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在城镇生态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道在城镇生态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绿道在城镇生态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和课题的负责人,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镇绿地系统生态构建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2008BAJ10)],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风景园林界得到的最大科研项目资助,全国20个单位共420人开展了为期4年的研究与示范。围绕城镇绿地问题,聚焦于绿地生态建设与管控的关键技术,项目包括6大课题:课题一、城镇绿地标准化生态信息获取与综合评价关键技术;课题二: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课题三:节约型城镇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四:城镇绿地特殊生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五:城镇绿地生态管控关键技术;课题六:城镇绿地生态建设综合技术示范。其中,课题二从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重点研究城镇绿地空间结构形态,包括3个子课题研究与典型地区验证:1)城镇绿地对于城镇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耦合;2)城镇绿地的空间扩展与生长的动态模拟;3)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决策,提出了中国城镇绿地空间结构、实施、政策的新战略(图1)。本文的研究思考一方面源于该项目与课题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近年以风景园林为引领的城市中心区规划实践的研究总结。   1未来城镇绿地的ECD功能与网络化形态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次千载未逢、空前绝后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证同样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绿化量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地发挥绿地的功能效益?如何结合城镇发展保障城镇绿地的兑现,使城镇绿地与其他城镇用地互利双赢?要解决这两大“内”“外”问题,绿地空间结构就成为了关键。从霍华德的理想田园城市到近代伦敦、巴黎、莫斯科、柏林、上海、北京等以大都市为代表的城镇的绿地空间结构,局限于绿化生态观念知识的欠缺和工业时代对于城镇绿化的忽视,从理想的中心圆放射、“点、线、面”结合,到“环”“楔”“廊”“园”“绿带”“绿楔”,几乎所有近现代城镇的绿地空间形态,都属于园林专业“自成一体”的理想和纸上谈兵,特别是对于城镇中心地带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历经百年、落在城镇中心的绿地已是残缺不全,见缝插绿都成了奢求,这种状况在中国尤其明显。总结经验教训,城镇绿地规划建设不能只是风景园林界的一厢情愿,必须与城镇发展一脉相承。   首先,在规划建设时序上,基于区域性的少则上千年的自然环境背景,绿地空间布局应当超前于城镇其他用地布局,至少应当同步。为了百年后无怨无悔,今天在大片的区域乡村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中为之预留出足够的绿地空间;在各类城镇化发展中,从一个大于城镇发展范围的区域着手,融入现代生态、绿化、园林的思想,把大片的可能成为未来城镇伸展的结构性绿地的空间规划预留出来,让绿化廊道网络、水系网络、游憩旅游网络与城镇交通网络以及各类工程管线等市政工程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绿地与城镇其他用地相互耦合发展,这是未来城镇绿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绿道恰恰起到了推动“城”与“绿”交融耦合的载体作用。   其次,仅仅耦合、有机发展还不够。作为理想人居环境,未来城镇发展中的绿地地位究竟摆在怎样一个地位,更是至关重要。城镇绿地能否像城镇中心区商务区(CBD)、娱乐商务区(RBD)那样具备城镇的中心区功能从而带动城镇的发展?纵观城镇发展历程,不难看到,城镇绿地已历经了从无到有、可有可无、必不可少的阶段,总体发展趋势地位是与日俱增、作用是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发现,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基于绿地的具有城镇核心功能的地带正在形成,这种地带以环境生态、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为特征,成为了新时期城镇发展的增长核心,发挥着带动整个城镇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概念(EcologicalandCulturalDistrict,简称ECD)。   ECD将超越传统的CBD、RBD,成为未来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同时,也作为未来城镇绿地发展的核心区域,ECD不仅可以将城镇的发展与城镇绿地紧密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ECD可以改变城镇绿地空间结构“外实内虚”的现状,使之趋于合理完善,从而在同等绿地绿量的条件下,达到城镇绿地效益的最大化,并且,有可能在这类中心区将城镇绿地的作用提升到统领其他城镇用地发展的高度。以ECD为城镇与绿地发展的核心,以绿地空间的带状为主、点状为辅,这种带与点相互穿插所组成的网络空间布局形态,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的新形态,而其中的基本构成元素就是绿道。   2以绿道为骨架的城镇绿地ECD   2.1“三位一体”的ECD   ECD包含了城镇中心区、城镇生态核心区、城镇文化核心区的三位一体。从城镇发展历程分析,城镇中心区的功能用地是不断扩展的。从作为制造业的城镇中心区,到金融商务中心区(CBD),再到娱乐商务中心区(RBD),这是城镇中心区已经经历了的阶段。那么,未来城镇中心区ECD功能如何?显然,在历经上述中心之后,城市中心区已不再满足于以商业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对于基于商业的休闲娱乐也不能完全胜任,伴随着环境生态质量恶化和优秀社会文化精神的丧失,人们开始觉悟,城市需要一个既有生态、又有文化的人居环境,而这种基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理想人居环境首先最有可能在城镇的核心地带实现。“三位一体”的ECD是城镇中心区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点状ECD   作为城镇核心区,点状ECD的形式通常是大型的城镇公园、绿地、广场、湖泊等偏于自然的环境,再加上文化娱乐休闲产业的人工环境。除了功能定位、开发强度、人流密度、形态风貌等因素的差异,与传统的CBD、RBD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可以包含CBD、RBD的功能,点状ECD满足的是人们身心健康和文化精神的需求;其使用节奏更偏于自然化、慢节奏;其开发建设更依据自然生态、更强调历史文化积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不断地建设、逐渐地“生长”形成,其规划方案必须有百年以上超前的远见,其基本目标是生态、文化品质,ECD的评价标准和追求不仅仅是商业、娱乐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是包括了生态、健康、心理、文化、教化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如此,ECD的建设为风景园林开辟了用武之地。#p#分页标题#e#   2.3带状ECD与E道   带状ECD实质上就是穿插于城镇核心地带的“绿道”。当今城乡绿化建设从空间布局上讲,其最新的理论也是“绿道”。绿道理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研究实践是近数十年的事,国内方面笔者课题组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1-4]。绿道的研究与实践以美国为领先,美国21世纪整个国家景观园林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建设覆盖整个国土的绿道网络,预计最后网络总长大约在27万km。绿道兼有三大基本功能:生态环保、旅游游憩、城镇形象风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绿道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至今已经由原初的“绿道”(Greenway)概念发展成今天的更为综合的“E道”概念,即环境廊道、生态廊道、娱乐廊道、教育廊道、美学廊道、经济廊道、疏散廊道等(E-way:environmentalway,ecologicalway,entertainmentway,educationalway,estheticway,economicway,exitway,etc.),具备生态保护、娱乐休闲、科普教育、美学伦理体验、安全疏散等多种综合的功能。通常,穿插于城镇核心地带的带状ECD多以城镇公共空间形式出现,或是结合城镇河道两侧、滨水地带而形成,或是依附于由自然地形地貌或城镇街道而形成。当今,伴随着这些城镇核心地带的功能转型,E道的功能比重日益加大,为在城镇核心区建设人工绿道提供了多种可能。   2.4网络ECD   历经居住园林、城市公园,园林城市的三大研究与实践,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优化耦合,寻求城市绿化最为有效、合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一直是国内外风景园林界的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正是迄今为止该领域的最前沿,其中,绿道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生态绿地的自然因素形态(廊道)和历史文化的人为因素形态(街区),不同于以往各类城镇中心区的“点状”集中放射形态,也不同于传统城镇绿地离散而布的“环”“楔”“廊”“园”“绿带”“绿楔”,ECD最终将呈现出网络形态。带状ECD是组成网络ECD的主力,点状ECD是2条或2条以上带状ECD交叉所形成的“节点”。现实中,从绿地建设来看,点状ECD可以先行,为日后“连点成线”的带状ECD建设打下基础;从城镇发展而言,点状ECD,其空间形态与CBD、RBD类似,更容易与现有常规的城镇中心区形态相耦合。作为城镇发展初期的核心增长点,从城镇发展看,点状ECD更易于建设拓展,为日后“连点成线”的带状ECD做出铺垫。   3城镇绿地ECD实践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浙江嵊州彭山台地发展战略规划》。基地地处2座小城市交接地带,未来两市合一,有可能成为大市中心。台地西边以上三高速为界,北边至金甬高速,南边与新昌县接壤,距嵊州市区与新昌市区均为5km,规划面积27km2。从自然生态条件看,彭山台地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区东南丘陵地带,海拔22.0~159.8m。台地自然地形多变,纵横交织的湖泊水系、大片的山林果园、层叠蜿蜒的稻田、错落有致的农舍,是嵊州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生态林地(图2)。从社会经济发展看,随着彭山台地周边嵊州、新昌两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彭山台地作为同时带动嵊州市和新昌市发展、两市联动这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日渐显现(图3)。   面对两市发展的需求,从有效利用自然、社会资源着眼,嵊州市和新昌市行政管理合一、彭山台地成为新城市中心,已成为列入议事日程的长远发展战略。为此,项目组编制了通过引导两市工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创建一个生态低碳的绿色文化城市中心区的规划方案(图4),正是在该项目1年多的实践中,在笔者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了ECD的雏形[5]。第二个案例是《陕西宝鸡市千渭之会湿地公园规划》。古代,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宝鸡市是周秦发祥之地、千渭之会更是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今天,随着宝鸡带状城市的东扩,千渭之会地带即将成为宝鸡市的城市中心区域(图5)。一方面,地处渭水与千河、马尾河等多水的交汇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潜能;另一方面,作为周秦发祥地生产娱乐的核心地区,有着4000年的文化活动底蕴。以“生态高地”“文化中心”“城市中央”为主题,以千渭之会水系环境生态整治修复为基础,以“湿地公园”建设为载体,以千渭之会城市用地综合利用为途径,将这一26km2的地块营造成未来宝鸡市的生态—文化中心区已成为项目组与宝鸡城市决策者的共识。   4结论   绿化、绿地空间量的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相匹配,这是面向人居的城镇绿地空间规划的基本准则,然而今天人流密度最高、建筑量最大的城镇中心地带的绿化量却是最为稀少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通常被迫的空间形态发展是“由外而内”,重点区域往往集中在城镇边缘区和城镇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如某某外环绿带、某某道路绿化。这种状况,即使总体上的绿地率、覆盖率达到国标,而实际上的功能、效益并非最大化,这种城镇绿地的空间结构布局是不合理的。   在未来城镇中心区,让绿地空间的价值作用大大超过建筑群体,使生态与文化环境的价值作用最大化,让城镇中心地带绿地成为整个绿地系统中的核心,进一步连接多个核心并组成网络,这是未来城乡绿地系统应有的空间战略,“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相结合,这是未来城镇绿地系统建设的实施战略。城镇绿地与城镇其他用地协调发展,城镇绿地规划建设与城镇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这是落实城镇绿地的政策战略。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论是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提升,还是对于即将成为城镇中心区的城镇发展新区,作为三大战略的第一步,ECD生态文化中心区概念为未来城镇绿地的空间布局描绘出了一幅崭新的蓝图,基于ECD而形成的城乡绿地“中心—网络”空间结构区别于传统城镇绿地空间结构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不论是在基于宏观自然尺度的区域层面,中观自然—人工尺度的城镇层面,还是微观人工尺度的社区层面,绿道都将作为主角,为实现城镇生态文化区发挥战略作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