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边缘生态新区构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是人口、产业集聚的中心,快速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急剧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绿地减少、自然异化等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生态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态城市与生态型新区的探索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域。McHarg早在1969年即将宏观生态学思想应用于城市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探讨了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与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工作流程。国内对生态城市和生态型新区的探索开始于2000年以后,以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为先导,对生态型空间布局、绿色交通、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等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选取西安浐灞生态区为案例。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占地面积129平方公里,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占西安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近一半(289平方公里),对城市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国内较为成功的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是应对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选择,主要问题在于生态治理和恢复。本文通过对浐灞生态区复合型产业、生态化空间、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三个角度的研究,寻找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规划和开发的科学模式,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开发提供借鉴。 一、研究意义 (一)将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相结合,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态型地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保护层面,偏重于从生态保护视角研究生态型地区的生态恢复、保护、生态功能区划、旅游开发等。例如汪永华等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瘦西湖新区进行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及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概念性规划,并进而探讨新区生态旅游项目;杨俊宴等在南京滨江新城的研究实践中,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的应用和空间管制策略;李永春等在泉州市东海新区规划研究中,通过划分生态功能区域与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型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例如河流、湖泊、果园等)而开发的城市新区,其特征是生态优先,通过高品质生态环境的营造、生态产业的导入推进新区的开发,将城市地区稀缺的生态资源和城市空间的拓展相结合,探索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的互动关系,将有效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二)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机制,改善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质量 城市边缘地区一般为城乡结合部,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较为薄弱的地区,受到工业发展、外来人口集聚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破坏往往较为严重,恢复其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边缘生态型地区的保护,目前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层面,但生态保护涉及到农地保护、村庄经济发展、城市开发等诸多压力,同时又受到资金投入大、见效期长的限制,城市政府推进生态保护的动力不足,尚未形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机制。本研究试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型产业发展、社区参与相结合,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生态重建和地区开发,以适度的生态型开发促进生态保护,从而建立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平衡。 (三)以优质生态助推新区开发,缝合城乡空间 随着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国内兴起了建设生态新城、生态新区的浪潮,包括天津生态城、东滩生态区、深圳光明新城等。但现有的生态新区建设大部分选择在中心城区外围跳跃式发展,强调生态型空间规划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天津生态城建立一套生态型指标体系控制新城的开发,而对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乡关系关注不足,新城发展较为孤立。本研究关注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型地区,重点关注其与原有城市空间、周边乡村空间的关系,依托优质生态环境推进新区开发,通过产业的城乡链接、空间的城乡缝合,使得新区开发不仅促进城市空间扩容,更能起到城乡空间缝合的作用,成为乡村优质资源服务城市、城市产业和设施辐射乡村的地区,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复合型产业 (一)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 新区开发应当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即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对城市产业、功能、空间做出方向性的判断,以新区开发支撑和促进城市发展战略形成。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改革开放以前,西安除了作为陕西省省会的政治功能外,经济、文化功能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西安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作为连接东西部地区的枢纽城市、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正在重新显现,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正由历史上的都城向着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转变,必然要求为城市本身和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功能性空间。浐灞生态区的开发正是嵌入了西安整体发展战略中,根据西安建设欧亚合作桥头堡、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和现状职能,重点发展迫切需求而现状较为薄弱的产业,包括国际交往、会展、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将老城区的商务金融、国际会展等功能疏解出来,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欧亚经济论坛、浐灞科研研发基地等,形成对接国际、服务区域的城市发展新中心;对于现状发展条件一般的产业,包括房地产、休闲娱乐、文化传媒等,实施差异化发展;对于现状发展条件较好的产业,包括科研教育、高技术制造等产业,则作为辅助型产业(见图1)。 (二)提升生态价值,发展生态水岸经济 浐灞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生态水岸经济,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策划一批生态水岸经济项目。针对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构建灞河国家湿地园区、广运潭生态景观区、活水生态运动公园等,从根本上改善地区的生态品质,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地区的文化遗存和水系资源,结合西安旅游发展对本地区打造“泾渭灞水游憩板块”的定位,构建丝绸之路系列项目、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灞河旅游文化带等。#p#分页标题#e# (三)产居一体、职住平衡,发展生态住宅业、商业 国内大多数新城面临着产业或者居住功能单一的困境,浐灞生态区体现的是产居一体、职住平衡发展。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间形态,浐灞生态区规划作为西安中心城区“九宫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成为未来多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之一,其发展定位是“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将打造完整有序的城市社会和功能结构,形成集生态、产业、居住、文化相结合的第三代新城,体现产居一体、职住平衡的发展,将依托滨水优势,发展滨水住宅业、商业。 (四)链接城乡、协调区域,发展城乡链接型产业 根据地区村庄、田园特色和城市日益发展的休闲消费需求,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和乡村地区相协调,将乡村特色和城市集聚经济相结合,发展面向城市的休闲度假、农业体验、康体养生,面向乡村的技能培训、农产品交易等,建设花卉交易基地、浐灞综合商贸中心、米家崖度假区、生态医疗保健中心等。在前期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性产业平台的建设,发展金融、旅游、会展、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产业,生态效应带来区域投资价值的大幅提升,目前已有新加坡盛邦新业、香港恒基兆业、恒大地产、香港中新、深圳振业、上海绿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浐灞(见表1)。 三、生态化空间 (一)构建“一核三点两廊”的总体生态架构 浐灞生态区首要的目标是一个“生态区”,建设伊始就明确了“一核三点两廊”的总体生态架构:一核指浐灞三角洲地区,作为生态区建设的启动区和引擎,将重大项目和初始的开发集中在三角洲地区,控制其他地区的开发,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三点指浐灞河上游和下游的三个湿地公园,提供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供氧、污染净化功能,其中,将浐灞河上游作为生态区起始环境控制区,以大面积生态绿地为主,提供优美环境背景,建设两个生态湿地公园;灞河入渭河河口处依托自然冲积地貌,建设灞河湿地公园,提供自然湿地净化功能,过滤来自南部城区的污染。两廊指依托浐灞河“两河四岸”构建的生态廊道,设立一定宽度的环境控制区,并在适当距离将滨河景观引入沿河公共空间,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廊道。 (二)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 进行大规模生态重建,改变一般生态区仅有生态廊道的传统做法,构建生态网络,即通过营造多个“生态斑块”和斑块之间的联系通道——“跳板”,形成“斑块跳板结构”。在总体生态结构下,通过修路、疏河、固堤、筑坝、植树等方式,达到增水、扩绿,体现大水大绿的特点;将原先的垃圾山治理成为桃花潭公园、在污水河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浐灞河挖沙形成的沙坑以及部分废弃干涸鱼塘做成人工湖泊;在河道两侧埋设截污干管,将直排污水全部截留;利用广阔水面建立EWIT(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和Eco—ponds(生态塘系统),获得养殖与生态的双赢;构建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网状生态绿廊三种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三)构建大片湿地和绿地,建设用地紧凑布局,形成“大开大合、大水大绿”的空间格局 西安浐灞生态区提出“生态筑城”的理念,空间布局体现“大开大合、大水大绿”,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治理区89平方公里。空间形态以“大开大合取代平铺直叙、网络结构取代中心结构”,保留一半以上的土地用于绿地和水面建设,保留了三片大规模集中的原生湿地,湿地、绿地相对集中;城市建设用地较少并集中紧凑布局,在两条南北向滨河主干道的交通节点处集中建设多个组团中心,临干道处规划建设市民广场和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公共交通网络串联各个组团,形成网络式空间。 四、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 (一)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模式 浐灞生态区确立了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以生态治理提升区域价值,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贯彻绿色开发战略,从修筑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排洪排涝、湿地保护、人文景观设计等方面改善水环境;发展水岸经济,沿水岸带布局生态经济、总部经济和休闲经济,通过水岸经济的发展反哺生态环境建设。在开发运作层面,先进行规划和土地储备,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升生态价值,使土地大幅度增值,再有序出让土地,最大程度获得区域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回报,利用土地出让的增值回报进一步投入生态治理,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机制(见图2)。 (二)建立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融资平台,推进政企合作 浐灞生态区在管理体制上采取开发区体制,在省级开发区的级别上运作,高度授权、高度自主、自收自支,成立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独立行使计划、规划、建设、土地、文物、水务、市政、市容绿化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行政管理职权,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则全部由传统行政区承担。采取政企合作的建设模式,一是政府建框架,管委会立足于生态优先,基础先行,建立框架,包括河流治理、道路和绿化建设、广运潭景区建设等;二是企业做项目,成立新区开发公司,采取大招商、招大商、以商招商的招商模式,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区开发,招商引资工作由“主客制”转向合作共建、互利双赢的模式,引进城市运营商,采用TOT、BOT等形式,形成合作者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模式。土地开发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储备,计划供应,错位发展”的方式,对项目开发用地,采取挂牌拍卖、项目招商和运营的模式,对基础设施、水面、绿地、林带等生态用地,探索生态再造补偿机制,与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联营合作,形成生态补偿转移支付。#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阶段,城市发展需要从过去粗放低效的增长模式转向生态低碳、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公共政策关注较少、公共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往往存在功能混杂、环境污染严重、外来人口集聚等特征;同时,城市边缘地区也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地区。在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建设生态型新区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空间拓展、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低碳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规划和开发模式,对于我国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应当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特征:第一,发展复合型产业,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重点关注城市战略、生态效益、经济发展的结合,加强生态导向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分析;第二,构建生态化空间,应当在分析区域生态本底的前提下,用生态途径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大开大合的网络式空间形态,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连续和互补,实现区域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需要以区域开发的战略思维谋划新区,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模式,以生态治理促进新区开发和生态型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和新区开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