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生态经营管理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院校生态经营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院校生态经营管理

生态学理论的演化和扩展,让人们已经认识到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的必然性,开始承认并追求各种不同的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在对立统一中维持一种生态公正性。人们更加关注了解和掌握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以便认识其规律、并运用其规律朝着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将自然生态学观念引入高教领域,这将对经营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万物竞发,各就各位

当一场空前的改革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并走向深入,现代社会也静悄悄地为高等教育营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经济形态的深刻变化,使追求统一模式与规格的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急转:一方面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批高校必须通过调整、共建、合并等方式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构架;原行业高校要通过划转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招生规模和办学条件的迅速改善,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必然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出现了新的成分,大批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伴随着改革的洪流而涌现。这场历史性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不同层次的高校再次面临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1.“定位”发展理念。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物种都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又因其质的差异性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且生态位也是有层次的,如果一个物种占据不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就会紊乱系统组织结构。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一个有机系统,正如一个综合的整体一样,具有自己的前提和条件,而它的整体性发展目的,恰恰在于使其所有的要素从属于自己……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系统形成这种完整性来组成自己的要素、体系、过程和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高校自然成为一个比生物体处于更高层次的生命存在,每一所学校同样都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条件。它们各自的管理系统也不仅包括了自然因素及其属性,而且包括了社会因素及其属性,是一种人工的教育生态。由于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学校又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生态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不同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中的划分也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的划分。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划分是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而校园生态在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日益左右着现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统当作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高校就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单元。大学规模的巨大,使单元组织结构环境成为十分重要的生态因子,形式的选择决定着单元组织的内部关系、权力的配置决定着单元组织的行为方式、运行机构决定着单元组织的效率、而价值观念又决定着单元组织的灵魂。大学的空间环境因子则又是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情境,作用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体。大学作为一个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既定的目标,生态效应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变数。因为生态圈里,所有的高校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都希望处于经济链的最上端,高校之间同样会有竞争排斥现象发生。试想,在整个教育生态环境里,如果教育模式雷同,教育能力趋同,培养目标相同,都是一些“标准化”的大学,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也容易演变成一所高校将掩盖或排除另一所高校的恶性竞争。因此,当教育改革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时,经营学校的最高智慧,就是要先找准自己在社会和行列中的位置,找到最适合的环境,办最适合的学校。

2.经营“生态”策略。生态学理论思潮对高等教育的潜入,让人们走出了惯性思维的“围城”、我们尽管不能机械地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套用于当前我国高校的生存、竞争、经营和管理,但它于此却启示多多,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价值原则和发展思路。

(1)在经营思路上不再盲目推进,更注重去寻找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即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去分析出几种情势:一是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态势;二是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三是纵横比较找出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情势的基础上,或按社会急需的人才确立培养目标;或按学科的前沿走向设置新型专业;或按拾遗补漏的原则开设各类课程;或按扬长避短的思路调整教育结构。从目前我国办学投入来看,只能是一小部分重点大学可能办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和单科性重点大学应瞄准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应当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培养区域经济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唯有各就各位,以变求“变”,才能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身的办学风格,创造自身的“卖点”。

(2)在目标管理上更依赖于校与校的分工协作、互动互助,即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上。从生物进化的轨迹看,物种的共存与竞争一样,不仅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也同样对物种种群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生态现象对生命现象而言如此,对其他各类实体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如此。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就在于把竞争引入了更高的境界,那便是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即共存的、错位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矛盾,一些重点高校人满为患,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紧张,而一些薄弱学校生源又严重不足,教师、校舍却绰绰有余,教育资源出现严重浪费。要化解这一矛盾,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分工协作是一条可行之路。分工协作,是当今高校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校校兼并、强校联合、学科挂靠办班的重要原因。它可以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得到交换和共享。通过设施、设备的共享,课程资源的共享,师资力量的共享,整合资源,拓宽办学领域,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办学成本,让经济成分增值。而互动互助,就是在共存共赢理念的基础上,寻求从长远的角度建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型“竞合关系”。如课堂教学,可采用优势学科互补,聘请客座教授,实行流动讲学。或名师跨校兼课、课程资源网上共享等等,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及凸显学科特色。在科研方面,合作攻关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互动互助,促进人们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的“力”的合成,产生最佳合成效能,从而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使优势更优、特色更强、不断拔尖、不断接近一流水平。因为合作能使资源共享、合作能使优势互补、合作可防止内耗,合作能实现双赢,合作也给学校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和谐的教育生态,让林立高校竟显无限生机的景观:在“混乱”中求有序,于竞发中致和谐。#p#分页标题#e#

二、张扬个性,各显特色

1.发掘个性与特色。特色,即指独特的办学风格或学校风貌.就是指要去寻找与其它高校错开生态位的途径、去挖掘、利用自己的优势基因。它可以体现在文化建设、教学模式、学科建设中的“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人新我强”,即影响力或竞争力强势等各个方面。

(1)一所高校富有特色与品位的文化价值观与范示,可形成这所大学的文化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与核心竞争力。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财富是现代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价值所在。有无明确坚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和科学精神在内的文化价值观与范示,是成功大学的重要标志。表现学校文化的三种成分,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之间互动生成关系的具体运转状况,实际就是学校文化的生态结构,其中,学校文化生态结构的核心层次是精神文化。而文化的特性又主要反映在高校的几个方面:一是景现文化独特的人文个性。即指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和谐的自然文化,使师生们能从这些文化意境中感受到催人奋进的人文精神力量。二是管理文化的现代性与人文魅力。对高校的管理经营,已不仅仅是“行政权力”为主或“唯制度化”的“刚性管理”,而是情、理、法兼顾和“学术权力”占有相当比例的“柔性管理”。学校的建章立制,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人、管制人,而是要通过制度来解放全体师生的思想,引导全体师生的行为,并开发全体师生的潜能,最终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和发展的动力。三是教学文化的个性与鲜活性。教学除了课堂上教师风趣的讲解、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赏心悦目。此外,还有异彩纷呈的课堂以外的“文化浸润”。各种理论型、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繁荣校园教学文化、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这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既是师生们的一道精神大餐,也是学生和教师才华与校本教研的一种成果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社团的宗旨。让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在这里唱响;让人生理想的阶梯在这里攀升;让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在这里升华;让华富的名师队伍在这里续集。多姿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既能整合群体智慧,又可形成丰厚的教育资源。

(2)发展特质品性的专业学科,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优势。大学办学特色应着重体现在学科的建设上,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确立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是学科教学有鲜明的个性;二是有独特的学术品性;三是特色专业独占就业市场。即用独占就业市场的品牌学科奠定自己在行业竞争中无可代替的地位。

2.打造精品与品牌。一所高校保持活力的方式就是把握住自己的生态位,并不断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对生态位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它的实力则需同时加上拥有知识资源的多少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这就需要有独具特色和个性品质的精品来支撑,并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优势,产生卓越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1)要打造课程教学精品。精品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原理性、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上。关键要做强名师示范课,推出经典。观摩名师示范课,可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名师们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推出教学模式创新经典。可结合课程特点,打造导学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育诊断式、课题牵动式等不同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通过观摩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向互动式合作发展,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信息单向传递向发散交流转化,凸显精品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主体性。二是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在这个新的教学平台上,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建设。通过名师授课录像、实验指导录像、电子教案、动画文件、视频文件、重点难点释疑和相关链接等模决,巧妙设计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实现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教材与泛读扩充性资料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精品课程有骨、有脉、有血、有肉。同时实现精品课程的动态更新,以不断体现精品课程追踪前沿,保持鲜活的特点,达到对学校的后续精品课程建设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

(2)要推出名教人才品牌。名师的关键是影响力,包括对学生、同行以及历史的久远影响力。名师是具有教育智慧的解放性的行动研究者。其教学业绩有别于一般教师,教学水平也必定有过人之处。“社会进步,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要;教师成长,名师为先”。高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并不断追求创新的名教,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与科研特色等各项特色的建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办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大学,就必须推出一支高素质的品牌教师队伍来支撑,建立学校在市场定位中的理念,启动“名师工程”。为使一批中年骨干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精益求精,教学研究独树一帜,教学声誉闻名遐迩,学校需要加速对他们的培养,使之尽快成长为一代名师。同时要以科学的眼光把握“知名”、“学术”及“一流”的含义,既可根据学科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引进和聘请校外一些知名专业人才作为课程带头人,又实实在在地造就一批人,引领一些人的发展,给其他不同层面教师一个方向和目标。高校的经营思想及其管理模式正在走出惯性思维的“围城”,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中摸索着前行的航标。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与交融的时代足音,定能谱写出一曲曲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