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开发内涵与思绪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土地生态开发内涵与思绪,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土地生态开发内涵与思绪

作者:敬松 余丽 单位: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1.问题的提出

大城市郊县位于大城市核心区与典型农村这两个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生态系统的接合部和边缘地带,它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最为剧烈的开放式系统,并且是产生各种复杂生态效应的“空间域”。国际上称为ECOTONE地带,也有人称之为生态交错带、城郊生态急变带。其边缘效应的特点决定了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渣、废气等工业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对郊县生态环境的危害;(2)受城市辐射效应的影响,郊县乡镇企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而这些乡镇企业大多是从城市扩散下来或淘汰下来的工业企业,具有耗能、耗资源量高和排放废物量大的特点,由此更加重了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得城郊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3)大城市郊县担负着为中心城市服务的社会经济功能,其农业集约化程度很高,这突出地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放以及城郊有限土地空间上相对无限供给劳动力的掠夺性经营,使得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日趋恶化。不难想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起飞,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的严重脆弱性和土地生态系统的极端不稳定性,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持续扩张化、长期化、永久化的后果。因此,如何保护和协调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的生态环境,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将成为中国21世纪环境与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完成这一历史课题,客观上要求在布局和规划这个特定空间地域的土地时,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中心,以“先治理,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新生产方式为思路,着力考虑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进行合理的土地生态开发,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高效、优化、有序的城郊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促进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大城市郊县土地生态开发的特定内涵

由于大城市郊县这个特定空间地域所具有的区位条件、市场条件以及它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多功能社会经济职能,我们认为作为特定地域大城市郊县的土地生态开发是指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中心,立足于地域环境的整体优化和正向演替,利用景观生态学以及区域成长理论进行的符合城郊生态学要求的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业等城郊各种产业在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和设计。其目的是从土地生态系统的质能空间联系上,使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关系相协调,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在城郊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3.大城市郊县土地生态开发思路为了将大城市郊县建成一个既能为中心城市带来更多物质财富,又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有助于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新型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我们以特大城市重庆市近郊县璧山县为例,对其土地生态开发思路作如下战略性构想。

3.1加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城郊林业生态建设,使之成为城郊经济发展的永久绿色屏障

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大城市郊县地域必须要有一定的林木覆盖度,否则就失去了生态—经济发展的屏障。缙云山、云雾山位于璧山腹地东西两侧,历来以青山茂林著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天然的生态适宜林地的优势,使之有条件成为城郊经济发展以及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但由于长期的人为滥砍滥伐以及林区内到处的陡坡垦殖,造成部分地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上树种和树龄结构的不当,纯林比例大(多以松、竹为主,占有林地93.34%),混交林少;中幼龄林比例大(占有林地91.4%左右),导致生物自我防治病虫能力较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东西两山林区的生态功能并不显著。张国枢、肖笃宁认为,大城市郊县地处城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系统中的林木主要功能不是生产,而是美化和改善环境,因此应努力加强以水土保持林、观赏林为主的东西两山的林业生态建设,尽快使不适宜开垦的地段还林还牧,同时调整林种结构,多树种、多层次地间种、套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外,对于地域内由于水土流失、矿业开发、城市化工程造成的“石化”现象以及腹地内的深中丘石质陡坡应种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林木和人工牧草,促使生态复苏,使之不仅成为城郊经济发展的绿色屏障,有利于城郊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观赏的场所。

3.2适度进行旅游区开发、建设,实现城郊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

景观生态学是土地生态规划、管理、设计和开发的基础。德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第五届国际生态学联合会主席W.Haber教授提出的析分土地利用系统(differentiatedland-usesystem,即DLU系统)认为:在一给定的区域单位(RNU)内,占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起源于土地的适合性和传统)不能成为存在的惟一类型,至少地表的10%~15%必须为其他土地利用或区元(ecotope)保存下来。只有这种通过空间异质性的保持或构建而形成的析分的土地利用,才有利于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根据这个理论,对于璧山县东西两山的开发可在立足于传统的适生林业生态优势即林木基质景观(forestmatrixlandscape)的基础上,利用其地段构建要素独特,景观雄、奇、险、秀、幽、旷,自然环境审美特征突出、人文景观集中的风景区。这也就要求,必须以生态环境负载极限作为风景区深化利用的尺度,积极进行风景旅游用地的规划和布局,增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形成析分的土地利用。城郊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心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娱乐和旅游的场所,增强了城郊区位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山区土地生态系统的适度开发,不仅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生态环境,反而使高度均质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林业)的异质化特征更为突出,而异质化是共生的基础,系统异质性越强,反馈关系网越复杂,土地生态系统将越趋稳定。这样,通过对东西两山林业用地的生态合理性的深度开发,一方面将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使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从而实现城郊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共生。

3.3建立城郊耕地保护区,积极发展城郊型商品性绿色生态“精益农业”

由于中心城市的扩展、新兴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城郊生态流廊道(如交通廊道等)的新建和拓展,大城市郊县地域内农业用地类型的非农业化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很有必要将城郊地势平坦、热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水热气配套组合良好、灌溉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捷的区域划为城郊耕地保护区。城郊耕地保护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保证城郊及城市居民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所需肉、禽、蛋、奶、鱼、菜、粮、油等食物的满足,进而增强城郊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对优良耕地的保护,可以刹住城郊非农业建设乱占滥用耕地的歪风,使之合理、节约地使用耕地资源,自觉集中工业、城镇布局,促进产业配置的空间优化,进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例如,璧山县可将成渝高速公路、319线以及绵渝等干线公路两侧大约l公里的辐射直径之内的土地规划为一级城郊耕地保护区首先加以保护和利用。这些地域实际上正是城郊土地利用中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真正“斗争”区。其他离主要交通线稍远地域的土地,如璧南、璧北的浅丘、缓丘宽谷及河谷平坝列为次一级的耕地保护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积极建设城郊“米袋子工程”。至于东西山区、低山山麓深丘以及谷地深丘、部分中丘地则不必加以特别的保护(这当然不排除作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和对它们进行土地生态开发),因为这些地域由于受地理位置以及土地级差收益差异的影响几乎很少作为非农业用地使用,因此实施一般保护就行了。另外,作为大城市郊县,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决定了它的农业必须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标志,以商品化思想指导生产布局,生产管理上运用城市现代的高科技和最新管理手段,高起点、高水准集约化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城郊商品性绿色生态“精益农业”。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城郊生态“精益农业”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鲜活农副产品生产的商品率和产出率,充分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城郊生态农业、庭院农业以及立体农业等集约农业开发模式,增加了土地生态系统食物链循环结构,大大改善了城郊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例如,璧山县可在已具雏形的城郊型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以龙梭山为龙头的水果生产基地和以享誉中外的“来凤鱼”为龙头的商品鱼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努力从城郊土地生态系统的广度、深度、高度上来积极发展“无公害”精细蔬菜基地、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及精养高密度商品鱼池,以促进城郊土地的有效开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城郊生态—经济系统。#p#分页标题#e#

3.4改变旧的城郊产业分布格局,建立新的有助于城郊生态经济环境优化和持续发展的空间配置机制

作为大城市郊县,由于它必然承担中心城市空间扩展以及中心城市工业(特别是“三废”等传统工业企业)的扩散,这使得它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异常脆弱及日趋恶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城市郊县的区域生态开发应从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效应上对旧的城郊产业配置作如下空间创新:

3.4.1合理调整土地,逐步实现土地的集中与规模经营以及城郊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隐含的“人人分田,家家种地”的平均主义思想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农业耕地的平均分配造成土地零散、破碎以及土地经营规模的弱小。例如,璧山县每个农户(以4口人家计)平均只经营3.32亩,平均分成6块,每块仅0.55亩,在人口稠密的乡镇表现更为突出。严重的条块分割,不仅使经济增长的有效空间缩小,而且更为突出的是造成城郊本来就有限的土地相对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掠夺式经营土地,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壤贫瘠、砾质化现象严重,城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调整土地,改变城郊农民人人经营土地的现象以逐步实现土地向种田能手的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同时尽快推动剩余劳动力向中心城市以及城郊非农产业的空间位移和合理集聚,是改善城郊农业土地生态经济环境,减轻人口对农业土地负载力的必由之路。

3.4.2培育城郊经济增长极核和增长中心,采用点-轴开发模式,有效集中生态经济发展空间

大城市郊县这个特殊区位条件的城乡接合部,由于受到中心城市大中型企业扩散产品的辐射影响,其乡镇企业的发展风起云涌。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城郊的布局一开始便缺乏整体规划,带有极大的自主性、盲目性,致使城郊乡镇工业空间配置极度分散而又彼此孤立,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遍地开花现象。工厂分布在县、镇、乡、村、组以至农户家庭等多个点上,这种以行政区为基轴,极为分散而又彼此孤立的地缘配置格局,不仅使稀缺的城郊土地被大量占用,造成乡镇企业间低水平过度竞争,不能发挥集聚效益的优势,而且各个乡镇企业一般都是中心城市中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的扩散基地,加上其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城郊生态环境的全地域污染及恶化。为了保护城郊生态经济环境,并寻求中心城市对大城市郊县地域的推动,在经济空间布局过程中,应首先将投资有选择性地集中在有增长潜力、市场相对广阔、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健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交通运输便利、信息传递畅通的一些地点作为城郊经济增长极核和增长中心。一方面,随着增长极核和中心的不断成长壮大,它可以利用交通通道所形成的空间开发传递网络,进而通过扩散效应和乘数作用带动城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集中,便于集中综合治理城郊污染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更好地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城郊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为此,对重庆市郊县璧山县的土地生态经济空间开发,我们作如下构想:(1)以市级青杠工贸区和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璧城镇为增长极核,使之成为“依托重庆,服务重庆,发展璧山”的城郊型生态经济的前沿阵地和卫星城镇。(2)璧南以来凤美食镇、丁家摩托车配件、刺锈生产基地为增长中心,沿国道319线和成渝高速公司为发展轴线;璧中以丝绸生产基地河边为增长中心,沿绵渝公路为发展轴线;璧北以八塘、大路两个建制镇为增长中心,沿八塘—大路县级公路为开发轴线。通过点轴开发,增强其大城市郊县为中心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职能。通过建立这种有效的城郊空间发展的质能生态流传递机制(即空间创新),可促进城郊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通过增长极核和中心的有效集中,增强城郊经济双向辐射功能的效应,同时使城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仅仅局限在小区域范围内。这对于污染生态环境的有效综合治理,改善城郊生态环境,保证城郊生态经济系统建立在区域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