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优先下的小城镇构想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优先下的小城镇构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优先下的小城镇构想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催生了作为人类文化集聚地——城镇的产生。作为引领城镇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城镇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融入文化优先理念有助于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造特色文化空间,并为组织城镇文化活动提供支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以宿迁市皂河镇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基于文化优先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以期对我国同类城镇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城镇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因而被视为一种资源,谓之“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亦是指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资源形式。文化资源可以像自然资源一样,通过人类的生产加工,赋予其具体的产品属性和更高的附加值而成为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人类新的消费需求,适应新的消费潮流,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镇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变化,但它的变化相对于城镇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城镇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建设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镇风俗、习惯等。   二、皂河镇文化资源特色解析   皂河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和宿迁市新型小城镇,镇区距离宿迁市区约18公里,在其1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遗存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水运繁盛、民风浓郁的民俗文化;傍水而居、临街立市的古镇格局;遗存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古迹;行宫巍然、庙宇错落的建筑风貌。独具特色的文化为皂河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优势(见图1)。   (一)水运繁盛、民风浓郁   皂河镇历史渊远流长,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历史上长期作为大运河上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孕育出了以“水运繁盛,民风浓郁”为特色的商贸文化,镇区的多种传统食品及地方戏曲(如柳琴戏)亦闻名遐迩。清代康熙皇帝几次南巡至此,并亲自指挥皂河开浚工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乾隆行宫。封建帝王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刺激了皂河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一年一度的皂河乡会和龙王庙庙会至今仍在举行,经久不衰。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庙会日,苏、鲁、豫、皖四省人们纷至沓来,万商云集,人山人海。信众香客蜂拥至龙王庙内,争相上贡进香,祈福求祥(见图2)。   (二)傍水而居、临街立市   皂河古镇格局以大运河、废黄河、骆马湖和镇域内其他河渠水系为构架,以老镇区的传统街巷及建筑院落为肌理,形成以“傍水而居,临街立市”为特色的古镇格局。皂河镇在当地民间还有“天宝圩”之称,传说唐天宝年间,为防盗匪在集市周围筑土圩。解放前,古镇周边仍有土墙维护,四向均有门楼,实行宵禁,另有多处小便门方便出入,现城墙、门楼均已不存。皂河现在的城镇格局,是在历代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主要向西、向南发展,东部老镇区发展相对缓慢,但老街巷格局则保存尚好。南北向的通圣街作为一条主要轴线贯穿老镇区,南接乾隆行宫,北达财神庙,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巨贾豪宅一般有多重院落,商住一体。   (三)遗存丰富、底蕴深厚   皂河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文物古迹尤以“遗存丰富,底蕴深厚”为特色。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的乾隆行宫和停泊御舟的御码头(二者合并保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清代富商陈永茂的私人住宅——陈家大院,历史上作为济贫扶弱慈善机构的合善堂和民间供奉祭拜武财神赵公明的财神庙。另外,还有奶奶庙与地母庙、卢瀚荫故居、季富康商号、皂河古浴池等一批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古建遗存。   (四)行宫巍然、庙宇错落   皂河的建筑风格在历代建设中,不断融合、继承和创新,表现出多种建筑形式,如行宫、庙宇、教堂、浴池等各类公共建筑及民居,形成“行宫巍然,庙宇错落”的建筑风格。乾隆行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分明,对称严谨,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结构精美,是苏北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见图3、图4)。庙宇建筑一般为清代庙宇风格,多重院落,有正堂、配房等。其中财神庙始建于清朝早期,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现尚存山门、偏殿、正大殿等几处古建筑;合善堂建于晚清,有仪门、前殿、后殿和配房,粉墙青顶,飞檐立柱。民居一般都有院落,如陈家大院原有六进院落、90多间房屋,现存30余间。多重院落串成一组封闭式建筑,建筑风格多较为朴实。   三、突出文化的皂河镇总体规划构思   规划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镇域丰富的文化资源,确立建设文化名镇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文化驱动的总体战略,运用延续文脉的规划布局,构架文化共生的景观形象,促进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划确定皂河镇的发展目标:以文化为核心,建设融居住、休闲、商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名镇。规划以乾隆下江南的“帝王文化”为中心,两河一湖的“生态文化”为基础,以古镇古庙宇的“古庙宗教”文化和古运河的“皂河漕运”文化为补充,紧抓湖泊生态、水域风光、湖鲜美食、休闲水镇的特征,突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人为本”,有机整合资源,创新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以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带动镇域经济发展为目的,达到“景文互动、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内涵提升”,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图5)。#p#分页标题#e#   (二)文化驱动的总体战略   秉承“用文化塑造品牌,用品牌驱动发展”的文化驱动理念,深入挖掘和发扬皂河镇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运河文化和农渔业文化,以文化创意、文化购物、文化休闲、文化体验、文化展示、文化度假、文化主题居住为主题,全方位构筑皂河文化品牌,推动城镇跨越发展。   (三)延续文脉的规划布局   规划顺应城镇成长的脉络,以“整体保护、有机生长、脉络延伸”的布局手法,重新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共生的空间结构、道路网络和景观系统,激发乾隆行宫景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活力,进而形成有机融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见图6)。   (四)文化共生的景观形象   “文化共生”是指通过环境改善、功能提升、形态融合等多种手段实现“乾隆行宫景区”与新区的和谐共生。镇区东部为乾隆行宫,北部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街区,规划以延续城镇文脉和肌理为切入点,按照皂河镇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从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角度统筹考虑,将镇区划分为北部特定意图区、中部过渡区和南部新片区,加强用地策划,促进三区协调发展。南部片区坚持集中成片建设,并加强相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局部地段鼓励多层建筑的开发;中部过渡区内部既有保留的原有公共老建筑,也有集中新建的地块,规划倡导新建与保留有机融合,实现新老建筑友好对话,在提供现代服务功能的同时展现历史的点点记忆;北部特定意图区规划主要通过整治的手段达到改善片区面貌、完善功能、改善环境,融入镇区整体布局的目的。   (五)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以现状的乾隆行宫为核心景观,围绕人文遗迹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其开发潜力。以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打造旅游展示与服务核心,在重点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周边的旅游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皂河传统历史文化与新锐旅游气息有机融合的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展示与接待的典范区,增强皂河镇旅游竞争力,实现皂河镇旅游业与文化的互动发展(见图7、图8)。   四、基于文化优先的小城镇规划策略思考   (一)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与现代共生   城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增加社会凝聚力,保障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及加强居民的场所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强城镇竞争力。通过全面有效的确保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可读性,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寻找城镇激活点(城镇触媒),促进功能再生;加快周边改造,促进历史街区开放,引导街区功能有机融入城镇整体;疏解人口、置换功能,实现再生;重视历史街区周边的建设控制,缓解冲突,实现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共生。   (二)营造特色文化空间,提升城镇内涵形象   城镇空间特色是城镇文化发展和内涵的重要体现,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文化、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等多种要素。积极培育和塑造城镇空间特色也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延续城镇文脉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城镇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意义,关注城镇文明发展与文化传承,正确引导空间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城镇空间特色的研究和规划引导,积极推动城镇特色空间的规划建设。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文化城镇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是打造文化城镇。其一是充分利用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其二是将城镇文化资源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绿色宜居城镇。如可以开发的文化产品有帝王文化、生态文化、古庙宗教、漕运文化。   (四)系统建设文化设施,完善公益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是城镇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衡量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完善的文化设施是顺利开展文化工作的前提。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都建设了集娱乐、健身和科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化设施,一些地方已开始着手建设社区学校。文化设施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件”(影剧院、图书馆、活动室)开始向新型的现代化文化设施转变。规划要重点完善公益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点面结合,形成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   (五)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推动城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想有效加强二者的融合力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思想理念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与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   五、结语   城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城镇文化是城镇发展无形的内在推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以文化论输赢”已逐渐成为共识。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坚持文化优先理念,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促进城镇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