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湖洲资源生态开发形式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贺建林 李永平 周文奇 单位:湘潭师范学院地理系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O前言
洞庭湖区的湖洲,其上由于“成本外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人们主观上希望全面开发利用湖洲资源,但这势必导致洞庭湖区生态问题严重11闷。因此,如何根治洞庭湖的水患、血吸虫病和如何开发利用湖区丰富的湖洲资源13一s],是湖南省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难题。基于此,研究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模式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湖洲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洞庭湖区的湖洲资源
1994年底,湖区有湖洲面积2.26xl05hm2,且以每年平均4.5xl03hm2的速度扩展。湖区湖洲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16%;全氮含量为0.巧叭产0.25%;速效氮含量0.13叭g,速效磷0.lg/kg、速效钾0.05叭g、o.lg/kg,PH值为7一8。另据统计,生活在洞庭湖区湖洲上的植物有280多种,其中有181种为可利用牧草;鱼类114种,龟、鳖、蟹、蛇、野鸡、野鸭、野兔等动物数十种。
2洞庭湖区湖洲资源生态开发的模式
目前,洞庭湖区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60年代以来,湖洲资源的开发利用作过许多尝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意识到必须走生态开发的道路。其生态开发的根本是解决防洪需要保护湖区生态平衡和灭螺。据此和在沉江市三大国营芦苇场生态开发的调查,可将湖区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归结为以下4个模式。
2.1以芦为主的芦、林、(鱼)共生生态工程模式
该模式在洞庭湖区尤其是沉江比较常见。1978年以来,沉江市逐渐摸索出以芦为主的芦、林、(鱼)生态模式。全市芦苇总产量一952年、1993年、1995年分别为2.2x一。“kg、l.4Xloskg和3.oXloskg,这三年全市芦苇单产分别为l.02X104k吵mZ、5.glXlo3k颐mZ、l.50X104k吵耐。沉江市的普遍作法是:选择中、高洲,按园田化规格种植芦苇,/并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网络。其主产品是芦苇,对生态起调控作用的主要是林。据测定,如果芦苇场没有与之配套的防护林,芦苇每年因风倒伏损失的产量达到10%、20%,且芦苇品质受到影响。而配套有林网的,则能大大减少这种损失,提高芦苇品质和产量。同时,林网能招引鸟类和其它动物来场栖息,有利于芦苇害虫天敌的增加,减少病虫发生量,为生物防治奠定基础。近年沉江在生物防治芦苇害虫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沉江市芦苇科研所1995年5月按7.5Xl护只小m,的赤眼蜂投放于近年建成的540hm2的芦、林结合高产基地(涟湖芦苇场),彻底根治了螟蛾科蛀茎害虫,实验成功并于19%年在全市推广,19%年因此节省了治虫开支80万元,并避免了因为人工或飞机洒药治虫的农药所造成的污染,达到了过去人工或飞机洒药治虫所无法达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湖泊、洼地等自古以来就是龟、鳖等的自然繁衍之地,用以养殖龟、鳖、虾等特种水产十分合适,但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又简称为以芦为主的芦、林、(鱼)生态模式。
2.2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生态模式
该模式在沉江市也已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于地势相对较高的高洲上,特别是退化老洲上。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配合平原湖区防护林的建设发展了湖洲林业,1977年首次引入湖区的欧美杨,生长快,适应性强,繁殖容易,成活率高,成林早,轮伐期短,因而得到了大力推广。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按每IOhmZ数个网格设计了30m、60m宽的大型主林带7条,16m宽的副林带28条,成为湖区林带最宽的湖洲林网,一般栽培树种为欧美杨。秋冬季节在林间直接播种春、夏采收的耐湿绿肥与饲料,早春放养鸭、鹅等水禽,湖泊、洼地等养殖龟、鳖等水产品。该模式的主产品是木材,其次是水禽的肉、蛋品。草则为水禽提供食料和为林木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促进林、禽的发展。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明显优于传统的种植芦苇(在高洲特别是退化老洲)。该模式也有以蚕为主的桑、蚕、禽、鱼模式。但不常见,主要由于当地养蚕技术不高,它是在高洲尤其是退化老洲上进行.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用蚕的副产品—蛹,饲养家禽、发展家禽副业,还可用于养鱼,发展精养渔业,从而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
2.3以草为主的草、禽、畜收生态模式
该模式在沉江市进行了10余年的试验。但进展缓慢,一直难以广泛推广。主要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没有高度现代化的收割湖草与加工湖草的工具。洞庭湖区湖洲草地含有钉螺,因而影响了人们对丰富的湖草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80年代末90年代初,沉江市对湖草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试验,并初步形成以草为主的草、禽、畜牧模式。10余年来,沉江主要采取如下措施试验这种模式:分片作格、修路、开沟、建闸、筑台、围埂或矮围,并通过灭杀钉螺和管理,淘汰劣质草类,培养优质牧草,放养鸭、鹅等水禽和水牛等禽、畜。优质牧草是禽、畜的能源饲料,而丰富的湖螺、湖蚌、小鱼、小虾又是禽、畜的动物蛋白饲料。湖草与家禽、畜粪可养殖虹叫、昆虫,生产蛋白质饲料。由于中、低草洲每年都有落淤,不缺肥份,故禽、畜也可不必用作湖草的肥料Isl。湖洲上生长着181种可饲用牧草,其营养丰富,是发展草食牲畜的优质饲料。目前,沉江利用湖草洲发展草食性牲畜的经验有4条:一是实行围栏放牧,以利于湖草的再生再长,不被牲畜践踏毁坏:二是青贮牧草,解决牲畜对词草需要的连续性和牧草生产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改造草场,提高牧草的质量和戮}。:_;四是开展牛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调动养牛户的积极性。
2.4湖草资源开发利用的其它模式
该模式也主要在中、低洲即湖草洲上进行。当地农民历来有打草肥田的习惯,而且积累了许多施用湖草的经验。80年代末90年代初,沉江市开展的湖草用作肥料的试验表明,湖草具有有机质含量丰富、肥效高,氮、磷、钾三要素肥份齐全等特点。用于稻田,肥效匀、泥巴融活、乌黑;用于粘重或沙重的田,还有改良土壤结构的功能;用于桔园,不仅能持续、稳产、高产,还能提高桔树抗寒过冬的能力。沉江市还利用湖草发展农村沼气能源和渔业生产,均获成功。
3湖洲资源生态开发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湖洲资源生态开发尚存在的问魔
目前,洞庭湖区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尚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3.1.1种植芦苇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种植芦苇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大面积扩种芦苇,必然加剧洞庭湖的淤积川,以及加剧钉螺的扩散繁殖。#p#分页标题#e#
3.1.2自然生态系统呈失调趋势以前人们忽视了湖洲生态系统的协调,造成害虫和鼠类的天敌减少,从而害虫和鼠类对芦苇和林木的危害程度日益严重,被害的芦苇植株达90%,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费用,而且使芦苇减产和品质下降,并严重污染水质,威胁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3.1.3湖区湖洲生态开发很不平衡目前,湖区湖洲生态开发很不平衡,沉江处于示范地位。例如湖草洲的开发,目前还只有沉江进行了生态开发,且未能广泛推广。
3.1.4湖区尚无湖洲统一管理机构目前湖区仅有少数县、市设立了湖洲局作为湖洲领导机构。但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牵涉到农林、水利、湖洲、财政、卫生、血防、环保等部门,因此,其仅由湖洲局领导也显得势单力薄l5]。
3.1.5湖洲资源生态开发的推广问题与政策问题第一、二种生态模式在湖区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推广,而第三、四种模式推广不力。主要由于推广第三、四种模式的科技人员较为缺乏,而钉螺、血吸虫的危害也制约着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另外,沉江市芦苇总产量由1958年的2.37Xloskg递减至1993年的l.40Xloskg,主要由于政策失之偏颇,挫伤了广大工人的种芦积极性。
3.2促进湖洲资源生态开发的对策
目前,洞庭湖区要积极推广沉江市湖洲资源生态开发的典型,尤其是其1994年以来的先进经验。
3.2.1重点抓科学育苇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推广湖区芦苇己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单产水平很不平衡。同时,由于1994一19%年洞庭湖连续三年大洪水,必须优先考虑防洪需要。因此,要严禁继续扩种芦苇。巩固提高现有芦苇产量应主要推广科学育苇和生物防治病虫害,从而确保第一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
3.2.2对于高洲尤其是退化老洲要坚决推广第二种模式高洲尤其是退化老洲,种植芦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如能按照第二种模式,充分地利用湖区尚未开发利用的高洲,则可以建立数万公顷林业产品基地和水禽基地,随之,新开发出人造纸板厂、建筑材料厂、家具厂、水禽肉蛋品加工厂等一系列企业,走种、养、加、销的新路。
3.2.3积极、科学地开发利用低洲湖草资源洞庭湖区有湖草洲8.60X10场mZ。据调查,湖区湖草洲可产鲜草2.58Xl护kg。在消灭钉螺危害的前提下,如能按照第三、四种模式利用5.3x10场mZ湖草于农业生产,可提供有机肥料l.59X10饨,相当于生产碳钱5.5X1o7kg,过磷酸钙l.OX107kg,氯化钾9.0xlo6kg。每年还可利用3.3Xlo4hmZ湖草产量9.9X10,kg加工成干饲料2.oX一o7kg。
3.2.4建立洞庭湖区湖洲开发利用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农林、水利、湖洲、农机、血防等部门组成,以抓农林、水利的副省长、副市长等为领导小组组长。该机构的职能是:一、按照湖南省治理、开发洞庭湖的整体规划要求,对所有湖洲逐一调整、绘图、登记造册、分期分批的建设湖洲;二、组织制定、鉴定、推广湖洲生态开发的计划和成果;三、组织与协调开发利用湖洲的规划以及实施等。
由于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和洞庭湖的生态现状,应把湖草洲的开发利用作为湖洲资源生态开发的重点,加强湖洲生态开发的研究和湖洲生态开发模式的推广,要做好湖洲分级管理工作,坚决执行“谁管理,谁受益,谁灭螺”的政策,把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湖区湖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