓宽发展领域 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可以推断,体育运动形态的演进遵循由宗教体育到科学体育再到艺术体育的发展进程.[6]任何运动项目的发展进程几乎都是以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展并尽量开发其各种功能为前提的,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不同,但都表现出了自身发展在不同阶段和范围内的和谐性,这是运动项目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族健身操在发展历程中也应积极开拓各个可以拓展的领域,大面积推广是深度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的体育发展途径来看,家庭和学校体育是群众健身的早期阶段,学生在学校里培养的体育态度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简易健身形式的民族健身操可以当作校本课程重点开发,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传扬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为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服务.社区体育拥有大量的体育人口,是民族健身操产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也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民族地区节假日庆典活动表演等都为其在群众领域里的发展提供支持.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更高阶段,民族健身操一旦被列为比赛项目,就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民族体育艺术,不同类型的民运会及单项比赛表演等保证了它在竞技体育方向的发展.民族健身操在这些领域的拓展也必将不断丰富和凸显自身的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的动态和谐,而且也一定要以和谐发展为前提.#p#分页标题#e# 4结语 融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时尚健身健美操于一体的民族健身操终于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破土而出,在“操化”健身思想引领下逐步形成了自身风格,以体育运动的形态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风彩.毕竟民族健身操的形成时间非常短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在文化构建中的很多构件还没能真正成熟,也没有完全协调,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议,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艰涩的发展过程,相关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民族健身操运动的文化生态审视是一次对民族体育、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探寻之旅,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视野中寻找民族体育和民族艺术的源起与归宿,也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追寻民族健身操茁壮成长的力量之源和思想之根.通过多角度综合的逻辑分析可以认为,民族健身操具有生态文化的特征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国家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尝试,民族健身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民族文化生态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一定的环境中也必然提升人们的体育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体育文化的代表,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和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变是紧密相连的,也注定受自然、社会和文化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立足生态文化的视角认识民族健身操的发展规律对其自身发展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进步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