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抚仙湖生态景观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物资源,而且蕴藏着珍贵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2]。抚仙湖流域每年都吸引着数10万旅客,使得抚仙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水质都受到破坏[3-4],特别是抚仙湖近面山区域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地削弱了其旅游景观价值[5-6],因此,对抚仙湖周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笔者选择澄江县抚仙湖近面山区域(图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案,以优化、美化澄江县生态旅游环境,从而实现打造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县目标。 1研究区概况 澄江县位于滇中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7'~103°04',北纬24°29'~24°55',南北长47.5km,东西宽26km。澄江县共辖6镇以及1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40个村民委员会。全县国土总面积为75677hm2,地质地貌复杂,河流湖泊众多,气候宜人,植被类型丰富。抚仙湖是国内第二深水湖泊,总面积为21200hm2,湖长31.5km,宽11.5km,湖岸总长90.6km。澄江县属中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加之又有梁王山作屏障,以及抚仙湖与阳宗海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光温不同步”的气候特征。特殊的地貌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2规划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7]。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是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模式,其中包括7种景观生态属性(类型)———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8]。基于上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分析澄江县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原有植被及植物种类组成的基础上,改变景观色彩,使抚仙湖周围植物景观在色彩上和季相上有所改观,使景色更加吸引人,并与湖泊景色相协调,特提出以下规划原则。 2.1“青山绿水”—自然性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和功能往往与环境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其“原生性”是生物进化和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生物生产力水平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也是区域气候条件下最高的,植物组合方式与环境协调,景观规模与尺度上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自然风物。因此,在规划区域内要尊重和维护现有生态体系的自然性,并采用人工手段加以抚育,使受损生态系统的“干扰性”向“自然性”转变,重建原生性的植被斑块,联通分散斑块。所选植的树种必须能够很好地适应抚仙湖当地气候,因此最好为当地的原生植物,若是外来植物,则必须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2.2“天地合一”—和谐性原则 澄江县以抚仙湖、梁王山、帽天山等自然景观来打造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势必要在现有的生态体系中嵌入人工建筑物,人工建设的异化景观需与自然山体水系保持和谐,以人为景观与周围景观的自然过渡的“空间语言”体现自然—人文—生态的和谐之美。选择出的植物及在种植时必须与周围的景观格局相和谐,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改善现有的景观格局。 2.3“远近结合”—纵深性原则 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多层次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干道,美化公路沿线走廊带,激活景观亮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广告招牌;通过对道路断面和小规模的地形局部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通朝向湖面、滨水和重叠山峦的视窗,扩展视觉多样性。 2.4“春花秋实”—时序性原则 景观优化配置还应遵循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绿化树种配置应注重季相变化和色彩变化,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有画龙点睛之妙。现有的抚仙湖周围植被目前均以绿色为主,因此所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季相变化及色泽变化。为满足这一要求,除原生裸地生态恢复树种外,湖岸、道路及旅游景点绿化树种应重点考虑落叶树种和彩叶树种。 3规划目标 坚持林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优化、美化澄江生态旅游环境,花10~15年的时间打造为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县。具体目标为:①抚仙湖近面山的绿化、美化和彩化;②抚仙湖周边景点的美学观光价值提升;③公路干道的绿化、美化和彩化;④抚仙湖滨水带的绿化与湿地恢复;⑤帽天山磷矿废矿区的植被修复;⑥抚仙湖东岸石灰山山地的植被恢复;⑦乡村生态旅游农田景观的优化与配置;⑧“农家乐”农户生态旅游的景观资源优化。围绕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5个方面展开规划设计,具体设计路线见图2所示。 4规划方案 4.1抚仙湖环湖近面山景观优化 近面山森林覆盖率为40.97%,环湖公路沿线可视域内森林覆盖率仅为21.92%,同时林地质量参差不齐,景观价值低下,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景观特色不显著。抚仙湖东岸石灰岩山地是植树造林的难点区域,已有的人工林以干香柏(Cupressusduclouxiana)等为主,结构单一,管护较差,存在岩石地表裸露地段,水土流失严重且污染物易直接入湖等问题。 4.1.1优化方案 在海拔较低且土层较深厚的区域考虑用杨梅(Myricarubra)、椤木石楠(Photiniadavidsoniae)、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进行绿化。在石灰山用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olia)、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m)、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红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var.atropurpurea)、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进行绿化。在栽培时,不改变现有植被,而是在空隙地区种植色叶灌木如清香木、黄连木。在种植时,清香木及黄连木用种子或小苗种植,红叶小檗、南天竹、迎春花、爬山虎移苗种植。红叶小檗、南天竹、迎春花应相对集中成片,而爬山虎则栽培在陡峭的面坡基部。#p#分页标题#e# 4.1.2重点实施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 对坡度25°以上旱地实施退耕还林,面积为372.04hm2,具体措施见表1所示。坡耕地的耕作伴随着森林景观的破碎化,坡旱地的植被重建是退化森林景观的恢复过程,使碎小的旱地缀块转变成较大规模的森林缀块,优化景观格局,降低景观破碎度。 2)西岸面山森林抚育工程 对坡度25°以下的山地植被进行生态优化和抚育,面积为10413.26hm2,具体措施见表2。为了提高环湖路沿线可视域区域森林郁闭度,通过人工抚育的手段减少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石灰山灌丛、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的面积,使其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和暖温性针叶林转变。 3)东岸石灰岩山地植被生态修复工程 对石灰山山地植被难恢复区域,选用乡土树种抚育现状植被,对荒草地应强化植树造林及管护,规划面积为1686.39hm2。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增加难利用地的植被覆盖度。树种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乡土植物如旱冬瓜、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清香木、黄连木、滇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石楠等,辅以种植一些石灰山地适生的灌木如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盐肤木(Rhuschinensis)、浆果楝(Cipadessabaccifera)等。从而增加植被盖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石灰石山地的景观特色。 4)北岸农田景观树营造工程 抚仙湖北岸是澄江县城及村寨农田分布的区域,城乡二元景观突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科学引导农户规划作物种植,形成规模化特色作物为背景的乡村农田景观的同时,在农田景观体系中,适当种植景观乔木,以营造远近结合的视觉景观效应,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景观乔木植树面积达3780hm2,规划植树400株。树种选用滇朴、黄葛榕、黄连木、胡桃(Juglansregia)等。 4.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澄江县境内公路绿化缺口较大,行道树地方特色不显著,无规模化景观效应。 4.2.1优化方案 1)环湖公路绿化 环湖公路由于离城区、抚仙湖各景区较近,因此在考虑绿化树种时,除绿化外,还应考虑季相变化,因此,在本规划中主要考虑使用色叶树种。具体栽培时可选用银杏(Ginkgobiloba)、樟树(Cinnamo-mumcamphora)、椤木石楠、水杉(Metasequoaglyp-tostroboides)、冬樱花(Prunusmajestica)、枫香(Liqui-dambaformosana)、清香木、黄连木8个树种,并根据各路段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状况分段栽培。由于这8个树种均为乔木树种,生长稍慢,因此在栽培时应选用高度在2m以上的大苗。由于冬樱花需要一定的荫蔽,因此在选用冬樱花绿化的路段,可考虑用樟树和冬樱花间隔种植。银杏、水杉、枫香最好种植成纯林,以充分体现其秋叶的华丽和优美。清香木、黄连木、椤木石楠3个树种最好采用间隔种植。 2)澄江至帽天山公路绿化 与环湖公路相比,澄江至帽天山公路大部分是山路,游客相对较少,且在接近山顶处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因此在选择绿化树种时主要应考虑树种的适应性及管理的便捷性。建议选用枫香、椤木石楠、樟树、柿树(Diospyroskaki)、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var.sinensis)、迎春花、冬樱花、绵竹(Bambusaintermedia)进行立体绿化。在接近山顶路段种植枫香,在乔木树种空隙种植常春藤及迎春花;在公路下段种植樟树;在中段种植冬樱花及椤木石楠;在视野所及的零星空地上插缺补空地种植波斯菊;在村寨附近地段可考虑用绵竹和柿树进行绿化。 3)澄江至阳宗海公路绿化 该路段的特点是游客较少,路段长。因此绿化时应主要考虑绿化成本。本规划拟采用绵竹、柿树、樟树、爬山虎、黄槐(Cassiasurattensis)和迎春花进行绿化。 4)环湖岸绿化 环湖公路下方的湖岸是抚仙湖旅游景观的重点区域,其特点是湿度较大,海拔相对较低。建议在离湖较近区域用黄葛榕(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水杉及垂柳(Salixbabylonica)进行绿化;在离湖稍远、土层较深区域选用银杏和滇朴(Celtisyun-nanensis)绿化,以增加美感,突出抚仙湖的自然风光和山野风韵。 4.2.2重点建设工程 1)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5条交通要道分别采用不同树种进行绿化,种植合适的树种,形成既有特色,又有美感的“绿色通道”。5条大道分别选用樱花、银杏、枫香、香樟和黄槐作为优势行道树(表3),形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创造良好、多样的植被景观,使之提供环境和美学的功能。表3绿色通道重点建设工程Tab.3keyconstructionprojectsofgreenchannel绿化工程项目公路名称长度/km主要行道树种植株数澄马樱花大道澄江—马金铺14.33冬樱花1440澄阳香樟大道澄江—阳宗海28.18樟树2820澄川银杏大道澄江—江川26.44银杏2650澄华黄槐大道澄江—华宁24.68黄槐2470澄帽枫香大道澄江—帽天山12.71枫香1270下层地被选择免修剪,耐干旱、瘠薄、高温,花期长、艳丽程度适中的植物如: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狗芽根(Cynodondactylon)、朝天罐(Os-beckiaopipara)、千里光(Senecioscandens)等。边坡植物应选择根系深、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覆盖度好、易于成活及景观效果好的草本植物或当地野生的低矮灌木和藤本植物,最终使低矮灌木和藤本植物逐步演变为稳定的、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群落类型,如万寿菊(Tageteserecta)。绿篱类隔离栅的植物选择,除了应具备边坡绿化植物的特点外,还要具有带刺、枝叶密实等特点,如火棘、悬钩子、叶子花(Bougainvilleaspectabilis)等。#p#分页标题#e# 2)环湖岸绿化工程 以适宜当地环境的黄葛榕为优选树种,主要集中在西岸和北岸实施,东岸土层贫瘠不适宜种植。 4.3帽天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 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周边废弃矿区是次生裸地主要分布区,其特点是土壤瘠薄、干旱、日照强烈,植被破坏严重。矿山迹地地表裸露,造林困难,是区域内最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极大地削弱了周边旅游景观价值。 4.3.1优化方案 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矿山迹地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其中人工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面积153.18hm2,选用樟树、楠木(Phoebezhennan)等树种进行种植;荒山和灌木林地118.84hm2,规划进行植被抚育,对其中的矿山迹地次生裸地进行重点生态修复。 4.3.2重点建设工程 1)矿山迹地次生裸地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选择坡柳(Dodonaeaviscosa)、戟叶酸模(Rumexhastatus)、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旱冬瓜(Alnusnepalensis)、爬山虎、迎春花作为绿化树种。具体措施:先将种植地大致平整,在中心地带混合播种坡柳、戟叶酸模和旱冬瓜种子,次年将旱冬瓜树苗从较稠密区域移栽至稀疏区域,使旱冬瓜树苗在整个地段上分布大致均匀。由于坡柳及戟叶酸模为强阳性植物,待旱冬瓜树苗长至第三年时,大部分坡柳及戟叶酸模植株由于光线竞争而死亡,此时应适时补植锦绣杜鹃苗木。在公路边及裸地边缘种植迎春花;在陡坡坡脚种植爬山虎,并让其植株攀援在裸岩上。根据实地调查,采用GPS现场勾绘,实施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的面积为19.49hm2。 2)帽天山造林工程 对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面积为83.14hm2。 3)帽天山植被抚育工程 对荒山和灌木林地进行植被抚育,适当间植阔叶树种如旱冬瓜、楠木、樟树等,或播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如滇青冈、高山栲(Castanopsisdela-vayi)、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delavayi)、滇石栎(Lithocarpuskerrii)等的种子,以促进荒山、灌林地向地带性的原生植被类型转变。抚育实施面积达118.85hm2。