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开展生态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时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导致人们生活与工作压力愈来愈大,更希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通过亲近大自然的方式释放工作与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和认识自我,尤其是广东经济较发达,人们的需求量更大,出游率更高。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以保护自然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珍稀物种,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倍受人们青睐。自然保护区可以让人们直接感观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日益成为人们认识自然、体验自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天然博物馆,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而不是一个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都有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明确规定[3]。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同时还规定“在实验区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12条也规定:“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由此可见,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有法可依的,也是我国法律规章的基本要求。
根据公共财政政策的安排,自然保护区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支持,但政府投入毕竟有限,保护区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在自然保护区划定的实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收入,并对自然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完善[4-6]。如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2008年生态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7],缓解了自然保护区资金不足的困境。由于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除了科考价值外,观赏价值、生态教育功能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资源没有盘活,利用成效不高,因而造成自然保护区经济效益较低,甚至沦为“经济包袱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主要有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利用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几种方式。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建立在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开发可行性论证基础上,有严格的法规制度管理,以防止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利用方式,是一种对自然负责任的旅游。开展生态旅游能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工作的开展筹集资金,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促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因此,生态旅游是促进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结合点。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1)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林业部门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6个,总面积115.14万h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9.78万hm2;省级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42.42万hm2;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08个,面积62.93万hm2。据统计,广东省有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6%、26.0%;野生动物有600多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二级重点野生动物151种,分别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23.0%和40.0%。此外,还有恐龙蛋等大量古生物遗迹。农耕地、工商业用地、建筑居住用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会不同程度的经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这些区域生态系统单一、物种贪乏,因而野生动植物物种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一些林区,自然保护区更是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天堂。2)有大量的湿地资源。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9~24℃,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mm,年平均径流量1803×108m3,平均单位土地面积产水量达101×104m3/km2,在国内仅次于台湾。全省水稻田、鱼塘、水库遍布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更有岭南水乡之称,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水乡并称我国两大水乡。丰富的淡水资源造就了广东大量的淡水湿地,而延绵的海岸线、宽广的滩涂与浅海,又使广东具备了大面积的咸水湿地。国家规定属于近海与海岸湿地的12种湿地类型在广东沿海均有分布。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最大,全省共有108.2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186.4万hm2的58.04%。广东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具有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热带特色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可以提供旅游、休闲、游憩场所。至2010年底,广东省已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10.29万hm2。3)有多样的景观资源。通过实施广东省人大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广东省基本建立起布局较合理、类型较齐全、设施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不同保护对象、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地理地带、不同经济区域的自然保护区都切实得到保护,因而也保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山岚云雾、奇峰峡谷、飞瀑流泉、茂林珍物等随处可见,隆冬时节,在粤北地区还能看到南国冰雪奇观。就人文景观而言,园景、建筑、胜迹、风物等隐藏在深山林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构成了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如位于梅县雁洋镇境内,主要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的阴那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2hm2,有玉皇顶观日出、五指峰观云海、茶泉等众多旅游景点,是粤东第一名山。又如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与广东博罗、增城、龙门3县接壤的罗浮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28hm2,区内峰峦耸立,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
1999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专门针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为广东省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有力保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008年,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还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首届“广东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培训班”,专门培养组织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从调研情况来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有利政策具体可概括为6有:一是有收取资源保护管理费的政策措施。即对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或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可以收取一定的资源保护管理费,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资源的经费来源。二是有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广东省人民政府[2000]1号文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在不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获取收入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给予先征后返还的照顾。三是有管护机构。目前,广东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已分别确定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事业单位。四是有人员编制。省编办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配备了一定数额的人员编制,部分市县也给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配备了人员编制。五是有人员经费。省财政按照编制数每人每年由公共财政拨款5.5万元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六是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省政府还规定由公共财政一次性拨款给国家级400万元、省级200万元、市县级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办公楼、专家楼、宣教中心的建设,该专项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同时还要求市县两级政府,按照省、市、县6∶1∶3的比例给自然保护区提供配套资金。如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总投资累计达8000多万元,其中始兴县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投资3690多万元,国家林业局投资360万元,省财政和省林业局投资230多万元,韶关市人民政府和市林业局投资50多万元[8]。#p#分页标题#e#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诸如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危及到居民的身心健康。逃离城市狭小、拥挤的生活空间到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呼吸清新空气的自然之旅、绿色之旅悄然成为了当代都市生活的时尚。自然保护区有优美的森林景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的地貌类型、奇妙的山石造景和流泉飞瀑、世外桃源般的村舍田园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倍受人们青睐。如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自开展生态旅游以来游客逐年增多,2000—2008年接待游客268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00万元增至2008年的1800万元[7]。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商前来投资开发旅游业。在2007年举办的广东森林生态旅游推介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13家投资公司与13个自然保护区签订了投资意向,签约金额达33亿元,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亿元,用于立体开发南岭丰富的森林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红树林的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与广东活力旅游集团签订了50年的红树林开发项目,共计投资1.6亿元[9],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而投资商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也有助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商的一些不合理开发行为可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仍然要注意加强对投资商旅游开发行为的监督与规范。
目前,广东省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配备了专职管护人员,部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森林公安派出所常驻,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重要的湿地、红树林资源和95%以上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挖乱采等现象基本杜绝。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发生重大火灾。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已开展了户外探险、野外观鸟、森林浴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一些筹建时间较早、领导对生态旅游重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得较好,在省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活动方面已走在全省前列。还有阴那山、古兜山、上川岛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市场前景为投资商所看好,罗浮山、大雾岭、石门台、南昆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旅游,而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生态+旅游”,甚至以为开展生态旅游就一定会破坏自然保护区。因此,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开展生态旅游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工作上表现得较为被动。据统计,在广东现有的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经国务院批准进入实施阶段。有3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经编制总体规划,占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82.5%,其余省级自然保护区计划在未来1~2年内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有1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编制了总体规划,占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7.1%。生态旅游规划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活动获得成功并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调研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省只有车八岭和罗浮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旅游规划。盲目发展容易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有的自然保护区甚至在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自然景观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导致保护对象的破坏,11%呈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0]。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定,经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均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对土地权属并无具体规定。据调查统计,国有林权属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3.6%,已签订管护协议的集体林权属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4.6%,少部分有权属争议的大多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有关部门正积极协调处理。广东省新建的自然保护区在原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多为国有,其他则多为集体。林权证的发放也有不同,有的是发给林场,有的是发给农民或农村集体,有的是直接发给自然保护区,无疑最后一种最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但在全省范围内将林权证发给自然保护区的比例极低,有的还存在一山多主的现象,这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经营造成先天性约束[11]。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收益分配上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区内外都有群众居住,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保护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机制使“靠山吃山”的当地居民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自然保护区居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常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以谋取利益。如果彻底将自然保护区内的村民迁出,又缺乏资金和新的安置地。这无形中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隐患。如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全归集体,区内老百姓所得利益主要是征地的一次性补偿和依据林权所得的微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其他利益难以体现,如何协调好自然保护区与林权主体的利益关系是摆在自然保护区负责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自然保护区一般都处于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道路交通和电力、通信设施仍比较落后,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接待设施配套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由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大多由国有林场转制而来,观念上没有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自然保护为主的现代林业转变。现有的工作人员极少接受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培训,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职责认识不清,业务水平难有提高。据调查,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3.0%,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0.2%。究其原因,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比所在地的平均水平低20%~30%,在择偶、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品位不高、区域特色趋同的现象。大部分自然保护区仅限于修建简陋的旅游设施,开展森林浴、登山等旅游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精品,而且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景区的人文景点苍白,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加之宣传促销不力,所以知名度不高,整体优势没有发挥[12]。#p#分页标题#e#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现有总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邻近的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规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粤北等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野生动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而经济高度发达、生态状况相对较差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极少、面积比例极低。因此,自然保护区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当然,新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该《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修复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工程和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到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m2,建成生态公益林90万hm2,建成自然保护区82个。
目前,规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简称林业类)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与之配套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有关部门投资或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的通知》(粤府[2000]1号)也给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然而,调查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许多优惠政策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能为旅游而发展旅游,发展旅游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13-14]。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树立保护也是为了发展,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的新观念,将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同开展生态旅游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一切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必须以自然保护区目标和功能的实现为前提,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导下,把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将旅游活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建立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巡护报告制度,建立资源监测体系。尤其在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地区建立完善的资源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机制,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从而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要前提是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开展建设。生态旅游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自然保护区指导、调控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15]。针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实际,编制全省生态旅游规划和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是控制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思路、规划实践和旅游开发统一的最佳举措。保护区应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和客源调查的基础上,在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编制生态旅游规划。以自然生态为主线,突出体现自然的真、善、美,符合自然规律,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同时规划还应适当超前,具有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突出旅游项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拓展和深化生态旅游内涵。
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努力创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同管理的社区共管体制[16],引导当地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既能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又能减少社区在发展中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侵蚀和破坏,把保护变为社区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建立稳定的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同时,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业务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重点是争取落实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是把自然保护区内的公路建设纳入地方公路建设规划之中;二是制定自然保护区内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费的收费标准,以及对自然保护区自主开展生态旅游等收入计征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给予先征后返的优惠扶持政策;三是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在实验区内种植开发的非木质林产品,在质量检测和标准认定等方面给予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人大、政府的协调和沟通,争取地方更多的财政投入,落实市、县配套资金,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绿色文化、自然文化的培植和挖掘是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特色产品的关键。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要紧扛绿色大旗,营造绿色氛围,突出绿色品牌。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特色,充实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开发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完全不同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旅游产品,力争实现“一区一品”,保证市场竞争优势,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同时,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研究旅游市场的细分,划分旅游市场的圈层结构,扩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宣传,弥补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对旅游市场开拓的影响。具体举措有:一是统一制订全省自然保护区区徽,对区内广告牌、旅游服务招牌实行统一管理,做到与景容、风貌和环境相协调。二是实行“走出去”战略。邀请重要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及著名专家学者到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积极争取同各学校联合设立教学基地,举办各种规模的以生态或资源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或展览会等,为自然保护区树立起生态品牌。三是举办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节,扩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p#分页标题#e#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7]。因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自然保护区要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状、着眼未来的原则,合理配置领导班子,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吸收优秀、适用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提升管理素质,建立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招贤纳才机制。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应建立“人才准入机制”,应对引入人才的学历、专业提出明确要求,要避免出现想进的进不了,不想要的又挡不住或出现学林的不干林,干林的不懂林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省内、外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人员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对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对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导游进行特别培训,使其具有环境保护知识和生动解说能力并增强导游的责任感。此外还要加强对当地社区普通群众的环保知识教育,促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的有机结合,加强社区从业人员能力培训,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要明确责任和目标,落实人员与措施,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安全管理作为考核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自然保护区内各景点的险要位置和危险地段设置相应防护设施,对各项食宿、观光和娱乐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要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宣传力度,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志或发放各种宣传手册,增强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和指导。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以提高自然保护区旅游安全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建立旅游安全机制、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营造安全、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本文作者:徐正春 罗思琦 屈家树 吴自华 丛艳国 先锋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广东省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