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旅游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茶文化论文

一、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1.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目前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以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种论断中,可以初步归纳总结出关于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名山,或正在形成的名山,而且必须产茶、经营茶,并有茶农社区和经营主体茶农;二是旅游内容一定要有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并化解为种茶、采茶、制茶、观光茶、品茶、购买茶以及欣赏茶艺、体验茶道等旅游者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而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茶叶生产社区与茶文化旅游者双赢的协调和谐局面;三是既强调对名山自然生态环境和茶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保证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茶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享受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美;四是旅游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中国政府关于建设“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2.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意义

中国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点。按照传统的审美观,一般都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学者盘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发胸怀的重要对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乐山”之说,以及“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与山结生死盟”之举,旅游业也就成为了现代名山开发建设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所提供的是农旅结合、“禅茶一味”而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从而丰富了名山旅游活动的内容。中国的名山旅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雾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余,迎距宛转如春日”(清王船山《莲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区旅游淡季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名山景区多有发达的前山和相对落后的后山之分,茶产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着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缩小名山景区区域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区茶文化生态建设的特点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珍重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论文

1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科技生态发展新价值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阅读全文

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旅游文化论文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1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圈概况

1.1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滇黔锁钥,黔西门户。关岭位于贵州西南部,东北、西北与镇宁、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灞陵河大桥把黄果树景区和关岭自治县连为一体。(2)交通区位优越-四通八达,陆航快捷。航空、高速铁路,在建沪昆高铁、G60沪昆高速、国道、关兴公路、省道。随着沪昆高铁的通车,同时依托与周边区域交通的联系,以及关岭目前已具有的良好道路系统,为各地游客的进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1.2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世界度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休闲度假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国民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阶段。(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a.国发二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b.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

1.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打开关岭旅游新通道。沪昆高铁开通,将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等旅游消费力强劲、出游率高的城市游客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2)一座城(顶云新城)助推关岭成为黔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以顶云新城建设为助力,新城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阅读全文

参与主体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

一、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势及当前的现实状况

(一)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势分析

最初,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都较高,这与森林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有关。人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消费需求以后,对自身精神层面以及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较以往有所提高,因此,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就迎合了人们的此类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善,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人数与日俱增,这就给原本寂静的森林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如果保护好环境则利大于弊。

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较高。

随着我国各地方旅游项目建设的开展,地方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总体来看,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是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向好的重要策略之一,更是吸引外部资金注入,促进森林产业以及相关城市、村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看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社会价值极为明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了。

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明显。

在种植了大片森林植被的地质环境中,人们能够体验到平时城市氛围中所体会不到的畅快感觉,来此地游玩的游客们不仅可以呼吸到含有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还可以欣赏到生机盎然的秀美景色,尽情地享受森林生态旅游所带来的块乐,释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当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之后,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佳品——用来自森林环境中的食材所制作的饭点等,这是我国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时所考虑的重点环节。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若想要更好地发展我国地方森林生态旅游事业以及林业经济,则要从重点旅游项目进行突破,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将绿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等卖点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在旅游事业的带动下以及政府政策的指引下,积极促进地方林业产业发展转型,从而改善该地区整体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洽谈。

阅读全文

青海湖旅游形象定位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青海湖地处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使其自然景观绚丽壮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青海湖处于环境敏感地区,周边的居民由汉、藏、蒙古等多种民族组成。因此,青海湖的旅游发展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涉及周边牧区居民的生计问题。青海湖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目的在于以一种环境友好、社区和谐的方式发展旅游。在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青海湖的生态旅游形象,其对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公众识别出青海湖最具特色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方向;其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生态旅游地形象可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旅游地形象可以增加识别度,引起游客注意,诱发出行欲望;第三,引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的开发、保护、建设、经营与管理,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因此,地方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就是确定形象,在旅游开发的前期进行资源和市场分析,确定形象,进而围绕这个形象开发旅游产品,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1]。此外生态旅游形象既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生态旅游吸引物要素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吸引物系统具有重要价值。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不同分析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相同研究视野也会有不同的表述,具有多元化特征,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但又是生态旅游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旅游形象定位"国内外研究述评   1.1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的旅游形象研究一般都以旅游目的地形象概之,只是在具体的文章中体现研究的尺度是国家、州或者城市。关于旅游地形象的研究,国外的中心前提是目的地形象在个人旅游者从购买决策中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个人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依赖于他对目的地期望的比较,或者是以前对目的地的原生形象和实地旅游感知形象的比较。197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ohnD.Hunt的博士论文Image-AFactorinTourism(《意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探讨了旅游地开发中image因素的意义,此作被认为是旅游地image研究的先驱之作。他认为旅游image是一个纯粹主观的概念,旅游地所持的印象,是外界作用于人脑所形成的意识流[2]。1972年,在美国学者C.Gunn的《度假景观(Vacationscape)》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旅游者形成旅游地形象的两个层次:原生形象(OrganicImage)和诱导形象(InducedImage)的概念。自从第一篇关于旅游地形象研究的文章出现的30多年来,旅游地形象分析已经成为旅游研究文章中最热门的课题。StevePike在2002年汇总了从1973年到2000年间的142篇分析旅游形象的文章[3]。在此之前chon(1990)也曾经进行过总结,chon通过总结23个最繁华的旅游地发现当时最前沿的课题是研究目的地形象在游客购买决策行为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4]。Echtner和Ritchie1991年通过阅读15个从前的关于旅游地形象的构想与实施的研究认为,研究者们在操作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上,还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他们也发现研究者们对定量研究有着很强的偏好,而很少考虑到自由旅游者[5]。郭英之(2003)通过对国外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的综述,对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旅游感知形象类型、行为模式、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总结[6]。近年来国外的旅游形象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模型以及定量指标体系研究、形象分析方法和一些实证研究。国外对旅游地形象设计的研究重点在于形象宣传。   1.2国内研究述评   从国内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的旅游形象研究在总体上是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专门探讨旅游形象策划和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文章数量和实际对旅游地进行形象设计的文章数量相比要少很多,在理论上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1990年以来,以陈传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对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image,DI)给予重视,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将地方文脉导入到形象设计中来[7],并将企业形象识别理念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8]。1998年,张安等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内容、方法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9]。理论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李蕾蕾,于199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讨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专著[10]。吴必虎和宋治清(2001)研究了进行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指出旅游形象设计由设计前期的基础工作及设计后期的显示性工作两部分组成[1]。苗学玲(2005)在《"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述评》一文中,以所收录的185篇文献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10年来国内旅游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一些特征。研究发现,文献以"形象定位和设计"最为普遍,形象策划是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题,"城市形象"、"企业识别系统"和"市场定位"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策划理论形成的基础,并形成以TDIS为主要模式的"旅游形象策划的简化模型",由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转向形象管理,更多关注形象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将是国内未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向[11]。国内在旅游形象方面虽然进行了非常多的实证研究,但是同国外的研究一样,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具有说明力的理论体系,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2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分析   总结我国旅游形象研究成果,旅游形象策划包括定位、设计、塑造、营销推广、再定位等多个环节,旅游形象定位是整个旅游形象系统中的核心和关键环节[12]。在旅游形象定位中,旅游地地方性和旅游者感知是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的基础,旅游形象要素系统分析是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旅游形象塑造、营销推广是实现旅游形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图1)。#p#分页标题#e#   2.1青海湖旅游的地方性分析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特质、资本和品牌。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是促进旅游地健康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新思路新方法。青海湖景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但缺乏独特、鲜明、有招揽性的旅游形象,因此应将青海湖景区的旅游形象塑造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区域旅游形象的定位的前提是理清该区域的地脉、文脉以及市场感应。   2.1.1地脉   位置:青藏高原门户;青藏铁路的起点景区;唐蕃古道、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地形:青海湖流域是封闭的内陆盆地。地貌:高原出平湖,雪山、高原、盆地、湖泊、草原、沙地相间分布。气候: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洁净。水文: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内陆湖,湖群多样。生物:鸟类资源丰富,有湟鱼、普氏羚羊等特有动物;牧草有蒿草、紫羊茅、早熟禾等,种类繁多。   2.1.2文脉   民族文化:藏、蒙、汉等多种民族文化有机融合,藏族民俗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还保留了建于西汉末年的西海古郡,是青海省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郡建制古城,另有伏俟城等遗址。湖泊文化:祭海、转湖、神湖、圣湖。军事文化:军事工业遗留景观神秘而富有吸引力,主要包括原子城和鱼雷发射基地。昆仑文化:西王母瑶池的传说。   2.2青海湖旅游者感知分析   根据青海湖景区各主要景点的旅游市场调查资料统计,游客来青海湖旅游的主要目的(表2)。可以看出,青海湖游客出行目的以观光游览为主,其次为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而度假疗养及宗教朝拜类游客数量最少。   3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要素系统分析   3.1青海湖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要素分析理念是关于地区发展的根本观念,是对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科学认识,包括对过去和现状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旅游形象系统中的各级理念是旅游发展所应遵循的发展思路与方向,是确立旅游地特色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包括对老的旅游地进行重新包装和更新,以及新旅游地的创意、发展定位等等。因此,建立科学理念是塑造生动贴切的景区形象的第一步。根据前面对青海湖旅游的地方性和旅游者感知分析,归纳出其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要素为"大美青海湖,梦幻灵修地"。   3.1.1原因简析   (1)从青海湖的特点来说,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大"字当之无愧,同时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大美"从整体上概括了青海湖的资源特色与特有属性。   (2)青海湖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湖,它见证了青藏高原门户地区的历史变迁,游客来到这里,通过感受与体验湖区文化(包括历史文化、藏族文化、昆仑神话等),得到心灵的放松,所以我们称其为"灵修地"。   (3)以"梦幻"概括青海湖旅游的整体形象特质,"梦幻"既包括青海湖的博大雄浑之美,也包括了它的静谧柔秀之美,能让游客产生美好的遐想。"梦幻"容纳青藏高原的不同风采和文化特质,使受众将自己所闻所见与景观"梦幻"有机的联系起来。   (4)"大美"和"梦幻"简洁易懂,容易识别和记忆,同时也能给游客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感。   3.1.2具体释义   "大美"-青海湖环湖旅游犹如在青藏高原美丽的山水画卷之间穿行。伴着倒淌河的潺潺流水,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千古传奇;翻过日月山一路前进,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就然眼前,油菜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还有飘扬着西部歌王王洛宾歌声的浪漫金银滩;还能感受昔日原子城、今朝旅游胜地的神秘氛围。夏季的青海湖,蓝天、白云、湖水、草原、油菜花……黄是金黄,白是雪白,蓝是湛蓝,绿是碧绿,组合成天底下最为明艳的图画。   "梦幻"-首先,青海湖山水如画,美轮美奂,来到这里如同身临梦幻仙境;其次,青海湖也是人们梦中向往之地,表现出青海湖对游客的强烈吸引力;再次,"梦幻"之"梦"所体现的是一种内心追求和灵魂皈依,游客能在这样的地方获得心灵最深处的安宁。   "灵修"-从宗教意义上讲,灵修是灵性的修炼,是提升身、心、灵,帮助所有人达到更净化的境界。青海湖是一个宗教圣地,她圣洁美丽,在这里游客可以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仿佛身临圣境,这便是我们扩充"灵修"含义的初衷。   3.2青海湖生态旅游的具体形象要素分析   3.2.1高原圣湖,雪山草原:寻梦之旅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四面高山环抱:北面是雄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在3600m至5000m之间,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风,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这样的天然美景,会使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返璞归真的美妙感觉油然而生,继而将他们带入童年的回忆和遥远的梦境,开始一段难忘的寻梦之旅。   3.2.2鸟翼如云,梦幻灵修:梦驰山水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鸟类栖息繁育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km2。岛上怪石嶙峋,景色旖旎,古代以产龙驹而闻名,现在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紧邻青海湖第一大水源-布哈河入湖口,面积只有0.5km2。每年来此筑巢栖息的侯鸟达10万只,届时鸟群遮天蔽日,鸟声喧嚣,声闻数里,是青海湖一大奇观。为保护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藏族地区最著名的四大圣湖是:玛旁雍措(措即湖)、羊卓雍措、拉姆纳木错(纳木湖)和雍措赤雪嘉姆(青海湖)。民间传说青海湖里居住着赤雪女王九姐妹神,也有藏文文献中记载湖中住着湖曼秋姆五姐妹。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青海湖一直被人们尊为神灵而虔诚崇拜。每逢藏历羊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来此转湖朝拜。湖中海心山最高处曾有两座小庙,是安多藏区著名的修行圣地,常有僧尼在此闭关修炼。青海湖不仅被藏民族尊奉为保护神,而且也被历代中央王朝所重视,唐玄宗、宋仁宗、清雍正皇帝均加封于它。至今共和县倒淌河还保存有清朝修的海神庙,以祭祀海神。在这样自然生灵和人文宗教兼备的地方,游客遨游于山水之间,静享世间美景,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p#分页标题#e#   3.2.3青藏神韵,修身康体:梦牵青海   青海湖所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东连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西达万山之宗的帕米尔高原,北邻中国内陆沙漠地带,南眺热带亚热带风光的印度大平原。它雄奇高峻、傲视四方,因其奇异的地理构造和地貌景观,以及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皱褶而堪称世界一绝。青海湖不仅有青藏高原的自然特色,还有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包括藏族文化、青藏铁路、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家高原体育训练等等。每年7至8月,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都如期举行。环湖赛已升级为亚洲顶级赛事,也是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车队的100多名运动员参赛,比赛总里程约1300km,赛程9天。此外始建于1985年的青海多巴基地也是亚洲海拔最高、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神奇的高原带来与众不同的体能感受,是爱好高原运动、冒险活动的游客挑战自我的不二之选。   3.2.4秘境寻访,藏家小憩:寄梦圣水   神秘的原子城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建成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消国营221厂的决定。至此,国营221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揭开了庄严而神秘的面纱。改建为旅游景点后,它的神秘性不断吸引着游客探访,去揭开那段尘封岁月背后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讲,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门户地区,景区内日月山、倒淌河等景点都是唐蕃古道文化的载体,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前往青海、西藏地区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也是经由此路进藏。现今,青海湖景区颇有浓郁的藏家风情,草原上的牧家乐度假村,湖边星星点点的牧民帐篷宾馆,为游客提供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原汁原味、纯天然无污染的牛羊肉及奶品应有尽有。封存已久的历史秘密,纯朴独特的人文风情,对旅游者来说青海湖之旅定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圆梦之旅。   4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4.1主题旅游形象定位   在确定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时,主要考虑形象宣传过程中的招徕力度以及青海湖旅游整体开发策划。青海湖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包括雪域高原文化、安多藏文化、祭海文化、昆仑文化、军事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和湖泊文化,类型多样。其中雪域高原文化与藏族游牧文化具有原生性的特征,所以能产生最大的旅游号召力。因此,旅游形象的确立就应尽量包含雪域高原文化与藏族游牧文化因子在里面。由此提出如下主题形象:雪域圣湖•天路牧歌。雪域:地理区位指向-雪域高原,即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圣湖:自然吸引物指向-圣洁的青海湖,青藏高原第一大湖。天路牧歌:人文吸引物指向-青藏铁路、民族风情,自然人文和谐如画。主题形象画面:雪域,高山的王国,自然和人文并举的景观,绵长的雪山在青海湖周围蜿蜒延伸。远离繁华,摈弃利欲,与心灵紧紧依偎,这正是美丽而神圣的雪域圣湖-青海湖。在这里,在这片心灵的乐土上,有我们梦中圣洁的女神、湛蓝的湖水、悠远的天空、依依的白云、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和草原上飘荡的迷人牧歌。圣湖明珠,在雪峰中闪烁;绿茵如毡,向远方铺展;青藏铁路犹如一条苍龙,逶迤绵延着人们千年的梦想。登上白雪皑皑的山脊,俯看碧波粼粼的湖水,各种颜色在天地间相互晕染,朝圣者一步一叩首,虔诚化入清净的空气,祈祷融进灿烂的阳光。   4.2旅游宣传口号   基于上述要素系统分析和主题形象定位,设计并推出系列宣传口号,以塑造和强化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以下口号可根据不同媒体、不同目标市场、不同阶段适时推出。   4.2.1国内宣传口号   ◇多彩西海,梦幻天堂。◇梦栖青海湖,心泊美山水。◇神州第一湖。◇领略高原湖泊神韵,感受羌藏文化风情。◇青海湖,梦幻碧水画中游。◇青海湖-文化中的山水;藏风情-山水里的文化。◇青海湖,令人神往的心灵家园。◇游湿地,湖光山色看飞鸟;绕碧波,"拉则"内外酥油香。◇青海湖,离您并不遥远的地方。◇亲亲青海湖,轻轻青海湖。◇最是湖光好风景,避暑消夏到青海。◇引导高原休闲时尚,打造青海旅游经典。◇感受高原湖泊纯净,品位健康美丽人生。◇畅游青海湖-生态之旅、文化之旅、运动之旅、神秘之旅。◇自然、自由、自我-青海湖旅游。◇山水真情,草原风情,藏家热情-尽在青海湖。◇赏青海湖泊千种风情,品高原文化万般神韵。◇纵情青海湖水,张扬精彩人生。◇最美的湖泊期待最真的目光。◇青海湖之旅,用我的美丽留住你的笑容。◇世界屋脊第一乐章。4.2.2海外宣传口号◇中国最美的湖泊-陆心之海青海湖。◇休闲青海湖•圣洁藏蒙情。◇心的归宿•梦的故乡-休闲青海湖。   4.2.3英文宣传口号   ◇ThemostbeautifullakeinChinaisQinghaiLake!(中国最美的湖泊是青海湖!)。◇VisittheQinghaiLakeinChina,experienceexcellentwondersofholywater!(畅游中国青海湖,感受非凡景致!)。◇Beyondyourdream!FreeflyovertheQinghaiLake!(超越梦想,在青海湖自由翱翔!)。◇TheQinghailake,touchyourheart!(青海湖,触动您的心灵!)。◇ClosetotheQinghaiLake,feelpoetryinmotion!(走进青海湖,感受动感诗!)。◇TheQinghaiLake,intelligenceeverywhere!(青海湖,睿智无处不在!)。   5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系统设计及策划   对于青海湖旅游的形象设计,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和人-人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两大部分。5.1人-地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指旅游者对旅游地从感官上的直接感受,而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形成的感知形象会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较大影响。而视觉景观又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视觉角度出发,开发设计出景观的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p#分页标题#e#   5.1.1典型的旅游形象推广镜头   表3所列举的青海湖景区形象镜头主要是用于各种宣传促销的媒体制作中,包括:广告片、纪录片、新闻、广告手册、宣传画、户外招贴、网络页面、景点介绍书籍、邮票、明信片、光盘、旅游纪念品等等。而与整个青海湖景区代表性镜头相应的是,各个景点也可以分别选择能够反映自己特色的代表性镜头。   5.1.2标识(Logo)   青海湖的旅游标识在色彩上可选择蓝色为主色调,绿色与白色作为补充色,其中蓝色象征碧蓝的天空和湖水;绿色则象征青海湖的环境和生态,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白色代表冬季的青海湖,雄伟的雪山,也代表藏族人民洁白的哈达。同时建议将天鹅、湟鱼、湖光山色等形象特征作为主题元素,适当抽象组合,并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融入徽标设计中。   5.1.3象征性的吉祥物   将青海湖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采用人物化、卡通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使游客产生亲近感,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利用吉祥物,使吉祥物变成青海湖旅游纪念品,促进多元化发展。青海湖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建议作为青海湖旅游吉祥物。   5.1.4旅游形象大使   聘请文艺明星、体育明星等作为旅游形象大使,他们在公众中能产生较好的口碑,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中进行宣传促销;也可以考虑使用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的"卓玛"作为旅游形象大使。   5.1.5旅游符号   专门面向国际和国内旅游者的符号系统,分布于"行、住、食、游、购、娱"等各方面,凡是旅游者所到之处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案、影像和声音等宣传符号。符号载体和表现形式一方面要遵循相关国家标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GB/T10001.2-2002》),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地方自然和文化素材的融合,设计使用适量有特色的青海湖景区专用旅游符号。   5.2人-人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人-人关系的感知关系能使旅游者产生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其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服务行为、居民态度、旅游企业形象。   5.2.1服务行为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接受的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类是交通、住宿、餐饮中需要的接待性服务;另一类是旅游者在娱乐、游玩过程中接受的景区游憩服务,综合素质高的旅游人才将会产生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行为。   5.2.2居民态度   旅游者在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与当地居民有较多接触,所以居民的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也是旅游者旅游感受的一部分。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应当是不卑不亢、热情友好的。既要谨防取悦游客为生存目的的方式,也要杜绝欺客宰客的行为发生。   5.2.3旅游企业形象   旅游企业形象是景区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交通客运部门、宾馆饭店、旅行社、购物点、景区景点管理企业等各种经济实体,旅游者与这些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旅游企业形象也关系到青海湖整体的旅游形象。青海湖景区应对相关的旅游企业单位进行统一的形象设计,制作标志和宣传材料,给旅游者统一的视觉感官效果。   6结语   旅游形象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旅游形象老化。本文通过对"旅游形象定位"研究的回顾,结合青海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认为青海湖关键在于从较多的形象中定位出旅游形象,而这种形象必须基于旅游者感知并建立在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地方性(地脉、文脉)上,最终通过适当的途径传达给旅游者。通过对青海湖旅游地方性和旅游者感知的综合分析,以及对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要素系统的解析,提出青海湖"雪域圣湖•天路牧歌"的旅游主题形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推出一整套相关的促销口号,并提出了对应的旅游形象系统设计与策划方案,从而对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阅读全文

SD理论对旅游系统规划作用分析

1导言

SD(systemdynamics)理论,亦称系统动力学理论(thetheoryofsystemdynamics)。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是其创始人。系统动力学不仅是一门认识系统、处理系统问题的综合科学,还是一门分析研究系统信息反馈的科学,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1]从方法论讲:系统动力学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数理逻辑法的统一。它以系统论为基础,综合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技术手段,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SD理论的处理方法是在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系统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技术理论。它不以抽象的假设为前提,而是以现实经济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从整体出发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从技术上说,它不是依据数理逻辑的推演而获取答案,而是依据对系统的实际观测信息建立动态的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试验来获取系统未来行为状态的描述。[2]因此,以SD理论处理旅游系统的技术问题是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的新使命。机遇千载难逢,责任重如泰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创新改革,科学高效实施。”[3]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将海南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建设,统筹规划海南全省的陆域、海域、生态旅游核心区,合理规划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区位城镇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然而,综观海南旅游系统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2.1理论研究存在偏差

①许多研究集中在所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方面,很少有科学可行的方案;②不少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浪漫有余,但缺乏严谨的、量化分析论证。虽然旅游区位研究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但这并不意味旅游区位理论研究与科学论证可有可无。相反,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在上升为系统理论架构层次时,才具有指导现实活动的意义。

2.2实践操作技术失误

阅读全文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探究(4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构建

根据社会调查反馈不难看出,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弊端,建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工作的发展有非凡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构建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